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雅婷
(資料圖片)
編輯:木村拓周
無論是作為漫威電影宇宙第五階段新征程的開啟之作,還是作為內地觀眾在《復聯4》后睽違三年終于同步影院上映的作品——《蟻人與黃蜂女:量子狂潮》(以下簡稱《蟻人3》)表現一般且不如預期正成為全球多數觀眾的共識。
據豆瓣6.2分、爛番茄51%的新鮮度、歐美媒體權威評分網站 Metacritic 49分以及媒體綜合評論來看,《蟻人3》不夠幽默,想象力貧瘠,打戲混亂和劇情平淡等問題被頻繁提起,甚至多元宇宙階段大反派“康”作惡多端的登場也顯得有些俗氣。再輔以這幾年《永恒族》、《奇異博士》和《雷神》等系列的口碑疲軟,“多元宇宙”、“打亂時空線”等新概念的乏力,評論和觀眾都有些擔心第五階段的發展“搖搖欲墜”。
這種預期落差對暌違三年的國內觀眾而言,也許會顯得更加直觀??紤]到《黑豹2》已經在海外上映數月,且議題本身對國內觀眾吸引力有限;《蟻人3》很有可能是多數中國觀眾重回電影院看漫威的第一部作品。
而當我帶著想要和超級英雄重逢,再次被視效奇觀振奮,用(相對)普世價值化解心靈危機的心情戴上3D眼鏡后,誠實地說,我得到的是幾乎全然反作用力的答案。
斯科特搖身一變成為了富有家族的一員,找不到一點首次登場時失敗賊人的影子。超級英雄的故事焦點在他岳父母和女兒和伴侶上游離,嘗試和康分割120分鐘的故事情節。量子領域的世界看起來可以是任何一個新世紀后大片里的虛擬空間,相比變小后微縮景觀的呈現,蟻人們應對危機的方式更多選擇了“變大”。
主要故事情節的處理,讓人忍不住懷疑自己怎么又要被迫復習十幾年前就固定下來的《阿凡達》式的老派故事,而量子領域的危機甚至還比《阿凡達》還要保守。我不確定這種“超級英雄去陌生領土幫助當地本土居民對抗黑暗勢力的故事”還有什么能講的新意,更何況電影的創作和上映時間背景是世界充滿了突發危機和對抗的近幾年。
從這些角度來說,《蟻人3》的口碑遇冷固然有不同文化背景消化能力的局限性所在,但結合起這幾年表現平平的超級英雄們來看,《蟻人3》也可看作是漫威電影宇宙失靈黑洞的集中癥結表現。
作為過渡階段的產物,這些新作品不但要處理好“老帶新”的問題(常見雙/多超級英雄故事線),時常還要和其他超級英雄聯動,或者引入下一個危機中的關鍵人物。劇集的容量也許還有空間能同時完成如此多樣的任務,但在 150 分鐘上下的電影空間里,超級英雄們就很容易顯得“工具化”。以旺達和鷹眼這樣的角色為例,超級英雄可以因劇情推進的需要,在正反身份里反復橫跳。
當然,反復橫跳得好的話,或許也可以為角色的復雜性保留成長空間。但越來越著急的故事線,膨脹的人物數量,復雜的過渡任務,以及資本的合約限制,實則很少為超級英雄探索自己的信念設置足夠有說服力的歷程,又如何談曾經的激勵和走進人心呢?
