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狂飆》大結局收官,豆瓣跌破了9分,不少人紛紛吐槽爛尾了,但是不能否認這部劇優秀的地方。第一階段的故事無疑最為精彩,第二階段的故事也不錯,而到了第三階段一步步走向失控,加速的劇情,出戲的配音,不順的線索,導致了爛尾。最后的大結局不過是匯報式的收官,并沒有與之前形成更為完美的銜接,所以結尾顯得較為平淡,而并不是全劇的高潮。
【資料圖】
縱觀該劇的最后,有著三大敗筆導致了爛尾。
第一,劇情的刪減
雖然某演員說道《狂飆》拍了100集是個玩笑,但是刪減卻是事實。
39集的體量雖然也足夠去打造一部優質好劇,而集數從來都不是評判一部劇優秀的唯一絕對標準,但是從《狂飆》本身來說,39集的確不夠,尤其第三階段的故事刪減過多,導致很多故事都是簡略處理一帶而過,劇情銜接上出現了很多漏洞,而人物塑造上也沒有了弧度。
因為審核問題,導致劇情刪減,進而又影響到了一些保留劇情的呈現,以至于演員不得不重新配音,最終就出現了口型與臺詞不一的情況,讓觀眾不得不開啟了讀唇語模式,當然也的確讀出了與現有版本不同的臺詞和劇情,而那才是原始的版本,也更加符合整部劇的氣質。
這其中刪減戲份最多的就是孟德海,也是后期重新配音最多的。
對于劇情的刪減敗筆,顯然不能怪罪主創團隊,而這也是不得不要面對的現實,當然從前面呈現來看,已經足夠大尺度,審查方面已經放松了許多,當然在現實壓力下,后期涉政方面的內容還是不可避免觸碰到了紅線,在當下這個階段難以通過,那么只有刪減重配。
這一問題觀眾也是只好接受,畢竟規則需要遵守,雖然它是死的,可是并不能阻止觀眾對該劇的評價,好就是好,差就是差,觀眾的眼睛始終都是雪亮的。
第二,強行下線
孟德海、楊健、黃老、何黎明等所謂的內鬼、保護傘紛紛下線。
而他們的故事線也由于刪減問題導致并不詳細,孟德海是自首洗白,楊健勸降被抓,黃老沒有了后續,何黎明只是阻撓了指導組,遭遇了雙開,而這些人中較為詳細的還是楊健,可是單單靠楊健一人怎么可能輕易上位成功,他與高啟強合作的背后,并不簡單,可是整個劇情卻簡單化處理了。
只有結果,沒有過程,都充當了工具人,當然該劇中的工具人還有很多,但是對于這些個工具人來說不能不說是遺憾,讓后續劇情缺少了高光,讓這些個人物并沒有多狠、多可惡,反倒是讓人憐惜。
第三,弱化了警察、工作組的能力
從曹闖到李響,再到張彪,還有安欣、陸寒師徒,整個調查取證探案的過程并不多,尤其到了第三階段,不管是指導組,還是警察,沒有展現出他們的能力,即使出現頻次和場景最多的審訊,也非常簡略。
要知道審訊也是一項技術活,而對于那些老謀深算的黑惡勢力來說,怎么可能輕易開口,所以能把審訊拍好也是能夠非常好看的,在過往的刑偵劇中不乏經典。
更不要說案件的偵查了,李響、安欣和陸寒,在案件的偵查上還是有著諸多表現的,但是依然還不夠,尤其第三階段,安欣和指導組的偵查所占比重太少,最終主要靠著繼子高曉晨的口供和養女黃瑤的舉報,來對付高啟強的,減少了指導組的取證調查和審訊,最終帶來的震撼感不夠。
可是現實不單單是這樣的,沒有艱難且充分的偵查,很難對黑惡勢力形成威懾的。
該劇更多是從影視創作層面出發,增加戲劇沖突,而忽略了掃黑除惡現實的力度和難度。
不僅弱化了警察、工作組的能力,更是減少了受害者所遭受黑惡勢力欺壓的情節,以至于讓觀眾紛紛同情黑惡勢力,而不是對那些無辜受害者表示同情,在價值理念上的宣揚上也是存在一定問題的。
《狂飆》是否爛尾,依然爭議不斷,但正說明著該劇的火爆,大眾對該劇的喜愛。
對于這部劇觀眾的感覺就是“就差一口氣”,如果最后一個階段能夠更加完整,更加真實一點,那么真的是一部“神作”了,可是如今來看,結尾的平淡無味,沒有讓人產生快感,略為可惜。
當然可以看到,即使如此,觀眾并沒有一味吐槽打差評,依然還是給予了較高分數,三星以上依然居多,即使豆瓣評分略有下滑,可是依然高居8.8分,最終也會穩定在8.5分左右,這對于一部電視劇來說,已經算是優質了。
畢竟該劇角色的塑造和演員的表演上,真的有著太多驚喜,其中以張頌文為代表的封神演技真的是近些年國產影視劇中少有的。
黑惡勢力萌芽、發展、成長壯大上的呈現,以及對黑惡人物的塑造上,《狂飆》做到了頂級水平,為大眾呈現了一個個有血有肉的“反派”,從人性和現實出發對人物的塑造和演繹,方才讓他們深入人心,令人共情。
即使有著諸多遺憾,可是作為掃黑劇的《狂飆》,還是能夠在中國電視劇的發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