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檔,最受期待的電影是哪部?
(資料圖)
毫無疑問,是它。
想看人數,排名第一。
預售破億,首日票房預測超4億。
它的唯一對手,可能是它自己(第一部)。
而原著作者劉慈欣看過之后,已經表態:比第一部有很大的進步。
果真這樣?
魚叔這就來聊聊這部春節檔獨一無二的國產科幻片——
《流浪地球2》
四年前,《流浪地球》橫空出世。
最初,并不被內業看好。
誰知,憑借著視覺和心靈的雙重震撼,票房一路狂飆。
以46.86億的成績,打破了幾十項紀錄,問鼎2019年春節檔票冠。
刷新了內地影史科幻片票房記錄的同時,還斬獲了金雞獎最佳故事片。
可以說,憑一己之力,將國產科幻拉到新高度。
因此,許多人對《流浪地球2》都抱了極高的期待。
魚叔看過首映之后,坦率地說,你可以相信劉慈欣的話,比第一部好的不是一點點。
《流浪地球2》提前觀影的第一批觀眾,是科學家,包括航天專家、物理學家等。
流出的口碑非常強勁。
其中,中科院物理所的梁老師在觀影后給出的評價,頗有深意——
「人文永遠是電影的第一根骨頭。」
電影的核心是故事,故事的靈魂是人文情懷。
《流浪地球2》就是這樣一部影片。
電影中,李雪健老師有一段關于「人類股骨」的演講。
一萬五千年之前,大腿骨折是致命的。
一根斷裂的人類股骨,在眾人幫助下奇跡愈合。
這是人類文明誕生的標志。
一萬五千年之后,地球面臨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
如同當年那根斷裂的股骨,需要集結全人類的力量,抵御危機。
什么危機?
具體來說,太陽即將毀滅,世界危在旦夕。
為了尋找嶄新家園,人類建造出巨大的推進器。
試圖帶著地球離開太陽系,開啟流浪地球計劃。
為了順利拯救地球,勇敢的年輕人們,必須挺身而出。
展開爭分奪秒的生死之戰。
故事落實到具體個人,就必須請劉培強(吳京 飾)出場。
看到這里,相信你已經猜到。
雖然片名有個「2」,但它其實是部前傳。
上一部,男主角劉培強已犧牲。
這一部,時間線將不斷往前拉。
講述劉培強選拔領航員之前的故事。
當時,他的妻子身患重癥。
在生離死別的關頭,他卻不能緊守親人身邊。
這件事,后來成為父子二人的心結。
有親情羈絆的角色,不止劉培強。
劉德華飾演的科學家圖恒宇,也是其中之一。
多年前,他的女兒在車禍中喪生。
為了讓女兒「復活」,他偷偷用精密的高科技,來延續女兒的數字生命。
從圖恒宇身上,延伸出影片探討的另一個話題。
有些科學家,發明了能存儲記憶的機器。
在他們看來,人的認知記憶可以化作信號儲存起來。
這樣,就算肉身會枯萎死亡,人類文明也可以永存。
此計劃,被稱作數字生命計劃。
數字生命計劃宣布沒多久,就引起了全球爭議。
有人為了追求「長生不老」,做出激進行為,干擾了人類正常的道德準則和社會制度。
于是,官方徹底叫停。
在這種情況下,圖恒宇依然打算實施暗黑操作。
結果可想而知,一旦科學家黑化,即將帶來一連串的麻煩。
雖然劉培強和圖恒宇,都有親情顧慮。
但別忘了,他們都生活在末日背景下。
地球存亡之際,他們的信仰和使命,該何去何從?
步步逼近的太陽危機,又會把人類命運,引到哪種出人意料的境地?
