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正的死訊竟然出現(xiàn)了反轉(zhuǎn),這大概是今天最離譜的一條新聞。
【資料圖】
這件事讓我想起了梅長蘇。
很多人都看過的,《瑯琊榜》有一版未播大結(jié)局:梅長蘇沒死,而是隱居在瑯琊閣里。
《瑯琊榜》未播大結(jié)局
幾天前,伊能靜在一個公開場合聽說劉文正去世了,當眾落淚。
后來有人質(zhì)疑她假哭,我覺得沒必要。
每個人在面對這種事的時候,反應就是會不同的。
有些人的眼淚可能來得快,有些人則要先經(jīng)歷震驚、呆滯,然后過了很久才會哭出來。
穆霓凰收到梅長蘇的死訊,是通過宮羽送來的絕筆信。
穆霓凰的眼淚來得就慢。
盡管她早就意識到發(fā)生了什么,但還是先愣神,又看了信之后,才慢慢熱淚盈眶的。
反之,宮羽的眼淚來得就快。
穆霓凰還沒把信接過去呢,宮羽的臉上已經(jīng)有兩道淚痕了。
穆霓凰和宮羽
這兩個女人都深愛著梅長蘇,所以眼淚來得是快還是慢并不重要。
伊能靜是哪一種類型,我不清楚。
但無論她是淚失禁體質(zhì),還是哭戲精湛,作為劉文正昔日打造的明星組合成員,在記者的包圍之下,如果伊能靜沒有“及時”表現(xiàn)出悲痛,可能留給媒體和世人的“想象空間”就會更大。
所以,在當時的那種情境里,快哭可能要比慢哭更正確。
現(xiàn)實生活中你也會看到,送葬隊伍里總會有一些人在干嚎,其實都是做給旁人看的。
干嚎的人,心里不見得不難過。他們只是擔心,沒有“及時”哭出來會顯得自己與逝者的關(guān)系不夠親。
其實這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xiàn)。
如果與逝者的關(guān)系是真的好,心理也足夠強大的話,是不會介意旁人怎么看的。
而干嚎,除了上述可以被體諒的因素之外,也一定包含了不自信的因素。
我們試想一下,如果梅長蘇假死的消息傳到穆霓凰的耳朵里,她的第一反應又會是怎樣?
劉濤主演《瑯琊榜》
這個部分就是純純的腦洞了。
我覺得,穆霓凰聽說梅長蘇沒死之后,第一反應會是震驚。如果她當時正在坐著,可能會一下子站起來。
然后她會要求報信者將事件的來龍去脈全都講出來,越詳細越好。
當然,她也有可能如釋重負地長出一口氣,或者拍手大笑等等。
但無論如何,穆霓凰一定不會出現(xiàn)的反應,就是立即解釋自己為什么輕信了梅長蘇的死訊。
請注意,我指的是第一反應。
將來有可能會解釋,但絕不會是第一反應。
因為在這種死而復生的大喜事面前,那些很容易被理解的誤會根本就無關(guān)緊要。
而伊能靜真正的問題就出現(xiàn)在這里。
在熱搜上出現(xiàn)死訊反轉(zhuǎn)之后,伊能靜的第一條回應,竟然是往外擇自己。
伊能靜通過身邊人手機獲悉劉文正去世
伊能靜說,如果不是連家屬都來說劉文正已經(jīng)去世了,她就不會輕信。
然后她還總結(jié)道:“不是大家都在講就是真的。”
顯然,她搞錯了重點。
劉文正去世的消息,當時幾乎所有人都信了。確實如伊能靜所說,這種事沒人會拿來開玩笑。
所以,輕信死訊不是錯。
但在伊能靜看來,這一次的輕信,讓自己出糗了。
所以她才會主動解釋自己為什么會輕信。
她恰恰忘記了,昔日恩師“死”而復生,這首先是一件值得高興的大好事。
所以,伊能靜的正確回應,應該是先喊一句“太好了”,然后再解釋自己當初為何輕信。
先喊一句“太好了”,是本能反應。
但她好像,沒這個本能。
《瑯琊榜》穆霓凰認出梅長蘇
我們再開一個腦洞。
有沒有一種可能,伊能靜看到熱搜上的反轉(zhuǎn)之后,在心里,或者對身邊人喊出了那句“太好了”,卻沒有發(fā)表到微博上。
這種可能性,的確是存在的。
但是你別忘了,明星的微博自帶公關(guān)屬性。如果她真的在心里或是對身邊人喊出了那句“太好了”,也務必要將其發(fā)在微博上。
否則,網(wǎng)友就看不到她欣慰的一面,只能看到她在解釋。
伊能靜把解釋作為回應的全部,也從側(cè)面體現(xiàn)出她對自己的公眾形象缺乏自信。
她預判網(wǎng)民會嘲笑她“哭早了”或者“白哭了”,甚至可能她已經(jīng)接到了類似的留言,所以才會急著解釋,卻忘記了表達欣慰。
其實,我跟逝者的關(guān)系有多好,為什么要證明給外界看呢?
先讓自己的內(nèi)心強大起來,才能讓外部的噪音降低分貝。
【微信公眾號:滿倉大兄弟】深度劇評,淺談人生。
關(guān)鍵詞: 如果梅長蘇沒死 霓凰可不會像伊能靜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