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檔廝殺了一個假期,至1月28日,張藝謀執導的《滿江紅》已獲27億票房,向著冠軍寶座進發。力壓《流浪地球2》接近5億的幅度,小破球趕超難度較高。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這是張藝謀從影以來最高票房的電影。之前11.9億的《懸崖之上》是他的票房上限,在華語影史上還排不到前50。這可能超乎不少人的想象,更與國師之盛名不相匹配。
1月23日,「文娛春秋」發過一篇稿,說張藝謀2000年后制作上匆匆忙忙,固然大部分作品都在水準之上,但總是與經典之作差了一口氣。這兩天我們意識到,或許,張藝謀長期以來憋著的是另一口氣——證明自己在商業上同樣能獲得巨大成功(至少與其名聲相等),才可安心?
然而,《流浪地球2》水準比起第一部,絲毫不差,視效甚至要更為極致,怎么沒像前作那樣所向披靡?
《滿江紅》又憑什么能贏具備強大前作IP效應的“小破球”?
意外嗎?
|喜劇在春節檔總有優勢
《滿江紅》表面是歷史懸疑,但本質上是荒誕喜劇的底色。毫無疑問,“喜劇”是春節檔最可能沖擊高票房的類型。
但不是所有喜劇都有這個機會,張藝謀13年前的《三槍拍案驚奇》就撲得很慘。爛片就是爛片,不論是喜劇還是悲劇。
對于《滿江紅》,張藝謀壓根沒打算嚴肅。較真起來,《滿江紅》這首詞當然不該出現在風波亭,甚至是否岳飛所寫,都無定論。
如果嚴肅討論是否尊重歷史,就與荒誕喜劇這一類型背道而馳了。不然,昆汀《無恥混蛋》炸死希特勒的設定,豈非更扯,但無礙成為經典。
當然,普羅大眾其實是不在意這些的。唯一在意的是——能不能圖個樂子。
《流浪地球2》里拯救地球的“宇宙級使命”,是“舉重若重”,太重了,反而對觀眾造成壓力。而《滿江紅》,則是“舉重若輕”,當然這個“輕”,是極流暢的“輕”。
套用歷史殼子,輔以家國情懷,又裝填了似是而非的文化感,既滿足了觀眾嗨點,也不至于讓喜歡這部戲的觀眾顯得LOW,便于口耳相傳的口碑發酵——就變成了自來水。
看透這一層,就能知道,最最普通觀眾的天平,該往哪里傾斜了。因此,《滿江紅》的票房成功也就不那么意外。
2021年春節檔的高票房電影《你好,李煥英》,探討的是生命價值、臨終關懷,用了導演賈玲擅長的搞笑包裝——這也屬于“舉重若輕”。
不成功的喜劇作品,純粹為搞笑而搞笑,則是“舉輕若輕”,像春晚一些糟糕的語言類節目一樣,除了供吐槽別無意義。盡管趙本山以前說“春晚的意義在于讓人快樂”,但他最經典的小品還是跟社會現象嫁接起來的諷刺型段子——這還是“舉重若輕”。
而“舉重若輕”的商業性電影,在過往張藝謀電影里,少之又少。大多數還是“舉重若重”的嚴肅作品,與代表著世俗意義的票房成功就有了隔閡。《三槍拍案驚奇》曾想嘗試“輕”的表達,結果卻搞成了“舉輕若輕”——輕浮的“輕”,自然沒有觀眾愿意當它的傳聲筒去做自來水——顯得忒掉價。
換句話說,《滿江紅》就是為沖擊高票房而量身定制的純商業片,通過精準的元素整合,且成功了。不過,票房高低絕對不是衡量電影好壞的主要因素,至于藝術價值,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小破球陷入“續集魔咒”
《流浪地球2》主角們要解決的是“宇宙級災難”,有恢弘的氣勢和華語影史上史無前例的特效呈現,但組合起來,對普通觀眾造成壓迫感也是事實——特效越逼真,就越有代入感。
然而,在當下疫情剛剛放開、不少人親屬離世的氛圍里,他們只想逃避,而非承擔,更不愿意感受宇宙級的使命——那關我屁事。
