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霧劇場不斷檔,2023第二部作品《平原上的摩西》在《狂飆》、《三體》兩大劇王夾縫中悄然上線,隨之而來的還有該劇入圍柏林電影節劇的好消息。
對影視行業來說,《平原上的摩西》是個香餑餑,原著特有的張力讓作品備受翻拍青睞,劇版影版幾乎同時開拍,可見行業對這部作品信心之足。
但觀眾來說,《平原上的摩西》是一部“非典型懸疑劇”。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它與迷霧劇場過往作品的風格大不相同,故事重心不是燒腦推理,也不是緊張刺激的極限拉扯,更多是以人文視角展開的一段生活變遷,罪惡只是其中的載體。
有觀眾將之總結為“文藝懸疑劇”,它有文藝片看似平淡卻內里洶涌的基調,懸疑貫穿其中,看起來很重要,卻又沒有那么重要,推理不是關鍵看點。
所以七話初次看這部劇時,真的很驚艷。熟悉的時代風韻,熟悉的童年記憶,熟悉的房屋街景,甚至男主父親莊德增在結婚的醉態,都帶著父輩特色。
為此,七話曾特地發文安利過這部劇,它的優點非常明顯,人文特色、真實感十足的布景、精湛的鏡頭語言,以及各具特色的人物,都很耐人尋味。
它像一杯清茶,入口雖淡,卻唇齒留香。
以上是七話看完前半段劇情時的感受,當追完后半程劇情后,驚艷皆化為遺憾,個人能理解《平原上的摩西》魅力不在懸疑,無需將重點放在邏輯復盤上。
但即使這是一部“非典型懸疑”,也不應對“解答謎題”如此敷衍,某些細節的缺失與潦草,不僅導致了故事的晦澀難懂,還讓不少角色變得的扁平俗套。
這其中,傅東心、李斐兩個角色最讓人惋惜。
看完劇版《平原上的摩西》的后,不少觀眾對傅東心的印象是“不食人間煙火的文藝女青年”、“拋夫棄子的自私女人”,吐槽她是身在福中而不自知的老仙女。
被命運悲劇裹挾一生的李斐,讓不少觀眾產生了同情,憐憫她的不公遭遇,但同時也留下不解,前面一直執著于逃的人,后面怎么就突然自投羅網又坑爹了?
傅東心的人設,李斐的選擇,皆讓不少觀眾感到無語,但翻一翻小說粉絲的點評,你會發現原著讀者群中最受歡迎的角色便是傅東心與李斐,甚至被不少人視為靈魂人物。
同一個故事,同一個人物,為何評價差距如此之大?關鍵在于細節改編。
原著中傅東心雖是一個執著于文學的人,有自己不可撼動的精神世界,不在意人際交往,卻并沒有如劇般“不食人間煙火”,她是一個聰明且通透的人。
劇版更多渲染了她的“文藝范兒”、對家庭的冷漠,人物性格看起來很不切實際,但事實上原著中傅東心雖然文藝,卻也是有煙火氣的,沒有那么懸浮。
臨近大結局,傅東心的行為也讓觀眾一頭霧水,堅持與丈夫分居,在姐姐面前突然的失控痛哭,最后與丈夫離婚后遠走一個偏遠小村莊,一切都那么任性。
在傅東心與李守廉的戲份處理上,甚至一度讓不少觀眾以為她精神上移情別戀。
如果扒劇版細節,可以看到編劇隱晦解釋了個中原因,傅東心在結婚后發現丈夫是當年打傷父親的人之一,這個真相擊垮了她的婚姻,讓她活在痛苦之中。
這一解釋與原著有所相同,卻又大不相同。
原著中莊德增不僅僅是打傷傅父那么簡單,年輕無知的他,在那個特殊時間甚至意外殺死了傅東心從小當成老師一樣看待的長輩,她的丈夫,曾經是個劊子手。
劇版傅東心發現真相后封閉自己,對家人冷漠,精神長期處于痛苦折磨之中,待孩子長大后便堅持離婚,在觀眾來看,便俗套且有點矯情了(不與家人溝通)。
原著卻并非如此。
