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三聯生活周刊」原創內容
在幻變的生命里,歲月,原是最大的小偷。
——羅啟銳
(資料圖片)
文| 黑麥
7月2日,香港著名導演、編劇羅啟銳在送醫途中離世,終年69歲。同時代的電影人王晶、任達華等人紛紛在社交媒體悼念,《歲月神偷》的男主角任達華稱他為良師,王晶的留言頗令人感慨,他最后講,我們這一代也到了一個個走掉的時候了。這一刻,仿佛所有人都無法逃離時間與命運的安排。
這對導演組合也被圈內稱作“雌雄大導”,因為他們不止會互相擔任導演和監制,也會一起做為電影書寫故事。他們的電影班子拍攝過《非法移民》《秋天的童話》《七小福》《八兩金》《我愛扭紋柴》《宋家皇朝》《玻璃之城》《歲月神偷》等膾炙人口的經典電影。
《歲月神偷》劇照
20世紀60年代,商業化的入侵使戲劇急速落寞,年輕人受西方的影響聽著流行歌,過起休閑的生活。電影《七小福》的故事背景便是建立在此時期。一個老師,一眾徒弟,宛若一位家長,一班孩童,于占元帶著他們在時代的夾縫中尋找生存和發展的機會,不料,同門兄弟都已轉行,戲院門可羅雀。
《七小福》劇照
這是一段幾乎真實的故事,梨園行的世界與當時的社會形成鮮明的對比。羅啟銳善于尋找戲劇沖突,印象最深刻的兩幕是戲班的孩子站在披頭士的背景板后,露出腦袋,他們的穿著和舉止與現實世界有些格格不入;在一所小學的教室窗外,阿龍、三毛和阿彪,扒在窗戶上流露出有些羨慕的眼神。
如果說《七小福》講述的是時代的起落,那么《歲月神偷》則講述的是平民百姓的內心獨白,這部2010年才得以面世的電影,事實上才是羅啟銳的初心。
兩位南下討生活的家長,拉扯著進一和進二兩個孩子,他們靠手藝生活,整日做鞋,父親勤懇,母親精明,哥哥品學兼優,弟弟調皮搗蛋。一家人雖然生活艱苦,但也樂在其中。
經歷了親人與愛人的離別,臺風襲港,一家人唯一的生計“羅記”鞋鋪,無法抵御風雨的襲擊,被吹得散落。正當一家人準備重整家業時,長子身患不治之癥。在一次采訪中,羅啟銳坦言這是自己的童年故事,哥哥的早逝,讓他懂得生命的無常。除那之外,社會的不公也成為這個和睦家庭的紛擾。
電影中多次提到“頂”,從羅進二頭頂的魚缸,到臺風來襲時父母撐住的屋頂,這家人相信“一步難一步佳”,只要留住頂,家就不會散。“頂”可以理解為遮罩,支撐,又或是安全空間。
在電影上映后,羅啟銳與張婉婷出了一本雜文集,書中的只言片語,記錄了沒有科技,只有人情的60、70年代,那里有奇聞逸事,亦有情懷與錯覺。書中似乎有一段關于“心頂”的描述。他寫道:我沒有精力去認識一個新的人,更沒有辦法把自己的故事講述一遍又一遍,任何需要花費時間去了解或者被了解的過程,在我看來都太累人。這句話說出了太多人的心聲,我們逐漸明白,再親密的關系也會有熱情退卻的那一天,所以我們情愿封閉自己的內心,龜縮在所謂的安全距離中。
在羅啟銳的文字與電影語言中,我們或許可以清晰地讀到那個久違的香港,數代人的磨難與掙扎,成就了一座城市,數十年的激蕩被濃縮在一瞬間,時間仿佛被偷走,若即若離。
羅啟銳為電影付出了近40年光景,他與張婉婷這對神雕俠侶也相戀了近40年,羅啟銳喜歡用平淡的方式去刻畫愛情,平淡中透露著時代泛起的漣漪。
在《歲月神偷》一書中,羅啟銳寫過一篇《青春過冷河》,他覺得青春的愛情要像煮面一樣過冷水,讓其歸為平淡,甚至克制。
《秋天的童話》劇照
?????????2015年時,羅啟銳又為婉婷編劇了一部電影,這也是我們所能看到的他的最后一部作品。故事徘徊在安徽、上海與香港之間,一件信物、一個約定,在動蕩的時局中變成遙遙無期的希望,這是根據成龍父母作為藍本所寫的故事,據說,成龍在看電影時哭了一遍又一遍,直到電影結束。?????????
排版:耿耿 /審核:同同
本文為原創內容,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歡迎文末分享、點贊、在看三連!轉載請聯系后臺。
大家都在看
▼ 點擊閱讀原文,一鍵下單本期新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