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由超級科幻IP《三體》小說改編的同名電視劇于1月15日在騰訊視頻首播。《三體》自2016年首次公布影視化后便備受關注,立項、確定主創、開拍、演員公布等每個節點都能登上熱搜,開播前,騰訊視頻《三體》預約人數超過300萬,豆瓣想看人數接近10萬。
翹首以盼7年,《三體》真人版劇集終于與觀眾見面。中國劇集市場科幻題材一直較為稀缺,加上其是第73屆雨果獎獲獎作品的改編作,《三體》必然承載著更多期許。對于原著黨來說,會從故事情節、表演、特效、氛圍等各方面嚴格比對原著,對于沒有看過小說的觀眾來說,他們非常期待看到中國科幻劇的進步,加上科幻題材本身的拍攝難度,壓力可想而知。
【資料圖】
面對期許,主創團隊抱著志在必得的決心,播出前曾在官方微博表示,“時間跨度之大,專業場景之困難,都不是無法還原的理由。”
七年磨一劍? 初露鋒芒
近幾年國產科幻作品陸續上映,令觀眾看見了中國科幻影視崛起的曙光,但是多數表現還是不孚眾望。此番劇版《三體》開播前,很多原著黨表示“不會抱太大期望”,擔心該劇重蹈覆轍、鎩羽而歸。
劇版《三體》讓觀眾失望了嗎?從目前播出情況看,該劇口碑持續發酵,眾多觀眾給出好評。1月19日第七集更新后豆瓣開分8.0,目前已有超過12萬人打分,近一半打分者給出了5星好評。許多網友評論,“這就是我想要看到的三體”。
自2016年《三體》首次在騰訊視頻影視年度發布亮相,到劇集上線與觀眾見面,歷時7年之久。從2016年起,劇本前期籌備及創作歷經4年,直至2020年7月開機,當年12月底殺青,之后開始漫長而艱巨的后期工作。
尊重原著是劇版《三體》的創作基調。在開拍前,項目組做了大量論證,僅劇本方案就做了20多版,最后多方協商決定緊緊貼合原著故事線。主創團隊表示,原著的高熱度、高口碑已經說明故事本身受到的認可度極高,無須做太大改動,影視改編的難點在于如何用視聽去支撐文字的表達。
忠于原著,但并非“書粉特供”。即使觀眾沒有看過《三體》原著,也并不影響理解劇版《三體》。該劇在改編中用影視化語言做了一些微調,增加人物細節,讓講述更有利于影像的表達。
為此,主創團隊找了很多方法拉近觀眾和作品之間的距離,把深奧的科幻概念用比較容易理解的語言來轉述。比如,汪淼去參加科學邊界的聚會,劇集用一段詼諧的動畫幫助觀眾理解“射手假說”和“農場主假說”;“宇宙閃爍”是原著中一個著名概念,劇中就用一個燈泡和一個物體之間的關系來解釋。
在劇中,汪淼經歷了險些被“農場主”擊倒但又在與史強的互動中重新站起來去勇敢戰斗的心路歷程,汪淼這個角色改編后更加豐滿立體;史強普通人視角的設定也讓觀眾更有代入感,他既代替觀眾發問,又用非常直白的方式說出自己的理解,潤物無聲中完成對科幻故事的解構。
這些細致的改編也得到了觀眾的理解和認可。有觀眾分析,汪淼的女兒對他說,“爸爸,你眼鏡花了”,其實是隱喻汪淼正在面對的恐嚇也只不過是讓“眼鏡花了”而已。而對史強找人做了一個倒計時器放在自己的胸口這一改編,有彈幕評論,這讓汪淼覺得史強是真的在用心解決問題,為倆人之后齊心協力面對困難做了很好的鋪墊。
用科研精神拍科幻故事
在主創團隊看來,劇版《三體》的核心風格及基調就是現實主義創作方法。所謂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就是劉慈欣提供了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然后主創團隊用真實的細節去展現它,讓所有內容盡可能真實、接近真正的科學,如此才能更令人信服。“在結構上可以是一個充滿想象的空間,但落在細節時,一定要非常真實,這就是這部劇的氣質。”
為了確保真實準確地表達《三體》這一科幻巨作,片方專門請到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北京大學、南京大學等相關專業的科學家,討論這些內容拍成什么樣子才是對的。從前期創作開始主創團隊就進行大量的驗證與調研工作,用了將近三個月時間跟科學家學習討論,并邀請相關科學顧問參與創作。