一場關于親情、科技、人類未來的矛盾沖突,即將爆發。
可以預見的是。
影片會有更濃厚的人文情懷,以及更復雜的科技視角和對未來的暢想。
電影不止是人文的藝術,也是光影的藝術。
如果說,人文是電影的第一根骨頭,那么光影就是第二根。
一部出色的硬核科幻片,一定有豐富的光影視覺表達。
《流浪地球》系列也是如此。
上一部的視覺場面,以殘酷的末日景象為主。
這一部的視覺場面,會有更多震撼的太空場景。
比如,視覺團隊掏空心思,設計的太空電梯。
作為《流浪地球2》中的全新奇觀。
太空電梯是最早進入設計,且持續時間最長的高難度場景。
為了滿足觀眾對于科幻奇觀的想象,視覺團隊對太空電梯的體量感、重工業質感以及現實基礎做了精細研究。
最終呈現出,直沖云霄般的科幻氣勢感。
有一種宇宙級高速公路的感覺。
科幻迷,可能對于太空電梯并不陌生。
這個概念,一直穿梭在各大科幻小說中,是著名的科幻奇觀。
為了讓太空電梯看起來更具真實感。
視覺團隊采用分段式動力推進,從發動機噴射到磁力抓取和空間站對接。
尤其是,從太空返回大氣層部分做了特別設計。
太空電梯轎廂返回大氣層時,通過摩擦生熱燃燒冰盾,節省返回成本。
導演郭帆透露,這個靈感來源于阿西莫夫的小說。
與此同時,也致敬了馬爾克斯「冰是我們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發明」。
僅憑這一個片段,網上已經好評如潮。
影片還有大量驚險的末日災難場面。
從天而降的火球,席卷城市的海嘯。
危機迫在眉睫,人類家園即將變成廢墟。
還有驚險的空戰場面。
為了應對危機,人類爆發了太空電梯空戰。
高空俯沖轟炸,看得魚叔腎上腺素飆升!
還有震撼的太空爆破場面。
宇宙之路,危機四伏。
面對浩瀚外太空,人類力量顯得如此渺小。
還有推動地球,離開太陽系的奇觀場面。
這在國產電影里,還是第一次見!
視覺團隊花了4年,來籌備這些特效場面。
每一個場景,都是用上千張概念設計圖換來的。
這足以,證明它的用心好和誠意。
它不是一部普普通通的科幻片。
它想通過視覺沖擊和心靈震撼的結合,將國產科幻拔高至世界級高度。
這正好也呼應了,片中提到的「人類股骨」的概念。
故事和視覺,就是電影的兩根骨頭,也是電影的一體兩面。
眾所周知。
《流浪地球》這個IP,對于中國電影很重要。
4年前,它的出現,給中國電影打了一陣強心劑。
讓觀眾相信,國產科幻的潛力和能力。
4年后,它的續集,有了更宏大的表達。
《流浪地球2》想要走得更深,更遠。
它雖然是一部硬核科幻,卻有著柔軟的內核。
如果說,第一部的核心情感是「羈絆」,從父子間的隔閡到和解。
那么,這一部更側重「牽絆」。
無論是圖恒宇對女兒的牽掛,還是劉培強對妻子的思念,都在訴說,家人是中式家庭永恒的母題,也是最堅強的后盾。
在末日背景下,影片書寫著最真摯的情感。
危難中,這些普通人選擇肩負責任,守護親人和家園。
正是這種柔軟的中式情感表達,成就了影片最打動人心的底色。
流浪地球有別于好萊塢式科幻片的地方是,除了個人主義,它還滲透著更宏大的集體主義的敘事。
片中,李雪健老師飾演的周喆直有句臺詞,「團結延續著文明的火種」。
這是對「人類股骨」概念的總結。
末日危機下,只有團結起來,才能拯救人類。
這種聯合性,是集體主義思維的一種延續。
它沒有刻意渲染任何情緒,因為中國人自古就有心懷天下的胸懷。
這段氣勢磅礴的演講,也直擊人心,廣受好評。
看到這你會發現,影片把格局直接拉滿。
用廣闊的視野與人類文明、宇宙空間對視,回到了一開始說的,「人文永遠是電影的第一根骨頭」。
這是電影的魅力,也是《流浪地球2》的魅力。
極少有科幻片能同時做到,兼顧硬核和人文,燃點和淚點。
最后,魚叔想說。
作為2023開年首部驚喜之作。
尤其對于看慣了好萊塢大片的觀眾來說。
能在銀幕上,觀看這樣一部飽含中式能量、視野、格局、胸懷的科幻片,是多么令人滿足欣慰的事啊!
大年初一,影院見!
全文完。
關鍵詞: 兼顧硬核和人文的流浪地球2 流浪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