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盡管我們對自己的電影抱有自尊和錯覺,但印度電影無論在質量上還是影響力上都遠比我們更高、更大。
產量和口碑雙高
有人統計,印度每年電影產量超過1500部,而我國大約在七八百部,在產量上是印度的一半兒。就這個數據,還有人慶幸我們的產量不高是好事兒呢,因為眾多的垃圾國產電影已讓國人“不堪其擾”、怨聲載道,在質量普遍不佳的情況下,低劣的電影越多,給國產造成的印象和傷害越大。
反觀印度,我們可以在經濟、人口素質、國家治理能力、工作效率上對印度保持領先,但說到民族特性,我們這個民族真是不善于講故事、演戲劇。能歌善舞的民族拍電影就差不了,印度的喜好夸張、善于吹牛、樂于講故事的娛樂精神遠超我們國人,同一樣件事兒,中國人講起來中規中矩、干干巴巴,印度人一講立刻眉飛色舞、興致盎然,沒辦法,這是民族特性。
我們不應批評我們的導演為什么拍不出《摔跤吧,爸爸》這種充滿戲劇張力的片子,因為我們的民族隱忍、低調、中規中矩、不愛現、不愛演,認為做大于說,在這方面我們著實技不如人。
除了印度,在戲劇演繹方面,話嘮的意大利人、愛跳舞的拉美人都比我們強,我們在國際上所獲的獎項多是沉重的現實題材作品,這種作品不用太加想象創意,直接就地取材就行了,反觀印度電影,那種戲劇沖突演繹的淋漓盡致,一言不合就尬舞的場面其實也不容易,設計的都相當巧妙、有創意,不服不行。
人氣和輻射較大
還是用數據說話,印度海外票房能夠達到本票房的10%-13%,而我們的只有區區5%,《流浪地球》海外票房達到1億美元,終于打破了2002年張藝謀的《英雄》5300多萬海外票房記錄,要知道《戰狼2》僅有270萬票房,但目前國產電影在海外的影響力遠不是一部《流浪地球》可以拯救的。
中國和印度的人口數量還有差,但印度每年的觀影人次已達30億人次,中國只有17億人次,居然還不如印度,可見在戲劇娛樂方面,我們絕不如印度有傳統、有習慣、有偏好,這從觀影人次和電影年產量都能看出來,印度人愛演戲、愛看戲的傳統和優勢絕對勝過我們。
此外,印度在北美、英國、甚至巴基斯坦上映的電影數量都遠超我們,印度已然是除美國以外,世界影售最高的國家,電影的人氣、口碑和輻射力都比我們要強的多。
還有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印度的電影工業、電影票房都在迅速成長,除了早已運轉成熟的寶萊塢電影傳統工業,隨著印度經濟提升,印度電影產業日益完善,我們剛剛起步的科幻片很可能也會被印度超越。
一個善吹牛的民族+愛現的娛樂精神+愛看戲的傳統+超多的觀影人口+經濟的迅速發展,印度恐怕會在電影方面讓我們望塵莫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