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影視劇都是根據原著小說改編而成,由于影視劇的傳播性更高受眾更廣,一般來說都是看過影視作品的多而讀過其原著的人少。
一部小說被拍成電影,在很大程度上會受到歡迎,因為小說有著廣泛的讀者基礎,很多讀者也愿意看到他們心目中的小說會被呈現出什么影像,尤其是哪位演員來演繹他們心目中的書中主角。
而這往往就面臨兩種情況。一種是被原著讀者高度認可,認為拍攝出來的影視劇完全符合他們腦海中的想象,但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作品拍攝出來被原著黨嫌棄,認為影視導演把小說都給搞砸了。
(資料圖)
在很大程度上,小說改編影視劇,拍出來注定是讓人失望的。只有兩種情況可能不失望,一種是原著效果過于簡單且不吸引人,一種是觀眾沒看過原著。
一萬個讀者眼中有哈姆雷特
小說是作家的藝術,他們把腦海中的想法化為文字,呈現出來,再進入讀者的視野,而后又被讀者想象。自始至終,那種畫面感都是虛無的,每個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
導演的二度創作
不過也有導演喜歡顛覆性再創作,比如姜文。不管是《動物兇猛》改編而成的《陽光燦爛的日子》,還是《俠隱》改編的《邪不壓正》,都與原著有著相當的距離。如果有原著黨一字一句按照原小說進行對照,就會發現面目全非。但你不能否認,王朔的《動物兇猛》有王朔的精彩,《陽光燦爛的日子》有自己的風采。
還有一些作品,原著其實非常簡短,并不算十分精彩,但改編為影視劇后成為經典作品。比如六十年代的電影《英雄兒女》,根據巴金的小說《團圓》改編。電影里王成的形象英勇高大,而小說里說到他的犧牲只有一句話。
再比如電視劇《潛伏》,這是很多觀眾心目中的諜戰劇經典,然而原著小說的可看度就不如此劇。還有馮小剛的電影《集結號》,精彩程度也遠遠超過原著小說《官司》。
有人創造新經典有人毀經典
原著改編永遠眾口難調,只要滿足大部分觀眾的需求,也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