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
摘要:《愛情神話》于5月24日上映,這部全程上海話,講述中年人感情的愛情片,很上海,很文藝,很生活,活色生香地反映了上海普通市民的生活和愛情,煙火氣十足,豆瓣評分高達8.3分,所以很好看,更是在上海朋友圈里贏得了一片點贊。
《愛情神話》于5月24日上映,這部全程上海話,講述中年人感情的愛情片,很上海,很文藝,很生活,活色生香地反映了上海普通市民的生活和愛情,煙火氣十足,豆瓣評分高達8.3分,所以很好看,更是在上海朋友圈里贏得了一片點贊。
(相關資料圖)
《愛情神話》的最大亮點就是全程上海話,多年以前也有過上海話的影視劇,像電影《股瘋》、電視劇《孽債》都是上海話版,不過這兩部影視劇都還另有普通話版。應該說表現上海的影視劇,尤其是普通上海小老百姓的題材,上海話是不可或缺的點睛之筆。如果劇中人都是一口普通話,那么作品的神韻就要大打折扣了。
方言不僅僅是一個地區所通行的語言,更是帶著這個地區獨特人文底蘊烙印的元素,是文化的載體,尤其像上海這樣的魔都,百多年來的積淀,在上海話的俚語俗話里,都有很多海派文化的精髓體現。
說到上海話,老周真的是如鯁在喉不吐不快,現在上海市區已經很難聽到地道的上海話,甚至在很多場合說上海話還會受到歧視,沒錯,就是歧視。更有甚者就在前不久,在一次上海地方戲劇獨角戲的演出現場,臺下觀眾居然有人高喊“聽不懂!講普通話!”——真是豈有此理!這個情況不要說在全中國,就是在全世界,恐怕都是聞所未聞吧。您見過廣州人在廣州不能說粵語,長沙人在長沙不能說長沙話嗎?上海就算再海納百川,也不能這樣反客為主,燒香趕跑和尚吧。如果連上海話都不想接受,那么還來上海干什么?既然來魔都了,無論是上學還是打工,都是自愿的吧,那就請對本土文化有一點點起碼的尊重吧。
上海是個移民城市,現在很多上海人,包括老周上溯三代四代,大都是來自外鄉,但百多年來這些先輩移民逐漸融入了這座城市,可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明目張膽地排斥上海話。如今90后00后的上海小孩,大部分只會聽不會說,即便說也是荒腔走調,完全不是那個味道了。上海話簡直就要消亡了。
如果上海話真的就此消亡,無疑是海派文化的沉淪,上海這座城市的悲哀。而《愛情神話》能夠全程上海話,對于表現上海普通人的生化和愛情,真是非常傳神,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表現海派的氣質,光沖這一點,就該點贊。
除了上海話之外,片中的海派元素可謂俯仰皆是,外景就不用多說了,全部都是在上海取景。徐崢飾演的男主老白,家就在五原路上——能夠像男主這樣在五原路上擁有一幢小洋房,那身價絕對要過億了,路邊的咖啡館、奶茶鋪,還有小超市,修鞋攤,都是相當接地氣的。影片雖然沒有出現外灘、陸家嘴這樣的中央商務區CBD,畢竟這樣的環境距離普通市民的生活實在太遠了,不過五原路的小洋房,也已經是相當高大上的,同樣也不是普通小市民。在現實中,這樣一幢小洋房,一般都會有七八戶甚至更多戶人家,一家完全擁有一幢,那絕對是非富即貴的大戶人家了。其實,最能體現上海普通市民的煙火氣,自然非弄堂莫屬,很可惜,在這部影片里沒有出現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弄堂場景,當然現在這樣的弄堂也越來越少了。
劇中的主要演員,都是上海人,所以說起上海話還是比較自然,相互交流也很流暢,毫無生硬做作,尤其是三位女主相互之間的言辭交鋒,更是將上海話的含蓄但又犀利的特色表現得淋漓盡致。
另外,劇中也不時出現只有上海人才懂的梗,比如提到了蝴蝶酥,這可是海派西點的代表,雖然源自國外,但在上海經過了本土化改良,已經成為上海人最喜歡的海派西點,那份焦香酥脆,是上海人念念不忘的味道。劇中人在討論到底是國際飯店西餅屋的蝴蝶酥好吃還是天鑰橋路上的小店好吃。上海人都知道,國際飯店西餅屋的蝴蝶酥是排名數一數二的,每天店門口永遠都排著長隊。天鑰橋路上的小店的蝴蝶酥老周沒吃過,也就不敢王家評論了。
