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星星
(資料圖片)
當下,大家被治愈與憧憬兩種情緒包裹,一邊給2022的種種收尾,一邊準備迎接新的開始,萬物等待復蘇。選擇開年與大家相見的《去有風的地方》集兩種元素于一身。
它的故事、畫面像劇名一樣富有詩意,讓很多人想起了海子的那首詩,“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喂馬、劈柴,周游世界,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上線1天,《去有風的地方》便登上骨朵電視劇榜第一,2天后,位居全部劇集第一。各大社交媒體平臺也在密切關注該劇,#劉亦菲許紅豆演我#?#李現對不起 我愛上了隔壁村草謝之遙# #牛駿峰胡有魚演我# #大麥寫稿拖延癥演我# 熱搜不斷。每部作品都會追求讓觀眾有代入感,但《去有風的地方》讓網友對不同角色都發出了“演我”的感慨,足以見得它的狠勁。骨朵統計豆瓣短評和彈幕詞云發現,觀眾對劇集的討論多集中在兩位演員的表現,劇情自然、有代入感是高頻關鍵詞。
豆瓣短評詞云
翻開小紅書,關于《去有風的地方》的筆記也很多,安利演員、大理美景,更有很多人留言,2023年,去有風的地方!
清爽治愈的有風小院
在《去有風的地方》里,觀眾隨鏡頭一同從北京來到了云苗村,洱海、油菜花地、有風小院、馬場……大家在緩緩帶入劇情時,更被這些風景治愈。
辭職的許紅豆來到云南休息,住在一個叫有風小院的地方,這里聚集了一批大家熟悉的典型人物。許紅豆代表的是每天擠地鐵通勤的社畜,馬爺是經歷過波峰谷底的創業者,大麥是小說作家,胡有魚每天抱著吉他,妥妥的文藝青年。
他們性格迥異,娜娜活潑開朗、大麥社恐、胡有魚社牛,但目的相同,逃離被外部環境追趕著的生活,來有風小院讓自己停下來一會兒。
人在經歷重大挫折后會選擇完全相反的生活方式,以表示和過去的自己做切割,此舉也常在影視作品中得到強化。比如經歷最為豐富的馬爺就走了兩種極端,小院的他每天靠打坐、喝茶消磨掉時光,說得最多的話是“茶否”,但之前,他是一個喜歡追逐風口、步履不停的創業者。
相較之下,當地人色調統一,他們熱情爽朗,住在自家小院,每天一日三餐,身上多是雞毛蒜皮的小事。
“我不是打工的”“小溪給我買的大烤箱功率大”,愛顯擺的阿桂嬸只要逮著機會,就會夸自己的孩子,聽到紅豆叫她“房東太太”,立刻變得熱情起來,和紅豆嘮起了家常。姐姐罵弟弟是悶葫蘆,外出打工想補貼家用卻不直說,但弟弟被騙,姐姐也會偷偷給弟弟轉錢,謝曉春、謝曉夏是典型的中國式姐弟……
兩類人的強烈反差,讓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活著的意義這些直擊靈魂的話題的誕生,有了天然的便利,看起來娜娜、許紅豆幫謝之遙發展云苗村的產業,是外來人帶來了大城市的眼界和先進管理經驗,但當地人也用自己的人生智慧和處世哲學,治愈著遠方的客人。
許紅豆手機碎了可以先和店家賒賬,阿桂嬸用最樸實的話把馬爺一下點醒。以及謝阿奶、寶瓶嬸、鳳姨,當地人那股愛熱鬧又努力生活的勁兒感染著觀眾。
當然不止詩和遠方和歲月靜好,兩類人也有碰撞,但該劇都沒有把這些內容復雜化,甚至不涉及強烈撕扯。在描述這兩類人時,該劇也沒有先將人物和盤托出,而是選擇生活流的講述方式,隨著許紅豆、謝之遙的深入,一點點展開其他人的經歷,讓故事緩緩流出,這也讓有風小院始終保持著清爽治愈。
可看、可聽、可治愈
現代劇會把自然風光拍得很美,但很少有一部劇能像《去有風的地方》一樣,把景做到極致,從頭到尾每一幀都美。
阿奶擺攤的沙溪古鎮、許紅豆路過的喜洲古鎮稻田、有風小院的茶馬古道,以及許紅豆和謝之遙相遇的馬場……短短幾集,《去有風的地方》便把大理好幾個古鎮都融了進來。該劇也不忘豌豆尖、普洱茶、鮮花餅、炸洋芋、烤乳扇等這些當地特色美食。
該劇還很會挖掘大家內心向往的樣子,不是那些太復雜、太費時間精力的,而是那些簡單卻沒有機會做的慢節奏畫面,像許紅豆靠在有風小院的陽臺上看書,時不時傳來陣陣風鈴聲,再搭配演員的高顏值,這一幕戳中了很多人,被感染到的網友直接把躺椅拉到了自家天臺。