過去,我們樂于談《復聯 4》前后時期的電影彩蛋,把它作為鏈接起漫畫、觀眾和電影的道具所在,既為電影制作周期空檔里填充期待,也凝聚影迷對漫威文化的想象和討論。但日益同質化的故事,和工具色彩變強的超級英雄,則逐漸把這些樂趣變成一個進入故事世界的負擔。
在加上電影院在疫情期間的受挫、流媒體對觀影場景的主導,院線電影作為一個媒介的公共性在難以避免地被削弱;更不要說墻外觀眾在 Netflix、Hulu、Apple+ 和 HBO 之間輕易有著巨量的故事選擇。觀眾很容易對沒有新意的故事失去一起探索的激情。
以上這些問題都會逐一落到《蟻人 3》上。不明不白的故事線是最顯著的。新出場的珍妮特和凱茜,高光臺詞或許有,但幾乎沒有能讓人記住形象和性格特點的高光情節。而更重要的是,如果你是一個沒看過《洛基》也對漫威漫畫體系不太了解的觀眾,康在電影里的出場絕對是相當無聊的,他和此前絕大多數好萊塢陳詞濫調的反派相似,嘴上說的是什么我要復仇,實際還是一個沒頭沒尾只想毀滅人類的怪人。
這當然會讓第五階段的初現,相當灰頭土臉。
由于《復聯 4》的成功實在過于耀眼,漫威影迷甚至是普通的電影觀眾,實際上都知道《復聯 4》結束后的第四階段主要任務所在——撫慰漫威粉絲的創傷、用老帶新的方式(結合具體的社會文化訴求)推出新一代“復聯”或者“類復聯”的超英群體、引導觀眾完成對宇宙危機概念的認知和情感升級。
事實上,以2021年前后推出的漫威影視作品如《旺達幻視》、《獵鷹冬兵》、《黑寡婦》為例,情感療愈功能和呼應(美國)現實訴求或許還做到了有的放矢?!爸斡边@個詞聽起來雞湯,可實際上也是好萊塢作為強情節制造機器被世界市場接納的拿手活,用善惡分明的道德倫理帶安置觀眾從現實里感受到的來自社會結構層面不公的焦慮。
在那個階段的漫威實際做得不錯。首先,它承認影視作品里主角們被剝奪的東西,不論是愛情、尊嚴還是精神領袖,它以接納人們悼念痛苦的姿態出現。然后,它向美國本土的真實危機伸出雙手——《旺達幻視》恰逢美國新冠后的第一波生命逝去,《獵鷹冬兵》幾乎都有點嚴肅在探討美隊精神和美國保守及自由的分裂問題,即便是《女浩克》也從女性的憤怒切入美國本土有政治實踐意義的性別議題。
出于普羅大眾在這幾年,都能因為經濟下行、疫情、環保和戰爭危機感受到焦慮的普遍情緒。單看漫威電影宇宙的這一創作策略,似乎沒有問題,畢竟只有真實的危機被緩和解決才能放置真實的痛苦。但這和漫威宇宙第四階段中,引導受眾去認同并想象未來危機的任務,是有所沖突的,雖然你很難說這就是漫威的問題。
痛苦的講述和被解決,需要個人經驗的真誠使用和創造。漫威電影宇宙在這方面做了盡可能多的嘗試,觀眾當然樂于看到越來越多元的性別和不同文化群體膚色創作者出現,創作者們也盡力而為把個人困境和體驗與超英電影相結合。但這個結果卻是一目了然的,它篩選的更多還是從美國本土成長起來的創作者,所以我們共同目睹了好萊塢自我革新時的有趣現象——從《尚氣》到《月光騎士》,“這部作品很真誠,確實表現了美籍X裔的困惑和自我拉扯”。(《蟻人 3》甚至沒能做到這一點。)
對于意在全球市場的漫威影業和迪士尼來說——美國本地化的問題和故事到底能有多大的代表性呢?尤其是在世界政局詭譎多變又沒什么規律的近幾年。回答這個問題是很重要的,我們對未來危機的想象不就正基于此嗎?在和平合作年代想象反派是容易的,但在現在,人們要如何跳過眼前的危機去想象未來的危機,這需要非常有想象力又切合實際經驗的答案。
《蟻人3》是不夠的,《黑寡婦》和《黑豹2》也是不夠的,甚至是創造了票房紀錄的《蜘蛛俠:英雄無歸》也是不夠的。懷舊可以安撫我們受傷的心情,但不能帶我們走過眼前的危機。
就目前來說,漫威電影宇宙其實給出了一種答案——現實的危機在漫威的世界里,或者說其他的多元宇宙里,已經被解決啦!
