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相關資料圖)
近期,熱播劇《慶余年》的上映可是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這是由貓膩同名小說改編的一部古裝謀權大劇,無論是劇情發展的設置還是演員精彩的表現方面,都獲得了觀眾的高度認可,雖說這是一本架空歷史小說,也就是沒有一個真實的歷史背景,可也仍然為我們呈現出了一個極具特色的時代。
這個故事以主人公一路上的成長歷程為主線,貫穿了整部劇中三代風云人物的盛衰經歷,把慶國幾十年的起起落落講述得淋漓盡致,同時,其中包含的服飾文化、為官制度、以及歷史人物等也都成為了觀眾所議論的對象,那么下面就來一起看看里面有哪些有趣的文化特點吧。
《慶余年》劇照
1.服飾、配飾與布景的巧妙結合
這部劇的情節根植于傳統文化,又有超脫古代歷史的部分,從服飾風格的角度來看,整體都是符合具體設定特點的,其根據角色的年齡、性格、以及身份地位的不同,塑造出完整的人物形象。更加值得一提的是,服裝的色調和圖案紋路都設計得恰到好處,搭配起來相得益彰,給人一種很好的視覺感受,吸睛效果極佳的同時又不會過分搶奪了角色的氣場,相反,恰到好處的存在感能夠襯托出主角光環,巧妙地避開了喧賓奪主的危機感,總體來說,其最大的勝利就在于題材和場景的完美搭配,充分體現了人與物的關系特點,讓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美好感覺。
《慶余年》劇照
縱觀中國古代服飾的發展歷程,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演變史,每個朝代社會特點的標簽都能夠從服裝的變遷上表現出來。就拿周朝來說,這是一個封建等級制度相當森嚴的奴隸制王朝,其君主為了鞏固統治也設計了非常嚴密的規范制度,反映在服裝上就是“分貴賤,別等威”,官僚和天子、貴族與平民都有不同的服裝搭配,出席各種場合也會有不一樣的穿戴。
而到了戰國時期就大有變化了,當時整個社會都處于“百花齊放”的開放狀態,其地方文化特色和風格相對來說比較自由,社會狀態更是開放了許多,人們大都身著五顏六色的炫麗服飾,從中反映出解放的思想和先進的生產力,所以說服裝不只是一種物品,更是時代發展的象征。
《慶余年》之中的服飾
除了服裝之外,還有演員佩戴的頭飾也值得考究一番,就拿宋軼飾演的京都第一才女范若若來說,角色本人的氣質屬于清秀脫俗、詩詞琴藝樣樣精通的女子,她出現的時候頭上往往佩戴一支晶瑩剔透的玉發簪,要知道,古代婦女所佩戴的頭飾也是相當講究的。在古書《儀禮·士冠禮》中有這樣的記載:“皮弁笄,爵弁笄。”鄭玄有注:“笄,今之簪。”也就是說古代的女人們經常會選擇使用笄來固定自己的發型,而后來說的發簪就是由笄發展而來的。
梳好的發髻要用花和寶鈿花釵來搭配,而這里面又包含了很多類型,并且根據人物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別,比如皇宮里的貴妃或者富貴人家的小姐多采用珍奇的材料做發飾,宮女和普通人家的女子就只能佩戴荊釵了,同時也由此衍生出了“拙荊”一詞,用來表示男子向別人介紹妻子時的稱呼。
《慶余年》中發簪
2.關于腰牌、官職與權利的分析
在電視劇中我們可以看到,范閑在一出場的時候就拿到了一個檢察院提司的令牌,那么這個令牌到底代表什么權利呢?其地位又在哪些人之上呢?簡單來說,范閑的提司腰牌權力比八大處還要高上一級,相當于監察院的第二個院長,拿著這個牌子就能夠代表自己的地位之高。說到腰牌,這是我國古代特有的用來區別人物身份的標志,不同等級職位的人要佩戴相應材質、形狀和花紋的牌子,其最早出現于夏商周時期的“牙璋”,后來發展到戰國時期就變成了“虎符”。
虎符是一種專門用來遣兵調將的兵符,由于古代的信息傳播并不方便,因此很早時就有了“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這樣的說法,而虎符的出現正是與之相契合的一種方式,實質上它是帝王用來加強中央集權的一種手段,但同時也正是有了軍隊只認虎符不認人的弊端,就出現了很多人想通過竊取虎符謀獲兵權的想法,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慶余年》范閑的提司腰牌
此外,電視劇中由高曙光飾演的范建也讓人們印象深刻,他是男主角范閑的養父,甚至為他失去了自己親生兒子的生命,而對于其尚書的身份,也是值得探討一下的。尚書在我國古代是屬于政府高官的一個名稱,其是負責對君主包攬一切重要政令的首腦代表,而事實上在魏晉之后,就逐漸演變成了宰相一職,比如我們所熟知的李世民就曾經擔任過這個職務。關于其地位在朝政局勢中的重要性,在古書中也有提到過,比如《漢舊儀》曰:“亦云主刺史。”蔡質《漢儀》曰:“掌中都官水火、盜賊、辭訟、罪眚。”民曹尚書主凡吏上書事,由此可見,尚書在當時是非常有實權的職務,想必范建也是個相當有能力的人了。
《慶余年》戶部侍郎劇照
3.神廟里的兵器之謎
劇中有一處講到葉輕眉在神廟中蘇醒過來,并在肖恩和苦荷的幫助下成功逃離,此處提到的神廟實際上就是個軍事博物館,她的狙擊槍和五竹就是從這里帶走的,但是這畢竟是夸張的成分,我國古代軍事上常用的兵器包括弓、弩、槍等,一般來說,火藥作為兵器史上一個重要的歷史分界點,這些冷兵器在史前時期到清朝末年之間的使用都較為廣泛,而與葉輕眉手中的狙擊槍所最類似的,就要數弓弩了,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一下這種器械吧。
秦弩畫像
弓弩是我國古代冷兵器的一種,因其殺傷力大、使用簡單方便而多見于戰場之上,有時也會拿來當做射擊比賽的工具。弓弩的大小和樣式根據使用者的不同而有所差別,其名稱也可以說是相當多樣的,有神臂弩、花裝弩等等類別,而不同的叫法其用法和效果也各不相同,《孫臏兵法》中就說弩是“發于肩膺之間,殺人百步之外”,射程雖說并不是很遠,但也算的上是當時比較先進的武器了,同時也足以見得這種兵器在戰場之上的不可或缺性。
秦弩實物照
除了用于戰場和比賽之外,人們還用它來進行涉獵等活動,由于我國北方地區多見深山野林這樣的地方,自然少不了毒蛇猛獸的時常拜訪,居住在山里的人家就會裝備弓弩用來防身和捕獵,一旦設下的陷阱失效了,還有弓弩以自備,所以這種兵器多見于陜北山外地帶。后來隨著軍事裝備快速的不斷演變,才使得其發展到了現代槍支的地步,并有了更多種不同的威力和形式,在我國軍事設備方面有著必不可少的地位。
《慶余年》劇照
總結:
雖說這部《慶余年》是虛構出來的一個時代背景,但里面現代與古代文化相互結合是一大亮點所在,暫且拋開劇情不談,單是各方面細節處的歷史特點,都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一番。現代的所有成就都是有了歷史的鋪墊才發展起來的,從這些古裝劇里面也能夠看到很多過去的影子,從歷史反觀現在,進而思考未來,才能有所頓悟。
參考資料:蔡質《漢儀》
《儀禮·士冠禮》
《孫臏兵法》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