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象娛樂
文丨陳慧雯
(資料圖片)
律政題材電視劇并非影視劇賽道中的新手,但自暑期檔以來,相關劇集就在不斷地進行高密度輸出。
《庭外》作為今年暑期檔首部引發關注的懸疑劇,在AB敘事中實現了律政題材與刑偵破案的巧妙結合,劇情推進環環相扣,不失為一部精品良作;《玫瑰之戰》則將重點放在律師職業與形象的刻畫方面,想要尋求“法理”與“情理”、“真實性”與“敘事性”、“感情線”與“律政線”的平衡;《冰雨火》作為一部質量上乘的緝毒題材懸疑劇,則顛覆傳統的辦案故事,在冷峻寫實的過程中體現出主創們扎實的創作態度。
時間進入十月上旬,在《胡同》、《大考》等主旋律劇集推進的過程中,在法律尺度中探尋人性溫度的《底線》,則更豐富了律政題材劇集的創作。
現實議題
《底線》自開播以來,在豆瓣幾乎零差評,并以云合、貓眼、燈塔劇集熱度皆穩居前四的成績斷層領跑。這樣的熱度和討論度對于這類現實主義題材劇集來說睽違已久。
作為一部全景展現我國司法改革最新成果的現實主義法治題材電視劇,《底線》在播放市占率取得良好成績的基礎上,也擁有較高的輿情熱度。《底線》也通過普法的形式,不僅對于現實生活中的桎梏和人性進行揭露,同時還用更加年輕化、落地化的敘事模式,對現實議題進行深入探討。
雷星宇殺人案——人性留白
對于“正義”的探討,不論是在社會上還是在法律中都是津津樂道的問題。案件的爭端源自對人性的探討,而法律的存在,則是要在權衡人與人、人與情、情與理等方面的基礎上,做出最公正的評判。所以,在雷星宇殺人案中,法官怎么判、如何判,不僅需要對案件一步步地進行剖析,還要在原告與被告之間維持多方平衡。案件中一些關于“是非對錯”的留白,在展示法官判案的思辨過程之外,讓觀眾有了更多探討的空間。
穆子琪葛晴晴案——輿情和法理
穆子琪葛晴晴案中融合了輿論審判與司法公正的問題,人性之“惡”難以測度,輿論不應該因為對于示弱方的同情而模糊爭議的界限。不管葛晴晴的背后有多少支持者,觸犯了社會道德底線以及法律底線的葛晴晴,在穆子琪被害一案中,永遠難以擇清自己,最終都需要面對法律的制裁。
方遠女兒涉及的校園案——家庭教育
該案件雖然不屬于主要案件,但是我們能從孩子之間相處的問題看出家庭教育的不足,從而引發對于家長之間相處模式的反思。該案件中方遠和李小樂之間的矛盾,是長期以來家庭教育中父親角色缺位帶來的沉疴。類比宋羽霏主審的唐嘯云弒母案可知,家庭教育影響著孩子一生。當孩子之間發生矛盾時,父母不應該一味地指責孩子,也需要及時反思自己的行為。
《底線》從現實出發,針砭時弊,在老戲骨之外大膽選用中青代演員,不失為一部真正的好劇。此外,該劇的節奏很快,與法律相關的內容具備專業性,角色刻畫也非常立體。比起同類從律師身份出發或是僅僅聚焦于案件本身和解決案件過程的律政劇,《底線》通過職場、生活等多個方面展現法律人,能夠讓我們對法律領域有更多的認識和了解。
輕松表達
在大時代背景下,《底線》秉持著律政劇一貫的創作風格和類型:關注具體的人、關注普通人的生活。
一般來說,律政懸疑劇的專業性容易形成觀眾的認知壁壘,但是《底線》卻用穿插在大案件中的小案件、辦案過程中偶爾存在的離譜荒誕消解了這種隔閡感。在幾起民事調解案件當中,刻畫出了一個個不同于法庭上莊正嚴肅的法官,而是忙于調解鄰里糾紛、為雞毛蒜皮的小事伸張正義的“熱心群眾”。
比如,服裝店店長因為調侃顧客長短腿而產生爭執,在法官給出“打七折”的調解方案之后,店長為方遠定做了一件“法力無邊”的衣服,詼諧且幽默。由成毅飾演的周易安也會面臨母親催婚的煩惱,被強行安排與從最高法調過來的葉芯一起上下班,引發不少年輕人“被支配”的共鳴。
正是一樁樁支線案件的精彩呈現,觀眾才得以看到在律政劇中穿插輕喜劇元素所取得的出乎意料的效果:生活從來不全都是枯燥,苦樂參半才是常態。
與《底線》同時期播出的主旋律劇集還有《胡同》《大考》。客觀來看,《胡同》更加關注與普通群眾息息相關的事件,對于老北京風土人情也做了最大程度的還原,可以視作一部百姓之間互助的生活群像。同樣是采用老演員帶新生代演員陣容的《胡同》,在劇集年代感之外還多了幾分新鮮感和趣味性。
《底線》是用多個小案件消解主要案件的沉重感,《大考》則選擇對家庭戲進行幽默化處理,在人為營造的尷尬中增添反差感。不管是《底線》《大考》還是《胡同》,都是用更加親民的視角,聚焦小人物,挖掘小故事,以小見大,用輕松的表達,去完成現實題材的敘事篇章。
全面落地
近年來,觀眾對于律政題材電視劇的關注,除了劇集本身的邏輯之外,還在于它對專業性的詮釋。守住專業底線,才能保障品質底線。因此律政劇的題材創作走向專業化已經成為大勢所趨。在專業化的另一方面,要想讓內容為更多觀眾所接受,還需要落地生活。
所以,《底線》能夠收獲高口碑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它用“落地化”方式知法普法。在打破法治題材劇集落地現實的瓶頸的同時,展現對劇集創作專業性的追求,兼顧了法律的尺度和人性的溫度。
“法律的尺度”在于,盡管法律能夠維護道德與法治的底線,但是對于現實生活中夾雜人情與人性的案件,卻無法僅僅用一紙公文進行衡量。正如青鋼影卡蜜爾所說,“世界既不黑也不白,而是一道精致的灰”,人間百態復雜難解,不管是案件的哪一方,立場不同、角度不同必然也會帶來不同的結果。在這種情況下,法官要做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平衡好法理與情理之間的關系,而這樣的任務往往看似簡單,實則艱巨。
“人性的溫度”在于,《底線》不僅有法官對于當事人案件的裁決,也有法官自身需要解決的家長里短、情愛糾葛。“渡人難自渡”,法官如何調解或是平衡自己的案件,成了該劇的又一看點。
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2022年下半場,還會有更多類似于《底線》這樣的主旋律影視作品與大家見面。比如今年8月殺青的由正午陽光所作的《縣委大院》、華策組織創作并于9月中旬殺青的《我們這十年》等等。主旋律劇集的涌現,帶來的是對正能量的弘揚,而觀眾也在這些劇集當中,期待著下一部《覺醒年代》的誕生。
鏡象娛樂(ID:jingxiangyuler)原創
轉載請注明來源、作者署名,違者必究
━━ 已入駐平臺 ━━
關鍵詞: 律政劇再發力 底線在法律的尺度中探尋人性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