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電影《這個高手不太冷靜》在春節檔上映以來,就賺足了觀眾的歡聲笑語,但令人難以理解的是評分卻高開低走。拋開標準體面的商業喜劇片模式不談,這部電影并未走下三路,不依靠“屎尿屁”,將所有的哭點燃點,均絲滑地落回了笑點。
它的內核還是在講夢想落空,平凡的小人物追逐演員夢,小成本電影不妨礙我看得津津有味,但其中的內核再硬照到演員本人身上,這幽默感突然變得苦澀,夢想太遙遠先得活著,這種拉扯,喜劇兜兜轉轉其實還是悲劇的內核。
龍套演員被騙去黑幫演高手,有種玩味《喜劇之王》的氣質。全片將“跨頻道聊天”的錯位感發揮到了極致。從去年開始就聽聞試映反饋很好,原版盛名下本又擔憂依舊被翻拍優化程度,但顯然,這部電影被不少觀眾劃到了“真香”系列。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原作之所以好,不外乎有兩點原因:首先是那份對于電影的誠摯的愛;其次,便是通過荒誕來解構這種身份錯位制造的沖突。魏翔和“演員”卡爾之間,形成了身份的互文,放大了所謂“未知生活”中的“已知”。
人生的很多事情都是靠著這一丟丟執念,在努力抓住這一點“未知”中的“已知”。細細一想,這其實是這部喜劇里傷感的地方,也是原作里沒太拍出來的部分。
有意思的是,《這個高手不太冷靜》的笑點設計跟《夏洛特煩惱》有絲異曲同工之感,比如《夏洛特煩惱》里王老師仗義出手相救,馬冬梅看著騎自行車的王老師說,真帥,王老師就騎著自行車顛上大紅磚。
男主魏翔因為太高興搶了路人的帽子,然后又因為別的事情太過震驚立在路上不動,路人出現啪的一把奪過帽子。魏翔給馬麗煮了碗茴香面,音樂場景都充斥著感動,這個時候馬麗來了一句,筷子呢?
另一邊,大佬壓力十足的出場,卻被人推到海里,下一秒大佬的壓迫力還在,卻滿身濕透。如今這種不靠各種爛段子,生硬地蹦跳怪叫的搞笑不多見了,可惜還不夠用力,有種搞笑悲情再搞笑,笑點不密集被抒情掩蓋了的感覺,如果這局能再時尚點會更好。
雨里面跳舞是買的彩蛋,致敬《雨中曲》;魏成功是米蘭看上的,并非導演,是米蘭緊急拉過來裝高手的擋箭牌;魏成功最后有沒有得到女主的芳心不好說,女主讓他離開是覺得自己騙他那么長時間,心里面有虧欠,而且被他對表演的熱愛以及照顧朋友的父母感動,所以才會選擇犧牲自己。
男主拒絕男一號的戲是因為覺得自己不能就這樣離開,把米蘭和米勒丟下,這是出于道義,并非所謂的搶婚;找他演男一號的導演也并沒有覺得他演技好才找他,明確地說是因為看中魏成功是一張白紙。
主角的定位并不是一個好演員,估計只能算一個狂熱的電影愛好者,這從他為了看意大利電影而自學了意大利語就可以看出來。這就可以解釋他為什么在人生最開心的時候跳起了《雨中曲》,為什么在酒吧對戲的時候模仿了《墨西哥往事》。
好笑的梗基本都來自《魔幻時刻》,主要是情境與身份的雙重錯位。但改編存在問題,人物從一開始就沒立住,魏成功作為龍套演員,表演浮夸,而且熱衷加戲,這些操作都削減了后續情境的可信度,到模仿《賭神》一節已經讓人出戲了。
其實可以參考原作,男主出場后三谷幸喜一直在鋪墊,夯實人物。不過比較討巧的是,將角色與演員來了個聯動,增添了情懷。同時,還借用米蘭之口對魏成功的表演做了嘲謔。
喜劇的張力是建立在“表演”二字上的。有人在演,有人沒演,有人知道這是在演,有人不知道,而窺盡所有角色狀態差異的觀眾,自然能感受到其中的幽默,這招其實不新奇。應該說,很難得開心麻花是在用腦子而非段子搞笑。
舞臺式布景打光做得不錯,而既然他們演的就是爛演員,夸張就不足掛齒了。但是,不是幽默加冷就叫冷幽默,加黑就叫黑色幽默,也可以是凍得瑟瑟發抖和兩眼一抹黑。其實可以更高級,但大概這就是開心麻花的選擇。
接下來就看市場的選擇了,所幸馬麗在,又冷又颯,像把靚麗的尖刀,她的狀態和其他人不一樣。他們依然無腦插科打耙,她則冷嘲熱諷動作迅猛,也只有她在這部黑色幽默與開心麻花的雜交產物中是圓融的。
其實一貫如此,馬麗更像是開心麻花的錨,負責了她參與的每部電影的情感重量,即便在舞臺的小品中。或許,她真的該去演正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