傅東心與莊德增相親時說過一句話“只要你不影響我看書就成”,她清楚自己選擇的婚姻無關愛情,只是恰好遇到了時機,有無奈,卻勇敢接受了時代的推動。
得知真相后傅東心的內心活動我們無法揣測,但可以肯定的是她沒有自怨自艾,也沒有糾結于過去,而是堅持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堅定的為自己而活。
她與丈夫之間保持著微妙的相處方式,一個自在的活,一個務實的走,誰也不干涉誰,卻也一直沒離婚,這在刻畫傅東心的通透之時,也暗示了莊德增的愧,很復雜的人性。
為什么莊德增對傅東心毫無要求?劇版用“一個好男人”片面的解釋了人物設定,而原著,卻在無形中讓讀者感受到了莊德增對年輕時行為的懺悔。
傅東心與莊德增的婚姻,不應該是簡單的“一個身上福中不知福的文藝女人”與“一個老實好男人”的故事,而應該是更飽滿人物、婚姻與生活選擇。
傅東心由特別、豐滿變得單薄、俗套,是劇版一大遺憾,李斐的命題式結局,則是另一重遺憾,想弄懂李斐的選擇,其實應該先講好她的父親李守廉。
李守廉與莊德增一樣,都是復雜的角色,又是對照組。
年少時的莊德增在特殊時代手上沾滿鮮血,年少時的李守廉,卻是一個正直、勇敢的人,觀眾覺得傅東心對他特別關照是因為私情,但原著中她純粹是感激。
在莊德增意外打死人時,李守廉卻救了被毆打的傅父,他不是一個完美的人,性格中也有極端的一面,但在最初,絕對算是一個充滿正義感的好人。
多年后時代變遷,八面玲瓏的莊德增飛黃騰達,善良仗義的李守廉艱難下崗,命運似乎覺得對這個老實人欺負的還不夠,又給了他平安夜的致命一擊。
為了赴與小樹的約定,好孩子小斐撒了一個謊,帶了放焰火用的汽油和父親坐上了出租車,而正在蹲點的蔣不凡,誤將李守廉父女當成了嫌疑人。
一個好孩子不敢直說的愿望,一場倉促又急躁的路邊拷問,造成了三個人的悲劇。
發現女兒被撞的李守廉悲憤之下殺了蔣不凡,父女兩人就此流浪,但從多年后由蔣不凡手槍制造的兩起新案件來看,他已經在多年壓抑之下徹底失控。
幼時的李斐,心疼于父親的辛苦與委屈,成年后的李斐,又愧疚于自己的謊言間接讓父親沉入地獄,她開始按父親的安排活著,只保留了傅東心傳遞的讀書追求。
悲情,又在黑暗中努力保護心中一片美好的女孩,在她與小樹赴約的那一刻,或許李斐心中已經有了她自己的選擇,無關他人,唯有自己想要的決定。
而劇版李守廉的品性、其黑化過程等基本上都被一筆帶過了,不僅讓他后續犯下的案件顯得很突兀,也讓李斐堅持與小樹會面、李守廉突然想自首變得難以理解。
整體來看,劇版改編,刪掉了原本非常重要的細節與人設填充,比如李守廉是先看到女兒被撞才反殺蔣不凡,比如傅東心文藝外殼下極為堅強的那一面。
與此同時,劇版又增加了不少畫蛇添足的地方,就像把開放式大結局改成唯一結局一樣,讓故事由多維變成平面,看完之后,少了悵然若失,多了無法理解。
也許《平原上的摩西》想讓故事變得更文藝不或捉摸一點,但失去飽滿靈魂與流暢邏輯支持的文藝,不一定會燦爛,改編可以刪與可以增,卻不應該失去精髓。
希望未來的影視劇改編,無論追求文藝還是追求感官體驗,都能在保留《平原上的摩西》優秀鏡頭質感的同時,說好一個有魂有骨的故事,而不是一邊驚艷,一邊遺憾,讓觀眾給不下完整的批評,卻也無法完整的喜歡。
關鍵詞: 平原上的摩西前三集是驚艷 后三集是遺憾 靈魂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