《去有風的地方》拍出了當地獨特的美,這是一個受自然偏愛和歷史滋養的地方,不僅有山有水有馬有特色建筑,還涉及很多非遺文化,該劇對云南刺繡、白族扎染、劍川木雕的描述都不少,謝和謝曉夏的師徒線講的就是木雕傳承的故事。
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去有風的地方》試圖對當地人挖掘得更深入一些,將鏡頭對準了老人和小孩,畢竟前者長久住在這里,講著當地的故事,后者充滿著未被雕琢的童趣,他們的嬉鬧聲傳遍街頭巷尾。
吳彥姝飾演的謝阿奶萌化了許紅豆,她慈祥溫柔還帶著些許調皮,會比OK的手勢,聽到不綁安全帶會被罰款后立刻變乖,面對不聽話的阿遠,她前腳拿著小錘追打,后腳立刻心疼為孫子準備好吃的,也時不時為謝之遙的愛情助攻。
這里的小孩也很快樂、古靈精怪。四只小神獸成立了一個小分隊,聽到有小伙伴要跟父母去外地,立刻哇哇大哭。他們還充當著村里的廣播員,阿遠拉肚子的秘密就是他們傳出去的。
對于營造氛圍感的關鍵元素OST,該劇也沒有輸。郁可唯的《去有風的地方》、陳粒的《日日》,播出后一度登上QQ音樂飆升榜前二。那首《搖籃謠》搭配許紅豆回憶姥姥的片段,讓很多人想到了自己的姥姥,感慨即便時光荏苒,但溫暖如初。
總之,《去有風的地方》是一部可看、可聽的劇,它將美景、可愛的人、好聽的OST結合在一起,營造出一種舒緩的田園風,治愈著大家的精神焦慮。
有風的地方在哪兒
近兩年,走治愈風的影視作品也有不少,但能做到如此慢節奏,《去有風的地方》算是一次新嘗試。
寫快比寫慢容易,畢竟矛盾沖突更能吸引觀眾。如何在放慢節奏的同時讓大家感覺非流水賬式的描述,這考驗著主創團隊的功力,去套路化、盡可能真實、抓細膩情感,讓人物有煙火氣,是這類生活流作品能夠打動人心的關鍵。
從觀眾的反應來看,《去有風的地方》做得不錯,誕生了許紅豆陳南星的閨蜜CP、許紅豆阿奶CP和有風小院三姐妹CP等,特別是許紅豆和阿奶玩玩具那一段,大家感慨#阿奶補上了陳南星的位置#。
除了嗑CP,該劇的代入感很強,網友對許紅豆、胡有魚、大麥、謝曉春等人都發出了“演我”的感慨。
開篇作為北漂的許紅豆眼里只有工作,甚至養狗也是一只電子狗,閨蜜陳南星則是她在這個快節奏生活里找到的最大溫暖。即便半年見一次面但倆人感情不淡,互相撓背,在深夜聊天。正因如此,陳南星生病后,倆人吃關東煮流淚的畫面才會如此扎心,畢竟要表達某種情緒,最好的辦法不是直接寫它,而是找到它的相反面,就像描寫饑餓,寫一個人在得到食物后被撐死往往更震撼人心。而《去有風的地方》首集播出后,一下戳中了大家的淚點,熱搜不斷。
陳南星刺痛了許紅豆,其實也代表著許紅豆的另一面,她開始思考,對于奮斗在大城市的年輕人來說,什么才是最重要的,真的是馬斯洛最高層級的個人追求嗎?還是最簡單的一日三餐。
這是一個很大眾的話題,可以說年輕人都曾面臨這樣的抉擇,而編劇借助許紅豆這一人物講了出來,于是許紅豆出發了,來到了象征著詩與遠方的云苗村。
在有風小院,放慢腳步的許紅豆發現了很多和自己一樣迷茫的人,他們也做出了不同的選擇。娜娜選擇完全融入當地,在一家小店里慢悠悠地做做咖啡和點心,對她來說,這樣的生活就是自己想要的。大麥則很接近大多數人的現狀,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心里憋著一股勁,一邊自我懷疑,一邊向前。
在表達上,《去有風的地方》保持了克制,沒有過分美化大理,不避諱當地年輕人想去大城市見世面這些點,同時也用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進行講述,從頭巾、服飾、擺設、裝修到許紅豆手機里將陳南星和家人群置頂,這些細節的刻畫進一步增強了觀眾的代入感。
此刻,熒幕前的觀眾即便沒有付諸行動,但已經跟著許紅豆的腳步,被一點點治愈。
關鍵詞: 去有風的地方心懷詩與遠方 熱愛人間俗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