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部18禁R級電影,它的資源不太好找。豆瓣上也有不少人基于它大量的裸露鏡頭給了差評。
如果單憑這點就埋沒了一部好電影,那未免太遺憾了。
【資料圖】
15歲少年和36歲女鄰居的秘密戀情,不同人看待它有不同的角度。有人看到了愛情的真諦,有人看到了羞恥與謊言,有人看到了文化的重要性,有人看到了戰爭與人性。
不管怎么樣,它用兩個小時的時間為觀者提供了無限可能,這就足以證明它被封為經典的意義。
《朗讀者》是由美國韋恩斯坦國際影業公司出品的劇情片,由史蒂芬·戴德利執導,凱特·溫絲萊特、大衛·克勞斯、拉爾夫·費因斯領銜主演。
溫絲萊特還憑借該片折冠當年奧斯卡影后。
1958年的一個雨天,15歲的米夏突發猩紅熱,從電車上下來就開始嘔吐。
住在旁邊公寓的一位女列車售票員看見了他,為他擦了臉,把地上收拾干凈了,還送他回了家。
一痊愈,米夏就迫不及待地買了束花,去感謝那個曾經幫助過自己的女人。
這個外表剛強的女人名叫漢娜,已經36歲了,平時自己在公寓獨居。
來送花的米夏沒話找話,十分尷尬,于是準備離開了。漢娜說,可以和他一起出門,讓他在外面等她換衣服。
米夏在外面等,眼睛卻不由自主地往屋里看。漢娜發現了他在偷窺自己換衣服,米夏落荒而逃。
回到家,正值青春期的米夏心神不寧,總是想著漢娜。轉天,他再次來到漢娜家,漢娜見到他卻一點都不驚訝。
漢娜看透了米夏的心思,主動和他發生了不可描述的事。
從此,米夏每天放學都第一時間沖出校門,奔向漢娜家,和漢娜纏綿。
有一次,漢娜問起他的學業,米夏便拿出書包里的《奧德賽》讀了一段。漢娜聽得很入迷。
于是,每次漢娜都讓米夏先為自己讀一段書,然后才能做不可描述的事。他把書給漢娜,漢娜拒絕了,只想聽他朗讀。
暑假,他提出帶漢娜去騎車郊游。中午二人來到一家鄉間小餐館吃飯,漢娜拿著菜單看了又看,卻什么也沒點,只說米夏吃什么她就吃什么。
吃完,米夏去付款,老板娘卻說,希望你和你母親吃得開心。米夏沒有反駁,而是走到漢娜身邊吻了她。
漢娜在小河里游泳,他在岸上看著,為她寫下了一首長詩。
16歲生日那天,米夏推掉了同學為他準備的生日派對,來到漢娜家為她讀書。漢娜卻因自己升職的事焦躁不安,二人大吵了一架。
過了會兒,漢娜讓他為自己朗讀《戰爭與和平》,二人和好了。漢娜第一次為米夏搓了澡,二人翻云覆雨。
過后,漢娜告訴他,他該走了,回到朋友那。米夏聽話地回到了派對上,卻還在思考著漢娜的反常。他突然有種不好的預感,匆匆返回漢娜家。
到了漢娜家,他發現她的屋子已經空了,她悄無聲息地離開了這間公寓,離開了他的生活。
一轉眼七年后,米夏成為了海德堡法學院的一名優等生。
他加入了一個研討小組,小組的教授帶領他們去旁聽了一場備受國際關注的庭審。
庭審上,他聽到了那個熟悉的名字——漢娜。然而,她是以納粹戰犯的身份出現在被告席上。
漢娜自述,她于1944年從西門子公司辭職,自愿加入納粹工作,負責看守奧斯維辛集中營。
次年,她被派往卡拉克夫附近的一個小集中營,負責在冬季的死亡行軍中西遷俘虜。
她對所有的指控都毫不辯解,供認不諱。她每個月會挑十名猶太人回奧斯維辛集中營處死,還在西遷途中眼睜睜看著三百名猶太人被困在教堂里燒死。
這些在漢娜眼里,都只是她的工作。
她認為自己恪盡職守,并沒有做錯什么。自己不解救被困火海的俘虜是為了維持秩序,防止發生混亂。
她還指出了另外五個同伙,但是她們都否認了。
三百名猶太人中,只有一人幸存。這位幸存者的女兒當年也在集中營。戰爭結束后,她寫了本書,描述自己在集中營的遭遇。
她指出,漢娜有一個癖好,就是讓營中的女囚犯為她讀書。她原以為漢娜是個與眾不同的,有良心的守衛,結果這些女囚犯還是被漢娜送去了集中營處死。