而這,就是小破球“路人盤”被動搖的根本。也是說它“重”的原因。
除了題材“重”,《流浪地球2》還沾了一個“續集”的“魔咒宿命”。
影史上,“續集”作品,口碑或票房超越前作的例子不算多。“世界票房之王”詹姆斯·卡梅隆接手的《異形2》算一部——1979年雷德利·斯科特執導的第一部,全球票房1億美元,7年后卡梅隆執導的續集,取得了1.3億美元的票房成績,同時在口碑上也不輸前者。
但卡梅隆本人的《阿凡達2》,也不復第一集的輝煌。截至1月24日,上映40天后,其全球票房錄得20.459億美元。雖然達到了盈利線,也擠進全球影史TOP5,但與《阿凡達》29億美元的冠軍寶座離得還遠。
《流浪地球2》與《阿凡達2》如出一轍。第一部能大賣特賣,都是開創了影史視效奇觀,不過前者是華語,后者是全球。到了第二部,“震撼感”已經弱化很多,視覺層面不足以完全說服普通觀眾入場,還要有新的刺激點。
盡管《流浪地球2》如同網上流傳那張動圖一樣是以“撞爛中國科幻大門”的姿態入場,但普通觀眾who cares?他們需要的不是影史奇跡,而是進影院的那兩三個小時能被某種情緒擊中(大概率不會是拯救地球的使命感)。
現在的觀眾,要求得更具象。或者說,后疫情時代的觀眾,需要被重新審視打量。
《流浪地球2》首映時,官方宣傳語是“比第一部好一點”,相當謙虛。這跟第一部自稱為“小破球”一樣,宣發手段一以貫之。這種欲揚先抑的策略,可以拉低預期,從而讓口碑逆勢上揚。第一部不為人知的情況下可以這么宣,但到了第二部已然名滿天下,品質又夠硬,應該直接說——續集有多牛逼,特效劇情全面升級(話說《黑客帝國》這么劃時代的作品,第二部就直接取名“重裝上陣”呢),必看指數遠超第一部,不看純屬你的損失。
因為,這三年,是短視頻全面入侵普通人生活的三年,是影視內容被“注意看!小帥和小美”這類文案解構重組的三年。尤其是小鎮青年們,已經被抖音們完全消磨掉了看長片的耐心。
如果告訴他們只比第一部“好一點”,想必愿意進影院的決心也“欠一點”。那么,這群三四五線觀眾,有什么理由要看“好一點”的長視頻?
他們可能真不認為“比第一部好一點”里包含的是謙遜、自嘲成分,在短視頻熏陶下的小鎮青年,更習慣上下滑的爽感,哪里顧得上多想15秒。
但千萬不能因此看輕他們,因為這群人才是真正的票房生力軍。
|小鎮青年的長尾效應
三四五線小鎮青年,主導著中國電影的票房走向。
這個趨勢不是如今才有,十年前就如此了。從《滿江紅》的勝出,我們又看到了這一點。
根據貓眼專業版1月27日數據顯示,截至21時,《滿江紅》獲得當日票房4.09億,《流浪地球2》則拿到2.89億。
從觀影人群分布來看(下圖),很顯然,《滿江紅》在一二三四線城市排片占比相差不大的情況下,三四線城市的票房占比普遍比一二線多出2-4個百分點。
《滿江紅》的觀影人群分布
(1月27日數據,來自貓眼專業版)
這證明,《滿江紅》在三四線城市的接受度比一二線城市更高。
《流浪地球2》的觀影人群分布
(1月26日數據,來自貓眼專業版)
《流浪地球2》正好相反,在一二線城市票房占比明顯較高,呈現的特點是隨著高線城市越往下,占比就越低。一二線城市普遍高于三四線城市4-8個百分點。另外,也可看到三四線城市排片也比一二線有明顯差距。
尤其致命的是,《滿江紅》的一二三四線城市的票房占比,都比《流浪地球2》要高。在三四線城市,差距甚至達到17%。這足以說明,即便是在一二線,《滿江紅》也比小破球受歡迎。
