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才剛開始沒多久,包括英國BBC等多個媒體,都開始為21世紀電影做總結,不約而同地把大衛·林奇的《穆赫蘭道》列為21世紀最佳電影。
這部片沒什么道德啟示,不緊張刺激,沒批判什么,也不是很娛樂;然而《穆赫蘭道》以一種前所未見的敘事來「說故事」,充滿著原創與想象力的電影語言,威力直逼奧遜·威爾斯的《公民凱恩》。
《穆赫蘭道》原本是大衛·林奇拍攝《雙峰:與火同行》后構思的一個電視劇集,但是計劃破局,卻得到了法國資助,拍成了這部劇情長片。
電影從一場深夜的車禍開始,一個黑發的美女離開車禍現場,沿著穆赫蘭道,走到洛杉磯的好萊塢。她闖進了一棟房子,遇到了前來好萊塢摘星的女演員貝蒂。
黑發女子失去了記憶,仿佛身心受創,好心腸的貝蒂,則一路幫助她尋找自己的身份……
故事在一連串奇怪又忙亂的瑣碎事件中進行;到了的最后1/5,發生的一切卻整個逆轉,最后以一個單字「沉默」結束了這部奇異的電影。
本片的片名「穆赫蘭道」是一條公路,分割了洛杉磯的山谷區和市區,有一種「中間地帶」(interzone)的概念,好像夢境與現實的分界線。
這部電影一如大衛·林奇所有的作品,都是一場夢,或者夢境的過程。夢本來就是支離破碎,不連續,沒有中心,沒有邏輯,高興隨時可以加個劇情進來;夢境中的每一個細節,都是不可忽略的重要線索。
《穆赫蘭道》這場夢,以我們習慣的「理性」的觀點去看,絕對會陷入困惑。片中的夢境在一個很不小心的時間點開始了,沒有任何視覺暗示(例如畫面變朦朧……)。
整組故事混合了非常多元素:包括驚悚心理,黑色電影,女同志,情殺,好萊塢秘聞等類型。
整部片出現的符號對象以及人物,直觀上都是支離破碎,不知所以;例如片頭的吉特巴,導演被老婆背叛,神秘的牛仔,藍色的盒子,酒吧唱歌的女人,餐館后面的乞丐,被嚇死的濃眉男子等等,有時候真讓人不知所措。
2001年的《穆哈蘭大道》歷久不衰,至今還在被影迷們不斷討論,就因為在這支離破碎又不知所措(無邏輯)的文本中,隱藏了太多的東西,每個細節/情節,從不同的角度去解讀,都會導出各種有趣的答案。
一部2.5小時的電影,可以延伸出無止無盡的討論,而且我們都知道,夢境的解讀是沒有標準答案的。這部片最普遍的解讀都認為,前半段貝蒂幫助黑發女/麗塔的過程是一場夢;而后半段黛安娜買兇殺人,則是真實的。
現實中的黛安娜活得很爛的,不但星運坎坷,女友卡米娜也跟著導演跑了;于是做了一個夢,幻想自己是好萊塢風風光光的貝蒂;幫助長相如卡米娜的麗塔……
然而這是貝蒂/黛安娜的夢境嗎?會不會是麗塔/卡米娜的夢呢?前半段是夢,還是后半段是夢?有可能根本不是夢,只是前后兩組人剛好長得很像;或者全部都是夢;兩組故事也可能存在兩組平行時空呢?甚至這可能也是個夢中夢,兩個夢又可以互為夢中之夢……
在大家豐沛的想象力以及排列組合公式運算之下,《穆赫蘭道》延伸出來的宇宙,可以一路延伸到光年之外。
因此,我們不難了解《穆赫蘭道》會成為21世紀的最佳電影。這部片對藝術,在原創性將近枯竭的狀態下,從天而降了一個全新又讓人振奮的概念,片中的電影語言已經不只是非線性可以解釋,根本到了拓撲學的N維模式。
而《穆赫蘭道》的謎團,在未來的時代絕對會繼續被挑戰;對觀眾而言,我們也非常非常樂于接受這份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