演藝圈的導演很多,今天我要說的這兩位導演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了,踐踏實地的張藝謀和會做人的馮小剛。
1950年,張藝謀出生于陜西西安。
1879年,恢復高考后,張藝謀不顧親人勸阻,以29歲的“高齡”報考了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
1982年,完成大學學業后,張藝謀被分配去了廣西電影廠。
1984年,張藝謀擔任影片《一個和八個》中的攝影師,正所謂是金子在哪里都會發光的,他攝影能力表現得到認可,獲中國電影優秀攝影獎。
同年,馮小剛入伍7年之后,因精簡整編被裁撤,經過四處托人找關系,馮小剛找到城建開發總公司的工作。在城建開發總公司工作的期間,馮小剛認識了人生中第一個貴人鄭曉龍——就是《甄嬛傳》的導演和總制片人。
多年后鄭曉龍回憶那段時間,馮小剛經常找他溝通聊天,還常請他吃飯,在吃飯的時候就聊理想、工作之類的。
1984年,他在《生死樹》這部電影中擔任美術助理,正式進入電影圈。借著老大哥鄭曉龍的幫助,在做美術助理期間,他認識了王朔、馬未都、葛優等等多位名人,為自己以后做編劇打下了很好的人脈。
1986年,張藝謀從攝影師轉行到了演員。《老井》是張藝謀第一次以演員的身份出演的電影,該片根據鄭義的同名小說改編。他憑借《老井》這部電影,獲得第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遺憾的是,這也是他以演員的身份出演最后一部的作品。
熱衷于執導作品的張導拒絕了誘人的高價片酬,在大火的時候,毅然選擇了退居幕后,這是大部分人做不到的。
1988年,張藝謀創作出了一部驚世大作《紅高粱》,這是一部劇情戰爭片,改編自莫言的同名小說,姜文、鞏俐、滕汝駿等主演。該片獲得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第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等多個獎項。自己的導演能力得到導演圈大佬的認可。
1984年到1990年的六年間,馮小剛只能算是電影的邊緣人物。
馮小剛的第二個貴人叫王朔,王朔可是京圈大佬,著名作家、編劇,馮小剛在資源人脈都擁有的情況下,不成功好像不現實。
1991年擔任《編輯部的故事》的編劇,該劇以詼諧、調侃、幽默、自由的故事特色紅遍了大江南北,馮小剛作為編劇之一,也終于轉型成功,從美工變成了編劇,但那時,他依舊是王朔的“小跟班”。
1994年,由鄭曉龍、馮小剛執導,姜文和王姬主演的第一部境外拍攝劇《北京人在紐約》,講述了一批北京人在紐約奮斗與掙扎的生存故事,憑借執導電視劇獲得第12屆中國電視金鷹獎最佳長篇連續劇獎。
2002年,張藝謀拍起了人生中的第一部商業片《英雄》。我重新看了遍張藝謀導演剪輯版的《英雄》,才知道自己誤解了這部片子太多,小時候看時只是覺得畫面很好,今天再看才明白這部片子絕對是我看過最好的中國電影,而且是一部只有中國人能真正看懂的片子。
2004年,張藝謀又火急火燎的籌拍了電影《十面埋伏》。這部電影融合了中國武俠打斗,直接把章子怡捧成了“國際章”。
該片獲得了2005年第11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市場開拓獎,2005年第11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電影技術獎,2004年第24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美術獎,2004年第39屆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2004年波士頓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外語片等等一堆獎項,毫不夸張的說,拿獎拿到手軟。
影片并不是導演出名,觀眾就盲目的能買賬的。
2006年,張藝謀導了一部作品《滿城盡帶黃金甲》,因為劇情拉跨,以及情節銜接不當。很突兀地,張藝第一次謀嘗到了被觀眾罵的滋味。
因為一部戲的拉胯,張藝謀以往產出的各種經典作品,也被觀眾吐槽了起來,“為了賺錢拍爛電影”。
2010到2014年,這這五年間,張藝謀分別拍攝了《山楂樹之戀》、《金陵十三釵》、《歸來》、《陸犯焉識》,靠著這些影片終于拉回了口碑。
2016年,《長城》是張藝謀導演試水好萊塢的第一部大片,該片成為全程在中國拍攝并面向全球發行的影片。公映之后口碑兩極,有觀眾喜歡張藝謀的儀式感和大片氣勢,也有觀眾吐槽劇情上的各種邏輯漏洞。
在一次聚會上,電影投資人董平介紹著名電影導演馮小剛,給華誼兄弟王中軍、王中磊認識。搭上華誼兄弟這條船,馮小剛的事業才算真正的起飛。
1998年,王中軍拿著800萬投資了馮小剛拍攝的影片《沒完沒了》,然后從影片中都吃到了紅利的雙方開始了第一次合作。
華誼兄弟出錢,馮小剛出力,一起拍了《甲方乙方》、《不見不散》、《沒完沒了》等多部電影,不但賺到了名聲,也賺到了錢!
