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沒看《狂飆》第一集,但已經知道大結局了。這種體驗應該并不常見:畢竟很少有一部劇能像它這樣,從第一集開始就在熱搜上給觀眾劃重點——
#第一個內鬼# #張彪是狂飆第二個內鬼# #楊健是狂飆第三個內鬼# #黃瑤臥底# #導演說狂飆的結局是慘勝#(對不住點開這篇文章的各位,又劇透了)……
(資料圖片)
作為2023年的第一部爆款國產劇,《狂飆》不僅獲得了CCTV-8收視率峰值破3的好成績,還一鼓作氣拿下豆瓣9.1分的高分,在互聯網上引發了近百億參與量的話題討論。
可想而知,每一部擁有國民級熱度的影視作品,都會帶來攔都攔不住的“劇透式熱搜”,以上列舉的還只是《狂飆》熱搜中的九牛一毛。
但你要知道,對于一部充滿了反轉劇情與懸疑氛圍的反黑劇來說,很多觀眾是并不想提前被迫知道謎底的。因此,這些熱搜的評論區底下都無一例外地迎來了翻車:
“可惡,我還沒看到這里!!!”
這屆熱搜,是懂劇透的。
“劇透式熱搜”,
嚇得我不敢打開手機
我可以在熱搜榜上看完高啟強的前半生。
作為最受關注的《狂飆》“反派”之一,“黑幫大佬”高啟強的人生經歷,早就被精確無誤地濃縮在了微博、小紅書、短視頻平臺的一個個熱搜詞條中:
#高啟強賣魚#告訴了我這位黑幫大佬的發跡史,原來他一開始只是個艱難謀生的海鮮檔主 → #高啟強一錯再錯# #高啟強一路飆到黑# 讓我明白了他是如何一步步行差踏錯、越陷越深的 → #高啟強認泰叔為干爹##高啟強在京海市一手遮天# 讓我一鍵了解他二十年后的現狀;
#高啟強女兒被綁架# #過山峰讓高啟強跳樓# #高啟強被刺殺# 讓我看到了涉黑組織內斗的暴力與兇險?→ #高啟強帶火孫子兵法# #高啟強干眼癥# 讓我得以窺見大佬的日常生活,原來我和他之間也有一些奇奇怪怪的共同點……
以此類推,《狂飆》每一個人物的生平事跡,以及他們所經歷的重大時刻,甚至是你想破腦袋也猜不到的反轉瞬間,沒看過電視劇的我都能娓娓道來。
《狂飆》熱搜,步步驚心。
如何評價這種劇透式熱搜?
你可以想象自己在圖書館打開一本偵探小說,結果發現第一頁就有個人名被畫上了圈圈,空白處還有一行黑色加粗的大字,細心為你備注上一句“注意了,這個男人叫小帥”,啊不,是“注意了,這個男人是兇手”。
可想而知,這種被劇透的感覺并不好受。再換個近一點的例子:想象一下《滿江紅》上映的第一天,你還在思考到底要不要去看,就刷到了#眾人犧牲只為讓秦檜背一首滿江紅# 這個結局;抑或是《白蓮花度假村》第二季開播時,就有人告訴你本劇唯一的死者是富婆Tanya,你作何感想?(再次對不住還沒看到結局的各位)
很遺憾的是,國產劇的“劇透式”熱搜宇宙早已成形——不僅僅是《狂飆》,前段時間在懸疑劇《回來的女兒》播出時,就有#猴臉男是小賣部老板# #廖穗芳死了#等一系列劇透式熱搜;再往前兩年,《隱秘的角落》也出現過#張東升推人下山# #朱晶晶怎么死的#熱搜,不幸被迫看到這一切的觀眾,那真是連后槽牙都要咬碎。
還有人堅持劇透了1000集《名偵探柯南》(果斷收藏)......
