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刷微博,看到“年輕人如何遠離精神內耗”這個話題,我連忙點進去看看有什么妙方。
大家在話題下講了很多自己的處境,大部分都讓我很有共鳴:因為身邊人的壓力,被迫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比如加班、考研、考編;每天上班只要想到沒有完成的KPI,就眉頭深鎖,吃什么都不香了……
【資料圖】
內耗的困境是相似的,如何解決,就需要調整心態(tài)。對我來說,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用綜藝轉移注意力。
最近倒有一個節(jié)目,叫《萬里走單騎》,播到第三季了,我覺得某程度上它成了我的精神按摩儀。
它的美和煙火氣,能帶人暫時逃離焦慮。
總有一種“美”
讓人逃離焦慮
這節(jié)目最初吸引我,是因為嘉賓陣容。C位是大家很熟悉的“故宮看門人”,北京博物院第六任院長單霽翔。
單霽翔從故宮退休以后,就當起了“世遺推廣人”。
《萬里走單騎》就是由他帶領著萬里少年團,一起去探尋世界遺產地。說實話,看著單老68歲依然可以全身心投注精力到自己喜歡的事業(yè)中,我的焦慮也緩解了不少。
單霽翔在節(jié)目里,還是一如既往地擔起文化科普的重任。
單老的科普,沒有人不服的,不僅有干貨而且生動有趣。從十三朝古都洛陽的一碗牛肉面,他可以講到海上和陸上兩條絲綢之路在洛陽融合的故事。
一碗湯背后,就是洛陽的千年歷史——這喝的不是湯,而是世界啊。看看單老這格局,真不是一般人能比。
除了單老,其他的“萬里少年團”成員有周韻、牛駿峰和唐九洲。
這一看就是走文藝風,幾位嘉賓和節(jié)目的適配度很高。周韻帶來女性的觀察視角,在單老升華以后,她又用溫情來侵染你。
牛駿峰是學戲曲的,第二季唱了好幾段京劇,用另一種方式推廣傳統(tǒng)文化。
唐九洲這是這一季新加入的常駐,他勤學好問,一副好好學生的樣子,感覺是我的互聯網嘴替。
和這群有趣的人,一起開始世遺之旅,一點都不枯燥。
而且,他們不是走馬觀花的旅行團,他們每到一處都深度挖掘世遺地背后的故事,細致到一碗面,一條門縫都不放過。
正因為慢和細,所以更能讓人跟著他們沉浸式體驗,暫時忘卻身邊事。比如剛播出的第三季第一期,萬里少年團來到福州的三坊七巷,揭開了很多深藏在古厝里的秘密。
單霽翔說:“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代史。”
三坊七巷出過的歷史名人有400多個:嚴復、沈葆楨、林覺民……從近代史開始至今,不少名人的生活背景都和三坊七巷有關系。
三坊七巷串起了中國近代史朋友圈。而這些人留下來的,并不是只有一個名字。他們的痕跡,刻在古厝里,一磚一瓦,一柱一橫梁,都有他們的印記。
林則徐的故居,保留著清水木構架,舉架很高,橫梁上還有燈桿,可以掛燈,寓意“人丁旺盛”。這就是當年大家府第的建筑風格。
這寬敞的廳堂,也與林則徐留給我的印象相符:堂堂正正、大氣凜然。
而林覺民寫給妻子陳意映的那封“天下第一情書”《與妻書》,就是塞在三坊七巷的古厝門縫里。
“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憶后街之屋,入門穿廊,過前后廳,又三四折,有小廳,廳旁一室,為吾與汝雙棲之所。”
信里描述的,便是古厝的經典結構。我覺得,林覺民一定是很愛他的妻子,否則他不會如此情深意切地描述兩人相依的場景。
可是,沒有大家哪來小家,林覺民用生命去守護的,是古厝,是城市,也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青瓦白墻、石板深巷,三坊七巷的街區(qū)格局,從唐宋以來就沒有變化。如今看萬里少年團走在小巷里,依然能夠想象當年林覺民和妻子手牽手的情形。
想想曾經見證過時代風起云涌的三坊七巷,如今也回歸到一片寧靜當中。
和這些飽經滄桑刻滿歷史紋路的“美”相比,我們這些平凡人類的煩惱又算得了什么?