隨著合作的深入,華誼兄弟和馮小剛聯手的商業片叫座又叫好。
《甲方乙方》是最受矚目的一部影片,這部喜劇片徹底打開了馮小剛的商業電影之路,也讓他坐實了賀歲片鼻祖的地位。
他的喜劇作品商業價值很高,行業有句話只要是他所籌拍的作品,就很少有虧錢的。
就這樣我們的大導演馮小剛跟著新朋友華誼兄弟混的這段時間好不愜意。
2013到2015年,由馮小剛導演拍攝的《私人定制》和《老炮兒》影片,因為劇情拉胯,觀眾不買賬,從此他導演圈的地位被拉下了神壇。
有趣的是,馮小剛還吐槽了一回觀眾,“影評人根本就不懂電影了,別來逼逼賴賴了,丟人現眼。”
之后,只要有影評人懟馮小剛的電影,他總會給以言語回擊。
甚至在一次公開場合中,還當眾表態,
“現在市場上生產了這么多垃圾電影,是不是因為有很多垃圾觀眾呢?”
顧客就是上帝,馮導這是要反客為主,自己的作品不好倒怪起了觀眾。
最好的反擊難道不是拍出好的作品嗎?觀眾的吐槽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2016年,電影《我不是潘金蓮》上映時,馮小剛還懟起萬達影業。在萬達影院排片只有10%。馮小剛坐不住了,用網名潘金蓮給王健林寫了封信,說道:就你這小胸懷小格局,怎么能成就宏偉藍圖?
公子哥王思聰社交平臺上發文懟馮大導演,“您這么陰陽怪氣真惡心,好電影,萬達自然會排片”,言下之意就是不看好潘金蓮的票房。
這樣的火藥味,誠懇地說,有點懵圈。
2017年憑借電影《芳華》獲得首屆塞班電影節最佳導演獎,同年獲得烏甸尼遠東電影節終身成就獎。該影片爆火了后,馮小剛又聯合演員楊采鈺、黃軒,合作出演了作品典型的文藝片《只有蕓知道》,口碑票房都一塌糊涂,最后華誼股票大跌,對賭失敗。據說,馮小剛還賠償華誼1.68億元。
從此,馮小剛的退出了大眾的視野,而張藝謀還在導演繼續努力前進。
在《長城》口碑票房撲街后,張藝謀好好反省了自身存在的問題,發現自己還是比較適合嚴肅文學。
2017年至2018年,張藝謀接連任用兩屆小花關曉彤、劉浩存出演作品《影》、《一秒鐘》。
其中,《一秒鐘》的影視評價非常之高,講述了沒趕上電影場次的張九聲與劉閨女因一場電影結下了不解之緣的故事。故事靈感來源于張藝謀導演早期經歷,是其一貫對文化展開追憶和尋根的風格。
2018年5月,張藝謀還獲波士頓大學博士學位,6月,擔任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燈光焰火藝術演出總導演,11月17,憑借《影》獲第55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
2019年至2021年,張藝謀又連續執導了作品《懸崖之上》、《狙擊手》。
網上發布的信息來看,曾執導過北京2008年奧運會開閉幕式的張藝謀再挑重擔,成為2022年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開閉幕式總導演,他也成為世界第一位執導夏奧和冬奧開閉幕式的“雙奧”總導演。
張藝謀被觀眾崇拜的稱呼為“國師”。這會,不知馮小剛在忙著干嘛呢?
馮小剛靠了人脈筑起了高樓大夏,張藝謀靠才會經營起了自己的帝國。人脈只是表面的東西,與其分心思去搞人脈,還不如經營好自己,好好沉淀學習。人脈的本質是交換,而交換是要求對等的,所謂人往高處走,人脈永遠脫離不了功利和勢利的范疇。在自己的事業上,要想走得足夠遠,才華和能力才能持久輸出戰斗力,讓自己立于不敗之地。
喜歡的可以給個關注,小編將持續分享最新的娛樂資訊,關注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