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從沈陽的【猛蟲過江】到宋小寶的【發財日記】再到文松的【臥鼠藏蟲】,到底是一部比一部更爛,還是一部比一部更好?本山弟子似乎都看到電影市場的前景,都紛紛投入電影市場,跨界當演員還嫌不過癮,居然大張旗鼓的當起導演,質量先不說,單說這份勇氣和不要臉的精神就值得稱贊。雖然話很難聽,但亦從中可以品到他們的不自量力,當演員還未合格,居然學別人當導演,而且本山弟子不僅僅局限于小沈陽,宋小寶,文松在嘗試當導演,就連田曉光,王小利,宋曉峰之流都在分一杯羹。這真硬了小剛導演那句:大爺,你也來當導演吧!現在導演門檻低是事實,是個人都能當導演,玩心太重。如今電影市場的質量在不斷下降,也許正是那些無良導演在無節制怕爛片圈錢導致的,真正熱愛電影,注重電影質量的人卻罕有(鮮見)。但雖然沈陽和宋小寶在導演功力上不如很多導演,就更別說像張藝謀,馮小剛,陳凱歌這種大師級名導了,但是他們至少用心了,雖然依然被很多人詬病且謾罵,但還是收獲了一批人的好評的,至少比王寶強的【大鬧天竺】要強百倍。
小沈陽從小品舞臺走向電影屏幕,貢獻了很多笑料,亦多次在很多電影客串,但始終都沒能練好演技,雖然亦能“混個臉熟”,但始終沒能博得好評,他還欠練,所以他當導演本來就是自不量力,他尚需磨練,當個演員亦屬萬幸,哪天如果觀眾不買賬了,他還靠什么在電影圈混?雖然表面上他十分風生水起,與很多名演員關系都不錯,他們亦有意提攜,但老話講:“打鐵還需自身硬”,不能豐富自己的閱歷,增強自己的知識和業務能力,到頭來依然還是一個困局,不能實現任何提高和逆襲,雖然經過幾年在電影圈的錘煉,積累了一些知識,亦做到了一些沉淀,但比起很多人,他依然是個小白。做演員他尚未合格,當導演自然是自不量力,但就我本人而言,我很欣賞小沈陽,盡管他依然需要更多的錘煉,盡管他演技依然很爛,盡管他還是電影圈的“小丑”,但都不妨礙我喜歡看他的表演,他自帶喜感,且極具表現力,亦懂得討喜,這是他能讓很多觀眾喜歡他的原始資本,很多人買他的賬正是基于此。他(小沈陽)亦是憑借此天賦和外形的優勢俘獲了大批女粉絲的芳心,另外他亦有高亢嘹亮的歌喉和多年二人轉的舞臺經驗,混電影圈亦就自然水到渠成了。他有他的優勢,同時亦有他的劣勢,之所以如今仍然能走紅,始終是靠“吃老本”。但如果他日后依舊安于現狀,陶醉自我,自欺欺人,他將很快淹沒在大眾的視線中!
比起小沈陽的一炮而紅,“師哥”宋小寶的成名之路就略顯坎坷,由于他本人外形并不出眾,且黝黑,但好在功底不錯,他與小沈陽一樣是二人轉演員,舞臺能力肯定有且強,但他與小沈陽一樣,都實現了從二人轉舞臺走向小品舞臺,再到電影舞臺的過渡,參演多部電影后(基本是客串),小寶亦學師弟想當導演,結果【發財日記】應運而生,結果亦是毀譽參半,但這部作品還是收獲了更多人的好評,同時亦被有關部門給予了高度評價,應該是完勝小沈陽的【猛蟲過江】。他的這部電影是在很耐心的在講一個故事,一個年代,一個人物在經歷改革大潮后的蛻變與升華。他比小沈陽更用心,一個導演對待自己的電影就應該像對待自己的“孩子”,應該呵護備至,并十分用心。如果只是敷衍了事,將肯定會遭人罵。好在不論是小沈陽或是宋小寶,他們都十分用心,雖然電影依然存在“硬傷”,亦有很多拉胯的環節,但都難掩其純真的體現,但他們的根基是喜劇,因為他們都有喜劇天賦,只能在此基礎上不斷努力并升華,小沈陽在【猛蟲過江】塑造的人物過于單薄,比起宋小寶在【發財日記】中的角色要遜色很多,宋小寶打磨得更細,這點是需要小沈陽應向其學習的,兩人各有所長,但可能宋小寶對電影的理解更深,更純,更精!
而在今年文松亦步其后塵,發布了電影【臥鼠藏蟲】,結局撲街。說明不是任何人都能當導演,導演需要一定的功底和底蘊,本山弟子勇于嘗試精神可嘉,但是如不能在質量上加以保證,最后只能換來一片罵聲,所以奉勸他們一定要用心,而不能得過且過,更不能存在僥幸心理,沒有好的根基,何來萬丈高樓?基礎很重要,而對于一部電影的基礎,則是來源于導演對電影的用心程度,話至此,望謹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