這樣的細節很多,總之很上海,舉手投足之間,都散發著濃濃的海派時尚。
《愛情神話》第二個特點是很文藝,劇中的男主老白就是個畫家,盡管并不是什么知名大畫家,也不混圈子辦畫展,就是自己開個班,教幾個有錢又有閑的中老年人畫畫,完全是沉醉在自己的美術世界里。后來在朋友的竭力勸說下,才準備去辦個畫展。同時,還會打鼓,在陽臺上,看著夕陽中的魔都,有著心意敲打出或疾或緩的鼓點,這樣的場景,確實很文藝。所以在男主身上,就是滿滿的文藝范。
馬伊利飾演的女一號李小姐,同樣也有文藝范,喜歡看話?。荒吆鐫嶏椦莸母衤迦饋?,則是美術班的學員,顯然也是很喜歡繪畫的,就連吳越飾演前妻蓓蓓,是探戈的鐵桿粉絲,所以這三位女主,也都是充滿著文藝細胞。
上海并不是一座只講經濟的城市,雖然上海是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但同時上海也是一座文化都市,從開埠之時起,上海的文化氣息一直都很濃厚,在上海的藝術家、畫家、音樂家、作家層出不窮,不勝枚舉,中國的電影事業也是從上海起步,因此,在上海的城市特性中,文藝范始終是一個鮮明的特色,《愛情神話》在這一點上的表現也是比較到位的。
《愛情神話》第三個特點是很生活。這部片名就是愛情,定位也很清晰,就是愛情片。不過,不是少男少女青澀的初戀,也不是年輕人熾熱的愛戀,而是中年人的愛情,這也是很少有影視劇涉及的題材,中年人沒有父母的阻力,也沒有經濟上的太多束縛,更多的就是出自內心的需求,甚至比年輕人都要更純粹一點,這恐怕是很多人沒有想到的。對于已經經歷過感情風雨,也見識過花開花謝,很多表面的東西都已經看淡了,看重的主要還是自己內心的向往。就如片中李小姐,看完話劇主動到老白家里喝一杯咖啡——這樣的暗示簡直就和明示沒什么區別了,晚上到老白家拿鞋子,兩個人也是心領神會,再到后來,李小姐帶著女兒匆匆離去,甩下一句就這樣吧,結束感情的意思也很明確。影片最后通過微信互動表現出來兩人的感情又有了轉機,這種感情表達,很接地氣,同時也很含蓄,這樣的藝術處理手法,老周覺得非常巧妙。
格洛瑞亞的表達更是直白,對老白的好感可以說溢于言表,對來訪的李小姐,儼然以主婦的身份招待,占有和敵意太明顯,但畢竟是在婚姻里,盡管老公失蹤,但總還是在婚姻中,所以她半真半假地對老白說,不要愛上我噢。小女人的心思,非常傳神。
前妻蓓蓓因為婚內不忠誠而分手,但她對這段婚姻還是有幾分留戀,只是面對不愿意真正原諒她的老白,也只能束手無措接受。不過看到當年毫無作為的老白,如今反倒成了眾多女人心儀的香餑餑,總難免有點不甘。
中年人的愛情,就是這樣,沒有了轟轟烈烈,但在看似平靜的表象下,依然有著不比年輕人遜色的熱烈。
應該說,這部愛情片是2022年度最生猛的愛情片,不過口碑評價卻是毀譽參半,兩極分化,要么一片叫好,要么一片批評。叫好的絕大多數都是上海人,因為這部影片本來就是說上海人的故事,也是給上海人看的,片中不少梗也只有上海人才能領會其中的精妙。而批評的也自然是因為全程上海話,覺得這就是在滬吹,也難怪批評者,聽不明白上海話,當然看不明白劇中的意蘊,就像“儂好較好伐”,“儂開心就好”這樣的話,如果不時上海話說出來,是肯定體會不出其中滿滿的揶揄之意——所以,批評自然也就就在所難免了。
作為一部反映上海人愛情的電影,能得到大多數上海人的認可,本身就是一種成功。一部影片不可能讓所有人都認可,紅燒肉還有人不喜歡呢,帶有鮮明地域性特點題材的作品,本身就有著局限性。
《愛情神話》能夠得到上海人的交口贊許,就已經足夠成功了。
對這樣一部全滬語電影,最好的評價也應該是很上海的,哈靈哈贊哈則勁!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