在時間的美面前,大部分焦慮,都可以煙消云散。
保護的不只是世遺
也是生活的多種可能
世遺地的美,凝聚著時間,但它絕非一成不變。
沒看這個節(jié)目之前,我對于保護世遺地有一種誤解,以為保護就是讓它處于一種靜態(tài)當中,不要影響它。
可實際上,世遺地是有生命力的,它們一直隨著時間在變化、發(fā)展。它們身上依舊保留著煙火氣。
像第一季里的福建土樓,每一棟都氣勢恢宏。但是,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土樓里那一盤盤香噴噴的客家菜。
大家圍在院子,吃吃喝喝,說說笑笑,溫馨又充滿人情味。
土樓里還有飯菜香,說明樓是活的。它還能適應現代人的生活需求,沒有被拋棄。
三坊七巷也是,它也在更新。現在的三坊七巷,搬進了一群新的年輕住戶:他們在古厝里學詠春、種草藥、泡咖啡……
學中醫(yī)的唐浩原,在清朝建的古厝里,練詠春、種藥材,他說自己種藥材才能更好了解藥性;玲怡的咖啡店里有一棵大芒果樹,她經常在芒果樹下,聽來來往往的居民講老宅子過去的故事。
唐浩原和玲怡的生活,都是城市里每天996到頭禿的社畜無法想象的。
但其實,這兩者相距并不遠。古厝里抬起頭,就能看到旁邊的高樓、商業(yè)區(qū)。
看到這一幕的時候,我還是蠻感慨的。城市里忙碌的我們,似乎從來沒有想過,原來身邊也有不一樣的生活。
我們之所以會有“精神內耗”,就是因為糾結取舍。可你看,這個世界是很大的,它有古厝,也有高樓。它有慢生活,也有快節(jié)奏。
生活是可以有選擇、有退路的。
保護世遺地,不只是保護歷史文化,也是保護我們生活的更多可能。
他們的煙火氣
為什么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
節(jié)目現在播到第三季,去了二十多個遺產地。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生態(tài)系統(tǒng)。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這節(jié)目讓我看到世界的多樣化,同時,它也給我一種啟示:看到這些可能,并不是為了成為他們,而是要像他們一樣,專注當下,自洽與自如。
第一季云南普洱景邁山古茶林里,就有一群質樸的守護者。
他們的祖先從幾百年前就在茶林生活,而他們也遵循古訓守護茶林:用石塊鋪路,不施肥不噴藥,就依靠森林本身的生態(tài)進行病蟲防治。
這群守護者離我現代科技很遠,但他們有自己的生存智慧,自給自足,自成體系。
這就是一種內部自洽。他們的快樂是屬于他們自己的,我們無法用我們的標準去衡量他們。
住在三坊七巷古厝里的人,同樣是自洽的。
詠春師傅鄭祖杰的一段話,就讓我茅塞頓開。
他說,詠春,關鍵是三個字——“小念頭”。它需要我們做到排除雜念,關注自己內心產生的念頭。只有清楚地認知自己,才能進入“尋橋”的階段,找到自己人生的路。
師傅說的這套詠春心法,在我看來,不也是一套“反內耗心法”?
在喧囂當中,要關注自身,不要隨波逐流、追逐他人。
自洽,就是守護自己的“小念頭”。
住在古厝的年輕人,看起來幸福感很高。但是,這里的生活也有不便利的地方,比如蚊蟲多、潮氣重等等。
可是,人生就是要有舍才有得。像學中醫(yī)的唐浩原,就是主動選擇遠離城市高強度的信息,來到古厝里過慢生活。
這就是他們的取舍、選擇與自洽。
他們讓我羨慕的,不是他們逃離城市的生活方式,而是他們找到了生活里的“根”,找到了自己真正向往的“煙火味”。
這個世界上,本來就沒有絕對正確或者絕對理想的生活狀態(tài)。每一種煙火味,都有它的存在意義。反內耗的關鍵,就是自洽。
只要你發(fā)自內心享受此刻的生活,不管是在古厝還是高樓,你都會看到同樣的月亮,感受到同樣的平靜。
E姐結語
反內耗有時并沒有那么難。平靜下來,專注自身,或許就會找到答案。
我們的焦慮感,很多時候就是來自于“追趕”,害怕自己落后、害怕自己跟不上,這其實也是一種不自信。
生活需要往前走,但盲目地向前并不是好事。疲憊的時候,我們更應該知道,自己為什么出發(fā)。
《萬里走單騎》恰恰就是帶我們回到原點。
它看起來是一趟“尋根”之旅,讓我們找到和傳統(tǒng)的聯結——那種有煙火味、人情味的生活,離我們從來不遠。
但另一個角度看,又引人深思。發(fā)展從來不是拋棄,而是共存。在城市里,有離不開wifi的Z世代,也有回到古厝生活的年輕人,沒有哪一種方式需要被消滅,這才是一種合理的狀態(tài)。
保護這些世遺地,其實也是保護我們自己。有這些“世外桃源”的存在,我們的生活才能留下更多的可能,更多樣的美。
-今天頭條の作者-
你的小仙女E姐,萬能的腹黑女王
值日生:小椒? ?美編:樹懶
關鍵詞: 反內耗的密碼 都藏在這些中國煙火味里 景邁山古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