登場的新世代超級英雄們,確實有了更多的女性,更多不同性取向、文化族群和膚色,像蟻人這樣盡想著給人當爹又愛耍小聰明的白男才是少數。然而,為了讓老英雄們體面退場,加快新的超級英雄隊伍整合,這些迭代和交班,都是以一種非常溫和的面貌、“自然而然”地實現的。這讓前三階段中,來自種族/性向/性別維度的不平等,都顯得是一種“沒注意到”的不小心。
當然,說這個不是為了去清算超級英雄內部(可由《黑袍糾察隊》代為完成),清算或許也沒有實際的意義。只是這樣的宏觀設定確實存在信服力的問題,哪怕僅僅針對美國觀眾而言。如果近年來的女性權益提升實際上是經歷幾輪 Metoo 運動的反擊和挫折以及2019年的女權大游行才達成的,如果對種族歧視、性向歧視的抗爭實際上經歷了幾十年、付出了相當慘痛的代價——被漫威云淡風輕描述出來的多元宇宙現實,究竟在哪個現實呢?
完全回避了對權利爭取過程的描畫,僅呈現一個和諧自然的表面結果,漫威宇宙的多元化便顯得難以令人信任,也因此失去了觸及更廣大觀眾層面心靈的機會。
《蟻人3》似乎很有代表性。事實上,我還挺喜歡《蟻人3》中斯科特分裂出無數個自我可能性的那個橋段,看過電影的觀眾或許也有印象,當斯科特每行動一步就分裂出無數個我和我吵架,那種眾聲喧嘩下的焦慮和無助,某種程度上甚至也能契合近些年不斷被媒體和文化作品提到的個人主義危機相合。但電影解決這個問題的方式依舊是非常輕浮的,那些真誠的部分也就像這個片段的閃爍——有一點,但也就一點了。
當電影主動選擇回避嚴肅的選擇和感受方式時,我們固然可以理解成它是為了搞笑和輕松服務,可如果全片都是這樣的閃爍,我們得到的最終就是這樣一種作品——被空洞的口號和符號填滿,因為它拒絕真實存在的事情。
我們在這個層面上來理解凱茜發表振奮人心講話的空洞,和漫威新一代青少年超級英雄的搖擺。事實上,如果我們稍微關注一點海內外社會新聞,我們或許能知道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成為捍衛個人權利甚至是他人權利的主力軍。這背后托出的本可能具有共識性的問題是,全世界青年上升通道的收窄、青年對自我話語權的捍衛以及青年渴望改變現狀的情緒。
而漫威的處理方式則是,它邀請非常多的青少年英雄入場,去分享鎂光燈下的榮譽。但無論是凱茜還是凱特·畢曉普還是小蜘蛛俠,他們都是始終是一個尚不能完全為自己行為負責的主體,那些嚴肅青春電影里所反抗的事情——成年人以保護的名義限制你,成人世界荒誕卻難以反抗的規則,社會身份不合法性的束縛——原封不動地存在于每一個年輕的超級英雄身上。運氣好人物的如彼得·帕克因為露面早IP硬,還有圍繞自己的電影和故事存在。其他人更多是處在一種排隊的狀態里,等待一種被動的成長。
某種程度上這也是我越來越難以投入漫威故事的原因。時間和距離的拉遠無可避免地改變了很多事情,當遠方的故事減少,遠方的消息卻傳多,我們對真實和精彩的定義也會受到影響。但也有這樣的一種可能,《蟻人3》只是漫威搖擺探索中踏得較淺一步,對大眾喜好和電影市場嗅覺敏感的漫威、迪士尼和好萊塢,最終還是會創造出栩栩如生的世界,用故事和可感的情感帶我了解遠方,而非冷冰冰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