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牛角尖
“我不是相信他(陳恭),我是相信自己的心。”
“親手殺了我,作為你最后的投名狀。”
“做了游梟,命就不是自己的。”
“一人暴露,牽扯出來的是整條線上的所有人生命。”
……
這些聽起來很像諜戰電影的臺詞,一秒就能把人拉進一個風起云涌的時代當中,但其實這種獨特氣質來自一部“古裝諜戰劇”——由路陽執導、陳坤和白宇領銜主演的《風起隴西》。
借由北伐之戰、街亭失利等大家熟悉的三國故事,《風起隴西》卻由此拉出了一個不為人知的三國情報戰場,獨特的視角也讓該劇成為五一檔最值得期待的新劇之一。
“救命,看完前兩集,我愿將其稱之為我今年追劇最佳”、“曹魏間軍司也太牛了,循著蜀漢剛留的蛛絲馬跡就步步擊破”——豆瓣、微博等社交平臺,不少觀眾化身為自來水安利。
路陽導演的鏡頭語言和畫面,總給人一種神秘感,這是《風起隴西》這部劇自帶的氣質,三國的故事,大眾都耳熟能詳。但像馬伯庸這般,在基于“歷史可能性小說”的創作原則下,將視角對準戰亂時期的一群小人物——“諜戰情報者”,并賦予他們有血有肉、富有家國情懷的古裝諜戰劇,并不多見。
從題材維度來看,愛奇藝等一眾出品方無疑是“開了先河”;而追溯過往,在去年成功推出同為馬伯庸IP改編的《風起洛陽》后,愛奇藝“華夏古城宇宙”的概念徹底立住了。而今,這股風,已從“洛陽”吹至“隴西”。
在一口氣追了6集之后可以說,國產古裝諜戰“劇王”,《風起隴西》穩了!
三國版“無間道”,《風起隴西》之誰是“燭龍”?
公元228年,蜀國北伐兵敗魏國。軍中管事人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從而結束了這場蜀軍北伐戰役。諸葛亮為何會在這場戰役中失敗?有人說,這是他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也有人將這場戰役的失敗歸結于馬謖難堪大任。
而在馬伯庸筆下,這場戰役失敗的另一個關鍵點在于,蜀軍潛伏在魏國、代號為“白帝”的情報失誤,這才導致這場戰爭兵敗。
那這場任務由誰去執行?當然是馮膺手下的得力干將荀詡(白宇飾)。有意思的是,就在荀詡臨行之際,馮膺走程序般對其進行一番拷打,并喂其毒藥,這才放行。好不容易來到魏國的荀詡,在未見到陳恭前,先對其進行了一番“人身威脅”,這才確定他沒有叛變。而真正導致軍情出現失誤的,是魏國安插在蜀國的“赤帝”,代號燭龍。好一出三國版“無間道”啊!
從目前已經更新的前6集來看,《風起隴西》看點頗多。一個是在基于諜戰基礎上的強情節、快節奏。比如蜀軍北伐之戰失敗后,下達命令鋤奸臥底、派人前往魏國一探究竟,荀詡得知真相,并與陳恭一起尋找“燭龍”一氣呵成。看劇時,觀眾當真有一種將心提到嗓子眼的快感。
話說回來。陳恭為什么可以在蜀國站穩腳跟、并取得郭剛信任?這得益于編劇合理的邏輯安排。潛伏在魏期間,陳恭除了日常投其所好,曹魏天水一戰中,他涉險搭救郭剛一命才是關鍵。這也間接解釋了陳恭為何適合“搞諜戰”。
這部劇除了扣人心懸的諜戰斗法,“職場宮心”也步步為營。比如,諸葛亮與將軍李嚴的政治斗爭,李嚴在成功上位后,開始將諸葛亮黨羽周圍安插心腹等舉動,都讓觀眾看得頗為過癮。不得不說,團隊在劇中人物關系上的悉心打磨和布局,都頗具巧思。
一言以蔽之,《風起隴西》是近幾年國產劇中難得出現的古裝諜戰精品。它的精品之處,除了擁有強情節、快節奏、邏輯縝密的劇情外,還同樣體現在它的畫面上。
沉浸式追劇,“真實”版三國語境來了!
