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編輯部 | 隱飲
(資料圖片)
用電影治愈生活。
國慶檔的《萬里歸途》,大家都看了嗎?
想說一句有點俗套的話:你永遠可以相信張譯的演技。
他的表演仿佛有種魔力,能讓觀眾在短短兩個小時之內,迅速忘記他是個演員,只深深被這個角色吸引。
這一次,張譯又貢獻了教科書般的表演:精準細膩,游刃有余,直抵人心。
今天,時光君想來聊聊張譯,聊聊這些年來他令人難忘的演技高光瞬間。
萬里歸途
在《萬里歸途》中,張譯飾演的外交官宗大偉,是全片的主心骨,但這個角色并不好演。
一方面,他是個歸心似箭的丈夫,內心懷著無法陪伴待產妻子的愧疚。
另一方面,他又是在槍林彈雨中引領撤僑的外交官。
他必須小心翼翼藏起自己的“私心”,也藏起自己的脆弱和恐懼。
片中有多場重頭戲靠他的表演支撐,他也不負眾望,又一次貢獻了值得觀眾反復回味的瞬間。
比如當宗大偉接受叛軍武裝分子的輪盤賭局時,他滿頭冷汗,用力地閉了一下雙眼,他開始不自覺地發抖。
他要冒著失去自己性命的危險,去換回同胞的安全。
即便他是訓練有素的外交官,在面對死亡威脅時,眼皮還是會輕微地抖動,這是來自人性本能的恐懼。
這個暴露脆弱的小細節,就是張譯讓觀眾產生共情的理由——他詮釋的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面對危險時他有真實的恐懼,可是使命感和責任感就是他的底氣。
比如宗大偉在沙漠中喝水,一滴水滑到嘴邊即將掉落.
張譯馬上即興發揮,他不是隨手擦掉,而是迅速用大拇指把水抹回嘴里,還不忘舔了舔。
因為沙漠里的每一滴水,都無比珍貴。
張譯這個關于“一滴水”的小設計,充分展現了撤僑之路的條件艱辛。
導演也對這段即興發揮非常滿意,直接保留進正片里。
還有宗大偉終于用電話聯系上了老婆,他握著電話的手止不住顫抖,身體一軟,蜷縮在巖石下,這是對妻子深深的愧疚。
聽到孩子已經出生,他又激動得猛一抬頭,直接撞上了石頭。
這一撞,真是撞到了觀眾的心坎里,就是那種震驚又狂喜的感覺。
他完全不顧疼得齜牙咧嘴,卻反而捂著頭傻笑起來,眼角灑下一行熱淚,因為一顆懸著的心終于落地。
影片結尾處那三槍,張譯演得是“四兩撥千斤”。
每一槍的表演的細微變化極有層次,緊緊拿捏住劇情的緊張感。
最后他帶領大家排除萬難,踏上歸途,那句鏗鏘有力的“回家”,讓不少觀眾瞬間淚奔。
在《萬里歸途》片場,工作人員常會看到張譯在片場匆匆忙忙跑來跑去,原來他是要去監視器前回看自己的表演。
他經常看得入迷,甚至會忘記滿頭的汗水和干裂的嘴唇。
同組的演員王迅透露,“張譯每一遍的表演,都不一樣。”
原來,他是在反復一遍遍審視自己的表演,調整自己的情感狀態和臺詞的節奏,直到找出導演最滿意,狀態最佳的那一條。
這是他十幾年前就在用的辦法,如今,仍在繼續。
演戲不惜力
這么多年,張譯是個演戲“不惜力”的人,總是習慣性“自虐”。
出演《萬里歸途》,對張譯來說難度最大的地方,就是要從頭學習阿拉伯語。從臺詞量就能看出來,這次他下了很大的功夫。
“我是中國人,我們是中國人”,這兩句阿語,張譯至今可以脫口而出。
導演饒曉志透露,“阿語很難,在不熟悉的情況下,他還需要說出臺詞,還得把臺詞里的這些情緒層次演出來,這很不容易。”
張譯有頸椎病的舊疾,病情嚴重時走路就會犯暈。
他在片場經常會拄著拐杖,但演戲時他要強忍著這份眩暈感,給出精準的表演。
《萬里歸途》拍攝現場
導演稱贊說,“張譯就像宗大偉一樣,總能在表演上給我們安全感。”
在《金剛川》里,張譯反復演出仰天怒吼的戲,為了喊好這句“來吧”,每次都拼勁全力,臉憋到通紅。
最后他體力透支,一度缺氧眩暈。不過他很快調整狀態,向工作人員表示“對不起”,并要求“再來”。
在張藝謀的《一秒鐘》中,張譯暴瘦、剃光頭的形象讓觀眾忍不住倒吸了一口涼氣。
身高178cm的他,為拍《一秒鐘》暴瘦至110斤,幾乎瘦到脫相。
其實用現在的化妝技術,完全可以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但張譯的態度就是這樣,老老實實減肥,為了角色,不會偷一點懶。
為了達到皮膚黝黑、粗糙的效果,每到拍攝休息的間隙,他就在42度的高溫下暴曬跑步。
凡是有工作人員來打傘,他都勸走了,“天天打著個傘,是不可能完成人物的”。
而在張藝謀執導的《懸崖之上》里,張譯又一次貢獻了令人肅然起敬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