米夏聽后毛骨悚然,他不敢相信曾經那個溫柔的女人竟然是害死無數猶太人的罪人。
法官拿出一份有關那場大火的書面報告,上面沒有署名,法官需要找到寫這份報告的人。
漢娜說,這是大家一起商量著寫的,但是其他人卻都否定了自己的參與,一起指認這是漢娜一人的主意。
法官提出拿漢娜的字跡樣本做對比,漢娜卻久久不能下筆。最終,猶豫良久的她承認了自己就是主謀。
米夏突然明白,漢娜并不是主謀,她之所以撒謊,是不想被人發現自己是文盲。
最終,漢娜被判了終身監禁。
米夏想去看望漢娜,但是進到監獄里面卻停下了腳步,轉身離開了。
回到學校,為了忘記漢娜,他主動找到那個對他有好感的女生上床,腦海里卻始終忘不掉漢娜。
多年后,米夏留在柏林做律師。他結婚了,但很快又離了,有一個女兒。
父親去世后,他帶著女兒回了趟老家。在原來的房間里,他看到了自己曾經為漢娜朗讀的第一本書——《奧德賽》。
美好的過往歷歷在目,他決定繼續當一個朗讀者。他將朗讀的磁帶和播放機寄到了監獄。
收到了來自故人的磁帶,已經白發蒼蒼的漢娜鼓起勇氣,在監獄的圖書館借了書,根據米夏的朗讀開始自學識字。
不久,米夏就收到了來自監獄的書信,但他還是不知道應該怎么面對漢娜。面對不斷寄來的書信,他始終沒有回復。
1988年,監獄給米夏打來電話,告訴他漢娜要出獄了。她沒有親人和朋友,只有米夏一個有聯系的人。
思考了很久,米夏為她租下了一間小公寓,決定去見見漢娜。
漢娜見到米夏很是驚喜,米夏卻還是心有芥蒂。他答應她下周來接她出獄。
到了出獄那天,米夏買了花,到監獄接漢娜回家。
可到了監獄,迎接他的卻是漢娜已經上吊自殺的消息。
漢娜留了封遺囑,希望把自己這些年攢下的錢都寄給當年火災幸存者的女兒來贖罪。
幸存者的女兒沒有收下錢,只是收下了存錢罐。米夏決定將這些錢寄給幫助掃盲的公益組織。
米夏把漢娜葬在了這里的墓地。1995年1月,他帶著女兒回到了他和漢娜騎車郊游來過的教堂,給女兒講述自己和漢娜的故事。
先從最淺表的來談談,漢娜和米夏之間究竟是怎樣一種情感?
一開始,15歲的米夏對于漢娜有著情竇初開的懵懂的愛,但更多的是一種戀母情結,也就是對成熟女性的依戀。
而漢娜從一開始就喊米夏孩子,她最初只是把他看作一個寂寞時的消遣,后來和他翻云覆雨則是帶著為了聽他朗讀的目的,滿足自己對文化的渴望。
當然,漢娜對米夏也慢慢產生了愛,或者說更像一種依賴。這也可以解釋她為什么在調換工作時自己偷偷搬離了公寓。
直到漢娜死亡,米夏都對她有獨一無二,無法替代的愛戀。但是,為什么他在漢娜坐牢之初去看望她卻臨陣脫逃,后來漢娜給他寫信他也統統不回呢?
這大概既是情愛和良知之間的對立,也是這段情感所帶來的羞恥與逃避。
情感是這部電影重要的展現內容,但我覺得它最寶藏的地方在于它蘊含的巨大的道德力量。它從另一個角度看待了納粹,反思了二戰。
在大多數人心中,十惡不赦的納粹分子都是些嗜血、瘋狂的魔頭。但是這部電影卻呈現出了許多殺人魔頭的真實面目。
他們其實并非都是好戰、熱愛殺戮之人,不少人是像漢娜一樣,只是把殺人看作工作的一部分。
他們在生活中可能是耐心的好父親,溫柔的好母親,但是到了工作中,他們就會機械地執行指令,殺人不眨眼。
在法庭上,漢娜一臉茫然地承認了對自己的所有指控,毫無懺悔之意,神情讓人顫栗。
她麻木不仁、泯滅良知,愚昧至極,但是在德國當時的法律環境下來看,她履行了作為看守人的職責,是無罪的。
她有的,他們有的,是在意識形態機器下無思想、無責任的犯罪——平庸之惡。
直到她在獄中學會了識字和讀書,掌握了知識,她才真正找到了自己生而為人的良知,真正樹立起個人的價值觀,反思了自己的罪行。正因如此,她最后才選擇了踩在書堆上,上吊自盡。
所以,有人用文盲的悲劇這五個字評價了這部電影,還是蠻貼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