到底是什么樣的人,如此熱衷于向他人劇透?2011年,加州大學的一項心理學研究表明,大部分觀眾都會很享受自己的“第一知情人”地位,一旦看完了某部作品的反轉劇情或大結局,就會第一時間向大家宣布自己的發現。
相信你也有過在看完一集高能電視劇之后瞳孔地震,迫不及待地想和身邊人一起討論的時刻,只是你最終按捺住了自己的分享欲。從這個角度來看,對于一些影視作品的宣發團隊來說,他們設置“劇透式”熱搜的動機也能理解:
對于一些具有國民級熱度的影視作品來說,它們在播出期間早就擁有大量已經看完前面劇情、“催更”大結局的觀眾。對于他們來說,這種“劇透式”熱搜不但沒有泄密,反而可以激起大家對已知劇情的討論熱情,形成一個充滿參與感的小圈子。
但如果一部電視劇還沒達到這種量級,那就別怪觀眾下頭了。
那些年,
我們一起反過的劇透
人類有多討厭劇透?中青報的一項調查顯示,超過半數的人都不能夠接受任何劇透;而在日本網站發起的一項征集中,你也會挖掘出更多有代入感的細節:“電影一開場就聽到坐在后排的人向朋友劇透結局,一下無語了。”“劇透有罪!提前透露劇情的朋友,再也不能一起玩耍了?!?
值得一提的是,“劇透式”熱搜對人們造成的困擾,也不僅僅是被迫知道結局那么簡單——它還可能引發“人財兩失”“身心俱?!钡慕Y局。
看電影時為了不被劇透,你得花時間搶首映日的座位,哪怕是犧牲觀影體驗的第一排位置;看電視時為了不被劇透,你還得被迫在平臺上充個VIP會員,甚至購買大結局點映,隨時準備好花錢同步最新的劇集……
話說回來,難道我們真的拿劇透沒有辦法了嗎?在過去幾年的時間里,“劇透式熱搜”其實也曾遭到過觀眾的反噬——
在《復仇者聯盟4》上映的時候,國內的大量觀眾就自發形成了“反劇透聯盟”,不僅提倡在看完電影之前堅決不打開手機(以免刷到劇透),還衍生了#劇透死全家#的抵制熱搜,處處充斥著優美的中國話。
除此之外,也有人發明了技術上的遏制手段:在《絕命毒師》最終季播出時,流媒體平臺Netflix就推出了防劇透應用插件“Spoiler Foiler”,幫助觀眾自動過濾Facebook和Twitter上的劇透;除此之外,你也可以在Chrome網頁的防劇透插件上自行設定關鍵詞,屏蔽任何涉嫌劇透的內容,做法引起極度舒適。
當然了,也并不是所有的劇透都是壞事。
美國加州大學的一項心理學實驗表明,一些劇透并不會影響讀者/觀眾的觀看體驗,反而可能讓大家更好地沉浸在欣賞作品的過程當中。當然,前提是偉大的作品——
比如莎士比亞的“四大喜劇”和“四大悲劇”,從一開始就是按照結局走向進行分類的,但人家能打的地方可不只一個“結局”; 同樣地,阿加莎的推理小說大多是“暴風雪山莊”式的連環殺人模式,但其中的作案手法以及對人性的刻畫仍會讓人感到好奇。
其實從本質上來看,那些選擇二刷、三刷一部作品的人,就是這種心態:當你已經知道一部作品的劇情或結局時,俗稱有了“上帝視角”,就能更好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劇情之外的東西上——
比如演員是如何處理臺詞細節的,導演是如何進行場面調度的,從而更深入地了解這個故事。這也就是為什么即使大家已經知道結局,類似《歌劇魅影》《紅與黑》等影視改編作品,卻也還能一直長盛不衰的原因。
《搖滾紅與黑》,同樣的故事可以有不同的講法。?
另一方面,美國緬因大學的學者朱迪思·羅森鮑姆(Judith Rosenbaum)也曾經提出過這樣一種觀點,那就是對于大部分觀影需求較低的觀眾來說,劇透不劇透根本無所謂:
如果你只是為了下飯、放松而打開一部電視劇,那突如其來的燒腦環節反而是一件麻煩事,在這種前提下,提前知道了結局倒也沒有什么大礙——甚至還有觀眾會主動打開彈幕,期待有“課代表”為他們劃重點、揭曉電視劇中的伏筆。
但歸根結底,“接不接受劇透”應該是一個可選項,而不是一個必需項。把#張彪是狂飆第二個內鬼#的前半部分刪掉,抑或是在文章的前面加一個“劇透預警”,讓感興趣的人點進去,不感興趣的退出來,并不是什么難事——
畢竟大家都是連上七天班的打工人,還是行行好,給這波忙碌的觀眾留點緩沖時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