等到假期結束,一二線觀眾群體回歸或許會給小破球帶來助力——其實有限,因這部分觀眾最穩固,卻是先睹為快的,加之投入工作的關系,觀影主力會更向三四線傾斜。越到后期,三四線的貢獻就越多。
小鎮青年也曾“引領”《流浪地球》第一部的票房。小破球2019年2月5日開始上映,兩個禮拜后,三四線城市就超過了一二線的票房占比,并持續了一個多月,雖然每日票房的絕對值不高了,但積少成多,“長尾效應”發威。
2019年《流浪地球》上映17天后的票房占比,
可以看到三四線城市也都是超過一二線的。
更重要的是,《流浪地球》當年屬于“橫空出世”,導演郭帆還不為大眾所知,“中國第一部科幻大作”的名頭和炸裂口碑吸引了大量自來水,從而催出長線票房。但到了第二部,本身聲量就足以獲取強關注,想要去看的,早都選擇看了,很難再有第一部時的路人自發“安利潮”。鐵粉若想推高《流浪地球2》票房,這里有個建議——帶著親友,多刷幾遍。
《滿江紅》雖然也是大導演執掌、頂流加盟,但畢竟是不同于《流浪地球2》的新鮮題材及內容,得到了小鎮青年的偏愛,就會成為又一個“長尾效應”的受惠者。
不過,《流浪地球2》即使屈居第二,也不算失敗,已經斬獲22億票房(最終或到30億),這個數據足可以使得出品方實現盈利。而且,根據1月26日發布的一份主創路演日程表顯示,郭帆與吳京從合肥到青島,再到無錫武漢,也在向二三線傾斜造勢。
但若想后來居上,就看假期結束后的一周能否挽回頹勢(或縮小差距)。
小破球的后續路演規劃
上下滑動看更多路演城市
得小鎮青年者得天下。
這不僅是互聯網“下沉巨頭”們應該做的事情,也是影視從業需要深入研究的對象。
小鎮青年們還有一個觀影特點——同檔期里,多數人只會選擇看一部電影。他們不像一線城市里的白領,可以有多部的選擇空間。兜里的票子太少,使得30元一張的電影票對他們而言也是奢侈品。所以,這就是為什么一個檔期里,頭部只能有一部電影的空間。
當然,這個群體更需要被尊重,別以為相比一線城市他們什么都不懂,不是喂啥就愿意吃啥,也有審美需求,影片不好也不會看。
他們只是囊中羞澀,但并非傻。
如何做出他們喜歡并具備品質感的內容,才是重中之重。
|PS.?沒人是票房靈藥
以上僅是分析觀影人群的喜好,并不代表我們更認同哪部電影。
這兩部片的品質到底誰高誰低,不是本文要談的。但可以肯定的是,絕對不像某些黑粉或忠粉說的“一無是處”或“完美無瑕”。
從藝術緯度來評估,兩部電影同樣都有缺憾,但這是放在春節檔意圖角逐票房冠軍的商業片,用朋友們的話說就是——有得看就不錯了,還要啥自行車?
有條件,兩部電影都可以看,沒條件,隨便選一部也是入股不虧。至少,從我們的角度而言,都值回票價了。
有些人說《滿江紅》靠著偷票房買票房才登頂榜首,事實上是根本沒看到這部電影對于下沉市場觀眾群的撬動和吸引力。換句話說,這種言論極其不專業。
合理的夸,合理的批,需要被尊重、被保護。但無腦吹,和無腦黑,都毫無價值,對電影作品是褻瀆,對市場則是摧毀。
特別是張藝謀,不少人對他有偏見;吳京也一樣,很多人討厭他輸出“戰狼文化”。當然,作為名利雙收的大導演大明星,他們必須承受。但不能因噎廢食,從而否定他的所有。
流量明星亦如此,年輕本非罪過,盡管對他們的偏見形成其來有自,但檢驗他們的只能是市場。
老戲骨也絕不是萬能靈藥。不論是沈騰還是劉德華,無人可以“包治百病”。
其實,藥材只有放到合適的配方里,掌握好火候,精心調制,才能變成好藥。
但在大眾電影市場上,靈不靈,還是得普通觀眾說了算。
撰稿|小董不大懂
策劃?|?文娛春秋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