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資料圖】
《師弟出馬》是成龍加入嘉禾公司之后的首部作品,
也是成龍在嘉禾第一次自編自導自演的大制作。
進入嘉禾公司后,成龍擁有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度”,如蛟龍入海。
加上此前在羅維公司首次自編自導自演《笑拳怪招》的經驗積累,
成龍干勁十足,精心為自己量身打造出了這部極具個人特色的功夫喜劇佳作。
電影放映期間,幾近萬人空巷,為歷年罕見;
電影散場時,影院周圍的街道人山人海,黑壓壓一片延綿好幾里。
《師弟出馬》最后的票房突破歷史記錄,達1100萬港元,
繼一年前《笑拳怪招》后再登票房冠軍,并由此首開了香港電影“春節檔”!
02
在《師弟出馬》中,成龍充分展露了他的敏捷身手和喜劇天性。
電影里加入了許多調皮、搞怪、囧遇、闖禍等搞笑元素,
表情夸張,動作靈巧,一招一式極具觀賞性。
成龍還從民間“奇門武功”中,挖掘出了許多稀奇古怪的功法:
扇子功、板凳功、裙底腳功、軟繩功等等。
《師弟出馬》中幾位主要人物的諧趣打斗表演,令人拍案叫絕。
而最讓人百看不厭的,就是影片結尾部分近20分鐘的“終極對決”,
成龍角色阿龍與大反派“金腳帶”史詩般的打斗,
堪稱動作片的Bestfightingscene。
但是,有朋友一直感到一種疑惑:“金腳帶”武功高強,出手也非常狠毒,
在與成龍角色阿龍進行終極對決時,他為什么不來一個鎖喉快速結束戰斗?
結束戰斗,他也好提上一大袋金銀財寶遠走高飛逍遙法外。
由這個疑問還延伸出了另外一個問題:
成龍角色阿龍為什么那么抗打?怎么打也打不死,這是不是有點說不過去?
《師弟出馬》上映已快40年了,估計有朋友至今仍對此心存疑慮。
那【大象觀】就在此掰扯掰扯,看能不能為諸位化解這份疑惑。
03
確實,“金腳帶”武功奇高,出手毒辣,
一出場就給人一種不寒而栗的感覺。
要用腳銬手鐐緊鎖住手腳,才能讓他乖乖就范。
而一旦掙脫了枷鎖,就像是一頭發怒的雄獅,
老鷹玩小雞似的一招一個,把那幾個當差的打得鬼哭狼嚎。
飾演“金腳帶”的是韓國合氣道七段、跆拳道六段高手黃仁植,
他擅長腿技、擒拿和摔投,動作迅捷,招式老到,被稱為“左腿攻擊之王”。
大師級高手飾演的“金腳帶”,一招一式之間果然透著一身過硬的真功夫。
在《師弟出馬》與成龍角色阿龍進行終極對決時,
“金腳帶”一開始就根本沒把阿龍放在眼里。
他自恃一身武功無人能敵,開局那幾招完全就是在戲耍阿龍。
“金腳帶”所面對的只是一個愣頭小子,再加一個貪財的干癟老頭,
整個局面對他構不成任何威脅,“金腳帶”輕敵之態因此也就顯露無遺了。
即便是打到了中場,“金腳帶”還是一副傲慢輕敵的架勢:
搶過水壺一陣暢飲之后,便把剩余的水都倒掉了。
自以為可以很快結束戰斗,根本就沒去考慮自己可能還會有口渴的時候。
自始至終的輕敵傲慢,便是“金腳帶”不來一個鎖喉的“自身內部原因”。
04
而成龍角色阿龍任由對手怎么摔打:拳打、腳踢、扣腕、扭臂......
他總是能夠摔倒了又爬起來,繼續戰斗(挨打)。
就算痛得齜牙咧嘴哇哇大叫,全身筋骨幾乎散架,
但是他的精神意志,自始至終都沒有被擊垮。
阿龍的超常規“抗打能力”,及其絕不放棄的超常態“求勝意志”,
則是“金腳帶”沒能來一個鎖喉的“關鍵外部原因”。
憑借這種超常規的“抗打能力”,和超常態的“求勝意志”,
阿龍死纏硬扛,抱腰鎖腿,用頭撞,用手擰,直到對手筋疲力盡。
阿龍的“消耗戰”不僅消耗了對手的體力,更消耗了對手的精氣神。
打到后半場,“金腳帶”已明顯腳步輕浮,體力不支。
尤其是當阿龍喝了煙袋水之后,抗打能力和武力值雙雙大增。
一邊是體力不支,而另一邊卻是武力值大增,局面從此發生逆轉。
面對抗打能力和武力值雙雙大增的阿龍,“金腳帶”的心里居然有點發虛了。
此時的“金腳帶”想要“來一個鎖喉”,已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上半場是“金腳帶”傲慢輕敵,“不屑”來一個鎖喉快速結束戰斗;
下半場“金腳帶”則是被消耗到體力不支,已“無能”來一個鎖喉結束戰斗。
這一內一外兩個方面的原因,使得“金腳帶”優勢盡失,最后被KO一敗涂地。
05
其實,“金腳帶”為什么不來一個鎖喉快速結束戰斗,
由這一疑問延伸出的另一個問題更值得我們去思考:
《師弟出馬》中成龍角色阿龍為什么那么抗打?為什么任憑怎么打也打不死?