“用鉆研科學的精神把控細節。”《三體》劇組希望以尊重科學的態度還原原著,打造可靠而真實的科幻劇集。從最基本的化學方程式,到現場的機械設備是否準確、是否符合現實及是否經得起被考證和驗證,都需要做大量前期功課。特別是量子糾纏、粒子對撞等前沿科技理論的闡釋,都需要大量調研。
在取景拍攝方面,該劇盡可能選擇真實場景,甚至通過“死磕”成功進入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國家實驗室、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拍攝。據悉,劇版《三體》在寧波開機,之后輾轉舟山、橫店、北京、黑河、天津、河北、杭州等多地拍攝,大大小小總共涉及約200個場景。
主創團隊表示,“我們也能用特效的方法來解決,但這樣不真實,拍出來自己都不相信,所以力求所有場景都用真的。真實的場景能讓演員和制作者有一種沉浸感,可信度也會加強。”
有位自稱科學家同行的觀眾表示非常過癮:“電視劇的粒子物理實驗毫無槽點,細節拉滿,看得出確實是經過認真打磨的。劇中的科學家和科學實驗也有真實感,誠意十足。”
在科幻、懸疑的外殼之下,《三體》的精神內核仍是非常“中國”的。劇中,面對人類的危機,中國聯合各個國家發起了對科學家的保護及對科學邊界異動的監測,這種聯合性是中國人集體主義思維的一種體現;汪淼、史強、丁儀等人在此過程中做出的努力,則是中國人自古就有的“心懷天下”底色的體現;面對實力難測、頻繁展現“神跡”的未知力量,小到個人,大到國家,迎難而上,表現出中國人“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英雄主義。從這個角度來說,《三體》就是一部中國人視角下的“人類群星閃耀時”。
科幻IP“落地”之難
在各類文學IP當中,科幻文學IP的影視化尤為困難。《三體》擁有宏大的世界觀、高深的科學背景及跨度極大的時代區間,想要具象化,難度更甚。
“古箏行動”、《三體》游戲,以及最后回歸現實的圍剿ETO等等,是《三體》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名場景,其拍攝之難更是具有代表性。“古箏行動”切船場景沒有任何一部影片或者已有資料可作參考,“船體被切割后的每一個變形都是不一樣的,每一片都要單獨設計,沒有辦法用傳統電影美術的方式來完成。因為它不是純粹的剛體,會扭曲變形,這在特效行業里叫‘剛體的動力學模型’”。于是,主創團隊只能將真的鋼壓成片、窩成船型,然后用擠壓機一片片地擠,擠完之后,再焊接成一條船。
而另一個名場景《三體》游戲本就屬于虛擬場景,其難點則是需要更多想象力。據介紹,在充分評估了技術細節、時間成本和成品效果后,攝制團隊一致決定用CG(Computer Graphics)方式來制作。而這對演員來說,也是一次新鮮的體驗和挑戰,非常考驗演員的想象力和信念感。
另一大難題是臺詞問題,大段來自原著的物理學和科學設想相關臺詞。如果演員對這些臺詞理解不足,很容易演得生澀、說得勉強,讓人無法相信其科學家的身份。飾演常偉思的林永健表示,這是他從藝多年來遇到的臺詞最有挑戰性的一部劇,“這里面有很多邏輯性的東西,因為他們都是物理學家,講話都很縝密。”飾演老年葉文潔的陳瑾也感嘆:“臺詞很多,也很難背,盡管我已經理解了它的意思,但如果用我自己的語言來說,還是會不太對。”
目前口碑來看,《三體》劇版似乎達到了大部分觀眾的預期,無論是《三體》的首播成績數據表現,還是關于改編對普通觀眾是否友好的爭論,都說明《三體》已經讓科幻這個小眾垂類“走到”大眾面前接受審視。打破壁壘必然要面對壓力,這些討論正是讓科幻作品走向大眾的第一步。
有業內專家表示,希望大眾對中國科幻片持客觀態度,優異的作品加以贊美,失敗的作品給予鼓勵——別忘了它還只是一個牙牙學語的嬰兒。唯其如此,中國科幻片方能跨越激流險灘,駛向更加開闊的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