真實的三國語境究竟是什么?導演路陽在制作特輯中,曾提了這么一句,“它(三國)是一個比較戰亂的時期,注定了它的風物就比較簡單。”因此,《風起洛陽》的全篇,可以說采用的是一種“做減法”的美學設計。
比如,在蜀魏國的軍營、家中布局上,片方多采用的是“一桌一椅一燭臺”的簡單布局(留白較多)。劇中有場戲,陳恭和荀詡商量如何殲滅郭剛、取代司馬糜沖那場戲,兩人面對面坐在桌前,房間內極簡的環境布局和方方正正的黃金構圖,既凸顯這對人物此時的復雜心境,也對戰爭時期顛沛流離的處境做了交代。
路陽的鏡頭總是含蓄又富有詩意。比如劇集開場,陳恭、郭剛立于城樓,大全景一掃而過,城樓下是失而復得的天水郡,兩人相視而笑,空鏡頭轉場,天空烏云密布,暗示城內即將掀起一場真的政變。
鏡頭美學運用的出神入化外,劇中演員的服化道,包括打光設計在內,都頗為走心。陳恭、荀詡等人身上所穿的衣服,多為棉、麻布料,符合三國背景。白宇、聶遠等不少人在劇中的胡子造型,也都是演員在劇組開拍之前特意蓄的。在燈光設計上,全片多采用自然光、燭光等光源,目的就在于為觀眾營造一種真實的“三國”處境。
其實,不僅僅是這些。劇中還有很多“真實”的考究。比如演員的武打戲,“拳拳到肉、能一刀解決的絕不兩刀”的動作設計,都與三國背景遙相呼應;魏蜀國的不同氣候環境,如蜀國偏潮濕,拍攝這部分戲時,則多選擇綿綿細雨場景、或者營造出一種輕薄的水蒸氣感;而魏國則相對粗糙干燥,多采取簡單構圖。
導演團隊為何如此大費周章地做這些細節?路陽認為,這是為觀眾打造一種身臨其境的追劇體驗。而這種體驗,除了在他的制作層面大費周章,還體現在片方的不少“小心思”上。
比如,每集故事開始,觀眾都會看到片頭“成語”。如第一集的偷梁換柱、第二集的趁火打劫,第三集的金蟬脫殼等,都頗有“點題”之意。而采取這種劇集創作模式,也彰顯出了片方的用心——方便觀眾更好地理解劇情。難怪有網友直呼:“看《風起隴西》,我仿佛讀了一本《孫子兵法》。”
時下觀眾,早已不是守在電視機一門心思、只想看男女主談談戀愛的“簡單”觀眾,他們對劇情要求之高、細節要求之到位,都在不斷與時俱進。《風起隴西》無論是故事,還是場景畫面,所建立起的“沉浸式”追劇體驗,都讓觀眾耳目一新,且沉浸其中。
這便是《風起隴西》當前能夠從市場一眾新劇中突出重圍,且不斷收獲精品口碑的重要原因。也是觀眾樂此不疲、堅持追下去的核心動力。
華夏古城宇宙再造“中國故事”
如今再談中國故事,觀眾率先想到的會是什么?是先古時期的女媧補石、精衛填海,還是劉關張大戰曹操?都有。但又不全。
《風起隴西》正是這樣一部介于歷史與虛構之間的“中國故事”。它的傳統文化,除了體現在三國時期,地處隴西的魏蜀交戰外,更多的是體現在背后的人文精神。
什么是人文精神?就是一群“小人物”,在戰爭的洪河中不斷掙扎、翻滾和堅定決心的信仰。一如陳恭、荀詡,他們是蜀國人,為了家國大業,雙雙投身諜戰事業,在經歷一次次生死考驗后,他們初心不改,一向光明,目的就是為了讓百姓早點結束顛沛流離的生活。在當細作的過程中,他們又展現了人性關懷中的兒女情長,比如兩人之間彼此信任、互相惦記的兄弟情,陳恭與妻子翟悅的戰亂愛情和理想情懷等。
甚至即便是作為對立方,陳恭與郭剛之間的“偽·兄弟情”,也曾令人動容;司馬糜沖的一心向魏的決心,也同樣可貴;包括楊穎飾演的女細作這個角色,似乎也有著不為人知的一面。
可以說,《風起隴西》將人性正反面表達得淋漓盡致。劇中沒有一個絕對的壞人、只有相對的“忠君”。這正是這部劇耐人尋味的一面,也是我國傳統文化中一直所提到的人文精神。
其實,布局中國故事、構建華夏古城宇宙版圖,愛奇藝不是頭一次。早在同為馬伯庸IP改編的《風起洛陽》中,這種深入骨髓的傳統文化精神和中國故事,就被表達的淋漓盡致。劇中的高秉燭、百里弘毅、武思月,雖然是出身背景不同的一群小人物,卻同樣擁有一顆堅定守護神都、讓百姓過上好日子的仁義之心。
不難發現,立足中國傳統文化內核,將背景設定在富有文化底蘊的千年古城,借助精彩的故事演繹,讓觀眾仿佛置身于中華文明歷史之中,并探索故事背后的人文精神……這些正是愛奇藝華夏古城宇宙的價值表達。
目前,華夏古城宇宙中還有以清朝粵商為背景的《廣州十三行》,同為馬伯庸IP改編,將目光聚焦在大明洪熙元年期間的《兩京十五日》,以及繼“故宮”走紅于市場后的“新網紅城市”《敦煌》等。這些一個個聚焦中國故事,掀開中國古城的神秘題材新探索,都在對應著Z時代潮流對“文藝復興”的追捧。
“起風了”,一如白宇在劇中的一句臺詞。而今,屬于《風起隴西》、屬于愛奇藝華夏古城宇宙版圖的這股熱風,才剛剛開始。
關鍵詞: 風起隴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