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京,近幾年一直被稱之為是票房的“毒藥”,其個人作品總票房已經突破288.53億,穩居國內總票房之首,連成龍在接受后臺采訪時,都對其大加贊賞。
4年前,他與吳孟達合作的一部《流浪地球》成為國產科幻影視作品的典范,最終以46.86億票房拿下2019年春節檔票房冠軍,不但打破了內地科幻片票房紀錄,而且還捧回了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的獎杯。
(資料圖片)
它以46.86億的票房問鼎2019春節檔票房冠軍,刷新了內地影史科幻片票房紀錄。
現在,他又與劉德華強強聯手,帶著《流浪地球2》殺回2023年春節檔,首映票房直接突破3億,觀眾們的評價很一致,第二部比第一部還要好。
如此好的口碑,除了吳京與劉德華的人氣之外,主要的內因是什么呢?接下來我們就來聊一聊。
《流浪地球》系列影片,在中國影史上的意義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它讓我們看到了新一代電影人的希望,其中四大突破才是這部作品口碑爆棚的關鍵。
一、影片格局宏大,劇情悲壯感超強
如果說《流浪地球》第一部是以兄妹二人的獨特視角,來詮釋對世界的認知和經歷,這只是流浪地球的計劃開端,所展現出來的世界觀,讓人眼前一亮,整個故事的過程就像一場遭遇戰,令人心弦緊扣。
到了第二部,就是計劃的執行,影片一開篇就有著極強的標致性,完成整個流浪地球計劃成為所有人的共同目的,雖然期間有叛軍不斷的騷擾和阻止,國際之間意見分歧不斷,但是大家的目標是統一的,這個始終沒有改變過,這樣的格局是之前相似作品前所未見的。
假設第一部流浪地球主角們是站在一個歷史轉折點上,成為事件的經歷者,那么到了第二部就成為我們歷史的構建者,他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構建了一個全新的世界,所以第二部作品劇情的悲壯感超強。
二、角色立體感強,AI技術讓角色表現力驚人
實話實說,流浪地球第一部在人物形象上最大的問題就是存在扁平化和工具化,一行人的宇宙裝備看上去各不相同,可是最終完成任務的人和為此犧牲者,他們的價值體現得不是很完美。
這一點,在第二部被完美剔除掉了,甚至連主角之外的群像,都有著自身價值體現,他們的思想與靈魂得到了完美的展現,立體性更強。
其中,值得點贊的是劉德華飾演的科學家圖恒宇表現得十分出彩,劇情中期的高潮迭起部分,完全是劉德華精湛的演技與特效充分結合達到的效果,這部分內容用“驚艷”兩個字來形容絲毫都不為過。
影片的突破性,必須要點贊的是AI技術的運用。
雖然作品當中有不同的口音出現,但是劉德華的港普并不適合,在進行AI修音之后,效果果然是滿滿的。
難度最大的是身患喉癌的李雪健老師,臺詞的清晰度很低,使用原聲的難度較大,但是不用原聲又怕出戲,最終還是AI技術幫了大忙,修音非常成功,李雪健老師滄桑的嗓音聽了真的會直擊觀眾的心靈。
三、劇情內容有厚度,精神內核有深度
《流浪地球2》采用多線敘事的手法,之前還有粉絲擔心劉德華的戲份會不會比吳京要少很多,事實上,兩個人的戲份幾乎是半對半,兩大主角共同撐起了龐大的故事。
第三條線是老戲骨李雪健獨自撐起的后方戰場,三方人馬故事線相互糅雜,各有各的弧光閃現,這樣一來,整個故事的劇情就顯得十分地有厚度,整部作品在精神內容上也十分地有深度。
首部作品當中,吳京和屈楚蕭兩個人相互配合,一個陸上探險,一個空間站輔助,完成了流浪地球的計劃部分。
第二部作品則由吳京與劉德華兩個人在平行線上前進,兩支隊伍偶有相交,最終達成流浪地球的終極目標。
在這個過程當中,吳京負責娛樂部分,劉德華則把故事的深度完美展現出來。
相關于這部影片的精神內核部分,一直被熱議的話題是“意識飛升”,指的是把人腦終極化,變成一個二進制的電腦程序,這就讓影片的深度不僅僅停留在表層科幻上面,而是變成科幻與哲學問題的探討與交流。
到了第二部,“意識飛升”又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其切入方式也別出心裁,期待值被拉滿,整個故事更有嚼勁兒。
四、創作者野心更大,不再追求單一的特效
對于國內的觀眾來說,他們對科幻的要求一直不是很高,甚至一直在追求科幻作品的特效,劇情能說得過去就可以,至于其他的,似乎還不在追求范圍之內。
他們不指望國產科幻片能達到《盜夢空間》《黑客帝國》《侏羅紀公園》等等這樣高質量的作品高度,只求能達到科幻好片的程度就行。
顯然,流浪地球2創作者們的目標不但沒有僅限于滿足國內觀眾的基本需求,反而展現出更大的野心。
《流浪地球2》完全是一部科幻好片向科幻大片跨越的初步嘗試,從追求特效到特效與精神內核并行,正在逐步追求科幻片真正意義上的內涵。
這部影片當中,我們能看到科幻大片《星際穿越》的震撼感,雖然差距還很大,但是創作者們終于能摸到這個水準的邊緣了。
最后,想說的是,中國的科幻正在被《流浪地球2》的創作者們逐步超越,他們為中國科幻片的發展和進步開創了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