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10月11日,一部名為《黑鷹少年》的電影在多家正版視頻平臺上線。這部影片講的是大涼山的一個山區村落當中,有志青年組織了一個少年籃球隊,這群來自大涼山的少年,如何憑借自己的努力,通過網絡直播的方式被全國觀眾發現,并且進入北京城,和北京的少年們打了一場友誼賽的故事。該片沒有知名演員,憑借真情實感取勝。
首先,《黑鷹少年》當中,這位大涼山的籃球教練,用自己打工賺來的錢為孩子們建設籃球場,并且教孩子們打球,然而,這位青年的做法,起初并未獲得大涼山世世代代生活的祖輩們的理解。這是非常真實的。在咱們的城市當中,街角建一個籃球場,肯定會得到很多市民的擁護。而在大涼山,這其實是面對了“價值挑戰”的問題。
在一個既定的族群關系當中,大家安于自己所理解認知的世界,全新的價值理念的出現,往往會被當作異類,并且會成為被唾棄或者消滅的對象。因此,《黑鷹少年》當中,當男主自費建設籃球場的時候,當祖輩們帶著農具去破壞籃球場的時候,我是看出了莫大的真實感的。這樣的事情,在老編的成長經歷當中,也曾出現過。
老編的童年時代,并非生活在西部的貧苦地區,而是在東部沿海地區。幾十年前,我們如果組織一場籃球賽,也會被認為是浪費糧食的。小學生,正好是長身體的時候,一頓飯吃幾個饅頭,要是打籃球,肯定饅頭數量要翻倍的。這種吃法,放在當下,肯定讓城市父母樂壞了,而放在我們當年,這就是被認為浪費糧食的行為。所以,看到《黑鷹少年》當中大涼山的祖輩們反對孩子打籃球,我是理解的,并且認為這是巨大的寫實。
其次,《黑鷹少年》當中的“打籃球”,更像是真正的扶貧先扶志。這部電影當中,幾位少年通過自己的籃球成績,最終進入到北京,和北京小學當中打籃球最好的球隊進行了友誼賽。對于這幾個孩子而言,這可能是他們的人生高光時刻了。而這一高光時刻,塑造了他們敢于奮斗的志向——有這種志向,下一代就不會貧困。
老編有不少朋友也曾去大涼山支教或者做扶貧工作,大家帶回來的訊息是,扶志其實比扶貧更為重要,很多人在貧困的生活當中,喪失了人生志向,從而造成了貧困的循環。而一個積極向上的志向,確實可以在人的精神上起到非常大的促進作用。正因如此,我非常理解一個籃球運動帶給當地孩子們的精神振奮力是什么。
我的朋友郭宗福導演,曾拍攝過紀錄片《云端上的足球夢》,講述的則是大涼山的孩子們通過足球實現夢想的事情。這個紀錄片剛剛獲得了中國新聞獎,是中國新聞領域的最高獎項。在這個紀錄片當中,孩子們則是通過足球運動,樹立了自己的志向。有志者事竟成。即使孩子們最終未能從事足球運動,但他們確立了積極向上的人生志向,那以后,就一定可以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獲得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
也是基于這一點,我認為《黑鷹少年》、《云端上的足球夢》這些作品,是非常有價值的。一個積極向上的人生志向,是非常重要的。這些作品,致力于構建的,并非是向全國觀眾宣傳大涼山和籃球、足球運動,而是塑造大涼山孩子們自己的人生志向。
基于以上這些認知,我們在評價電影《黑鷹少年》的時候,就會在具體的畫面等技術層面上,放低要求了。當然,影片當中的兩場籃球賽,拍攝質量也是相對不錯的。作為網絡電影而言,一個沒有知名演員和導演的電影,可以把籃球賽的緊張程度拍攝出來,就算是過關了。
當然,把籃球賽的內容放到專業的運動類電影作品當中比對,《黑鷹少年》還有種種不足,尤其是比賽的緊張、激烈程度,完全可以做到更好,但是影片礙于多方面的限制,并未實現更好。同時,這部影片在部分情感內容上,有淺嘗輒止的問題,沒有做到更多的深刻。在細節上,《黑鷹少年》還有質量上升的空間。如此等等,卻并不影響該片成為近期較為熱血的一部運動題材的電影。(文/馬慶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