在本號前面的分析中提到,支撐阿龍沒被擊垮最核心的因素,
就是他那種絕不放棄的超常態“求勝意志”。
為了把“金腳帶”捉拿歸案,以將功贖罪幫大師兄洗脫罪名,
阿龍死纏爛打,毫不退縮,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當阿龍打中“金腳帶”第一拳時(擊中腹部),他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此時對抗的局面,在阿龍的心里已悄然發生了逆轉。
他不再懼怕武功高強出手兇猛的“金腳帶”,
他有了戰斗到最后的信心,他看到了打敗強大對手的可能。
只要你還沒有把我打死,只要你沒有給我來一個鎖喉,
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只要我還有一絲力,
我就要死纏著你,纏也要纏倒你,累也要累死你。
當阿龍打中“金腳帶”第二拳時(擊中頭部),他反客為主完全掌控了局面。
此時的對手已無還手之力,斗志全喪,精氣神散亂,
而阿龍則越來越勇猛,幾近瘋狂。
如此情形之下,勝利對阿龍來說已似探囊取物,手到擒來。
阿龍正是憑著這種絕不放棄的超常態“求勝意志”,
支撐著自己不斷地抗打忍揍,最后反敗為勝,如愿以償。
06
為自己量身打造的第一部自編自導自演的大制作。
因此,在觀看這部電影時,不能不讓人聯想到成龍這一路走來的艱辛。
1971年,17歲的成龍結束了十年的學徒生涯,
開始了在電影片場做人肉背景、跑龍套、當替身的日子。
因為勤奮賣力表現積極,敢于自告奮勇地去完成一些高難度的危險動作,
才贏得機會成為一名僅次于武術指導的龍虎武師。
1973年,成龍有幸第一次擔綱男一號出演《廣東小老虎》,
但影片的拍攝過程極其“尷尬”:沒劇本,沒武術指導,環境惡劣,設備陳舊......
盡管如此,他還是渾身是勁、認真敬業地完成了拍攝。
但幸運之神卻并未真正降臨,該劇組最終以散伙告終,制片和導演帶著錢消失了。
成龍還是自掏腰包付了武行的酬勞,電影拍完之后也石沉大海未見上映。
成龍隨后只得再次回到片場,繼續做人肉背景、跑龍套、當替身。
這期間,他雖得到了幾次機會做上夢寐以求的武術指導。
但所參與的幾部影片,都沒有任何起色,均慘遭失敗。
此時的成龍,感覺自己已經跌倒了谷底。
就像《師弟出馬》中,阿龍一次次信心滿滿的出擊,都被“金腳帶”打翻在地,
被鎖腕扭臂痛得齜牙咧嘴,周身筋骨幾乎散架,完全看不到勝利的可能。
在《成龍:還沒長大就老了》一書的“那些挫折”章節中,
共記載了成龍成為國際功夫巨星之前的“七次受挫記錄”,
其中的前五次受挫,就出現在《蛇形刁手》及《醉拳》橫空出世之前。
可以想見,從小人物陳元樓,到小人物陳元龍,再到尚未成名的“成龍”,
1971-1978年的七年間,成龍已經被殘酷的現實摔打得鼻青臉腫,
屢戰屢敗,幾乎就差一個被鎖喉了。
但他依舊屢敗屢戰,自始至終都沒有被擊垮,
就像《師弟出馬》中的阿龍,一次一次被擊倒,又一次一次地爬了起來。
絕不放棄的“求勝意志”,與現實死纏爛打的不屈精神,
最后終于使成龍“反敗為勝”,迎來了成功迎來了輝煌。
07
《師弟出馬》里的阿龍,武功并非厲害無比,技法也不是卓然超群。
他其實就是一個學了一些武功的普通人而已,
與現實生活中的蕓蕓眾生如你我并無二樣。
面對強悍兇狠的對手,他也會感到懼怕。
但他憑借自己絕不放棄的“求勝意志”,最終打敗了強大的對手。
憑借一種死纏爛打的不屈精神,最終實現了自己的目標。
所以,成龍通過這部電影也在告訴我們:
普通人如你我,即便沒有卓然超群的能力,
我們也可以做到絕不放棄,毅然決然地追求自己的夢想。
只要還有一絲力氣,我們就要奮斗到底!
只要殘酷的現實還沒給我們一個鎖喉,我們就要死磕到底!
所以,本號最后想要說的是:
我們不必去深究電影中的這一具體情節是否合理,
“金腳帶”為什么不來一個鎖喉快速結束戰斗?
成龍角色阿龍為什么那么抗打?為什么怎么打也打不死?
只要還有一絲力氣,我們就要奮斗到底!
只要現實還沒給我們一個鎖喉,我們就要死磕到底!
成龍電影的文化內涵,在早期就有如此展現,不能不讓人為之贊嘆。
只可惜,我們僅欣賞到了成龍電影里諧趣打斗的外在形式,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文/龍影大象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