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光君不過是人設,藍湛其實就是一個小傲嬌,想要都不敢說
看過劇的人應該都知道,藍湛的性格就是一個小傲嬌,尤其是在面對魏嬰的時候,雖然藍湛表面上對所有的人都是非常的高冷的,但總是會做出一些口是心非的事情。
藍湛就只想要魏嬰的枇杷
劇中有一個片段,是藍湛、魏嬰、江澄、藍曦臣等人在彩衣鎮上除水祟,魏嬰的船頭有很多枇杷,而魏嬰又是一個閑不下來的人,于是他就想和藍湛分享,相信這個時候在魏嬰身后的江澄心里想,為什么不先給他呢,魏嬰是藍家人還是江家人啊。
不過呢,藍湛并沒有接受魏嬰的一番好意,而是將魏嬰扔過去的枇杷,又準確無誤的扔回給了魏嬰,魏嬰接到之后,可惜了一下,像是才想起來一樣,自己的好兄弟江澄還沒有枇杷吃呢,于是就將枇杷轉扔給了江澄。
此時“讀弟機”上線,藍曦臣從弟弟藍湛并沒有什么表情的臉上,看出他此刻內心的“低氣壓”,還以為藍湛想吃枇杷,于是就問弟弟藍湛是不是想吃枇杷,他買一筐回去,這時藍湛冷冷地回答“不想”。
其實吧,藍湛是想吃枇杷的,只不過想吃的是江澄手里的,原本屬于自己的那顆枇杷,為什么會這樣說呢,因為個人覺得,藍湛是在意魏嬰將本來給自己的枇杷,但他卻轉手卻給了江澄,所以在之后,當兩人一起去尋找“陰鐵”時,魏嬰再次從身后向藍湛扔一顆枇杷,這次雖然藍湛嘴上說著無聊,但卻把那顆枇杷握得緊緊的,不想再扔回去給魏嬰了。
因為第一次自己打了自己的臉,于是在魏嬰第二次扔給藍湛枇杷的時候,藍湛雖然嘴上依然說著無聊,可是卻并沒有把枇杷扔回去,而是緊緊地握在了自己的手心里,他擔心自己要是再扔回去了,魏嬰不知道又會把它給誰。
對比兩次藍湛的態度,可以說是截然不同的,雖然都是高冷的表情,但是在接到魏嬰給的枇杷的時候,他的內心應該是非常歡喜的吧,更有意思的是,藍湛神情傲嬌越過魏嬰,徑直走到向前走,只留給魏嬰一個背影,因此魏嬰并沒有看到,藍湛嘴角上揚,漏出了一個招牌的微笑。
關于魏嬰的畫
同樣是在劇中,魏嬰曾經給藍湛畫過兩次畫,第一次是在藍氏藏書閣,魏嬰因為在課堂上當眾頂撞了藍啟仁先生,更是說了很多離經叛道的至理名言,于是被藍老先生罰去了藏書閣抄藍氏家規,藍湛做監督。
魏嬰從小就性格跳脫,最辣眼的就是讓他靜靜的待在同一個地方,更何況對面還坐著一個比藍老先生更古板的小古板,一開始的時候,魏嬰還能勉強靜坐著抄家規,可是時間一長,原型就漏了出來。
對面坐著這樣一個美少年,還是一個冷公子,于是魏嬰的小心思就動了起來,拿起筆就給藍湛畫了一幅肖像畫,畫完之后還特意在耳邊加上了一朵花,當魏嬰把畫拿給藍湛的時候,藍湛當然還是一幅覺得無聊的表情,嘴上也依舊說著“無聊”,可是放下畫的手卻異常的小心翼翼。
可是我們羨羨怎么會只單純的畫一幅畫呢?在藍湛看著把畫放下之后,就發現自己剛剛正在看的書里不知道什么時候就被魏嬰換成了自己完全意想不到的書,藍湛當然是憤怒,所以第一次口吐芬芳,還差點和魏嬰直接就在藏書閣打起來。
其實看過原著的人都知道,此時的藍湛的確很生氣,可是引起他發火的原因卻更多的是因為魏嬰一不小心戳中了自己的心思,他的惱羞成怒絕對是多過生氣的,否則真的很難解釋當時他的面紅耳赤,只是當時的魏嬰完全沒有發現,他所有的心思都放在終于惹得藍湛發火了這件事上。
魏嬰第二次給藍湛畫畫是在求學結束的時候,所有人一起放燈祈福的時候,魏嬰特意給藍湛畫了一個兔子的燈,這一次,藍湛沒有說魏嬰無聊,甚至連白眼都沒有給魏嬰,而是看著兔子燈抬了嘴角,漏出了在劇中的第一個笑。
最后的最后
所以你看少年時期的藍湛,雖然最魏嬰嘴巴上傲嬌得很,但在實際行動中,總在細微之處,默默關心照顧著魏嬰。
只可惜魏嬰大大咧咧,向來不太注重這些細節,他感受不到藍湛的心意,但這絲毫不影響,藍湛心甘情愿為他做這一切,不是嗎?
傲嬌時期的藍湛尚且如此,想想十六年后他們心意相通之后,藍忘機對魏嬰得多好,可能都是我們無法想象的那種好,這種感情真的是羨慕不來的!
相信許多“道友”看過《陳情令》,但是沒有看過原著小說《魔道祖師》,在這兒我想建議我們都看一下原著小說《魔道祖師》。終究電視劇是依據原著改編的,原著里邊的內容許多都被刪改了。
而且,看紙質書還有一個優點,那便是可以對書中的經典臺詞進行標記。
比方說:“忘羨一曲遠,曲終人不散”、“原認為異曲同工,卻不想同路殊途”等等。
書中許多唯美的句子,都被我摘錄在筆記本上。
偶然想起什么劇情,我都會找出實體書翻閱一下。當我在翻動的頁面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后,這種喜悅感,是電子書給不了的。
(資料圖)
假設你也喜愛《陳情令》,不妨保藏一套《魔道祖師》吧。相信我,紙質書會給你不同的感覺!
此外,原著小說的作者,還有另外兩部著作《天官賜福》和《渣反》,都很精彩,跟《魔道祖師》一同,被網友稱為“墨香三部曲”。其間,《天官賜福》正在被拍為電視劇,我們可以趁此時機,提前看看原著哦。
點擊下面產品卡里的“去看看”,即可獲取《魔道祖師》、《天官賜福》和《渣反》,這套“墨香三部曲”,值得保藏。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