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態度往往被定義為俗,而審美的態度則是雅的化身。」
或許音樂創作人李榮浩也沒能想到,新專輯里的一首小甜歌會在發行兩個月后受到如此關注。
2023年的第二個月,在《愛如火》快要將人們的音樂細胞燃燒殆盡時,一首《烏梅子醬》強勢占領了人們的視線,成為全網熱曲。
【資料圖】
(《烏梅子醬》MV畫面)
如果要形容2023年的情人節的味道,那一定是烏梅子醬的味道。
“你淺淺的微笑就像烏梅子醬,我嘗了你嘴角唇膏薄荷味道。”
簡短的唱段成為了短視頻和音樂榜熱門的常客,網友傳播和二次創作的熱情勢不可擋,卻也將《烏梅子醬》推到輿論的漩渦之中。
(bilibili@丁太升)
2月20日,以犀利著稱的音樂人丁太升在視頻平臺上發布了對《烏梅子醬》的評價。其中“俗不可耐、投機之作、刻意迎合下沉市場喜好的音樂、適合小鎮青年群體的審美觀”等評價迅速點燃了網友的情緒。在隨后的輿論發酵中,“烏梅子醬 口水歌”登頂熱搜第一。
短短幾日內,網友們的討論早已不再局限于歌曲是否好聽的評判中。當戰火從作品質量蔓延到審美觀念,爭議一觸即發。
從小甜歌到“口水歌”
審美距離的消逝
在成為“俗不可耐”的“口水歌”之前,《烏梅子醬》也度過了屬于它的青蔥時光。
2022年12月,音樂人李榮浩的新專輯《縱橫四海》發行,彼時的《烏梅子醬》并沒有受到大量的關注。這首歌被認作是創作者戀愛感受的寫照,從創作人風格的轉變中,人們表達共情、感到好奇,也拋出了善意的調侃。
(網易云音樂《烏梅子醬》發行初評論)
三個月后,這首便于傳唱的小甜歌在紀念愛情的節日里吸引了越來越多網友的關注。情人節的風是甜膩的,裹挾著舒緩而簡單的旋律、直白又真誠的歌詞,讓這首小甜歌乘風吹向網絡平臺的每一個角落,哼兩句《烏梅子醬》成為一種流行。
如果僅僅止步于此,對于歌曲的爭議似乎并不會愈演愈烈。
變成“神曲”的《烏梅子醬》開始具有其他功能,也影響著網絡的風潮:《烏梅子醬》是愛情的伴奏曲,是每一對笑容后悸動的情愫;它是口型相似的“我愛你”,是甜妹的自拍利器;也是創作者的靈感來源,《烏梅子醬》作為造梗的源素材,演化出各種語言和風格。
(烏梅子醬二創登上抖音熱榜)
正如很多音樂人對于這首歌的評價,被定義為出圈甜歌的《烏梅子醬》是一個相對完整、但有些許平庸的音樂作品,絕不完美但并非毫無誠意。
(樂評人光榮發博@光榮)
然而,流量的推動讓歌曲被更加廣泛地傳唱,也讓歌曲被更具象的事物綁定,抹殺了許多聽眾對歌曲本身的想象。“美”和“丑”仿佛更是一念之間的選擇,輿論的指向更是將這種選擇推向兩個極端。
美學家布洛總結道,“距離是審美知覺的主要特征之一,審美的態度通過把對象所產生的感受與一個人的自我分離而得到”。這或許可以從審美的角度為《烏梅子醬》惡評的大量增加作出解釋。
過度消費和傳播下,我們與歌曲保持的“審美距離”被打破,在藝術性上有欠缺的小甜歌變成了千夫所指的“口水歌”,而這樣的情形也不止在《烏梅子醬》上發生。
神曲vs神作
網絡熱曲的審美規訓
成就神作、引領一個時代的音樂潮流是每一個音樂人都在追求的目標。而被稱為“神曲”,卻不一定是褒義的評價。
2021年播出的《為歌而贊》中,節目組為音樂人提供了抖音神曲的名單,讓抖音熱歌與新歌進行正面對決。當被問到“拿到熱歌歌單的時候是什么反應”時,音樂人單依純耿直的評價走紅網絡,也激發了部分網友對當前音樂傳播環境的反思。
(單依純對抖音熱歌歌單的評價)
人們對《晚安晚安》之類的抖音神曲是相對寬容的,但面對曾經的音樂才子李榮浩的《烏梅子醬》的轉型,批評的聲音卻如排山倒海。這其中似乎有無端宣泄的成分,也飽含了網友們對于抖音熱曲霸屏網絡的不甘,暗含人們對當前流行音樂審美教育缺失的失望。
“失去的十年”、“停滯的二十年”似乎已經成為了很多網友對于華語音樂的感慨。人們期待下一個鄧麗君和周杰倫的出現,期待他們的聲音能被更多人聽到,為主流音樂市場帶來更多新的聲音,引領人們的音樂審美不斷前進。
(2013年周杰倫、鄧麗君虛擬人對唱)
網絡傳播給了更多音樂人一鳴驚人的機會,讓古風、說唱等原先的小眾音樂找到了更多聽眾。音樂市場的多元性不斷豐富,但這也造成了一定的混亂。火樹銀花間,那些行業引領者的光亮更容易被淹沒。面對大量網絡流行熱曲的沖擊,他們用創作教育受眾、引領審美風潮變得更加難以實現。
然而,這并不代表在當代沒有能夠令人心馳神往的好音樂,只是在當下的評價機制內,這樣的音樂往往難以在榜單上占據一個好位置。
(2021由你音樂榜單)
當市場成為了篩選“好歌”的唯一標準,簡單、直白、能夠代表大多數人情緒的歌曲必然會成為橫行霸道的熱曲。在網絡熱曲的審美規訓下,神作卻難以做到作品質量和熱度的完美結合。
“俗不可耐”的抖化神曲,是音樂依附于市場篩選機制的必然結果。“雅”音樂和“俗”音樂的爭斗之間,《烏梅子醬》被放在了一個尷尬的位置。
雅俗之爭
音樂不是附庸
《烏梅子醬》涉及的審美爭議并不是新鮮事,音樂人丁太升也不止一次地面對這個極具煽動性的話題。
在音樂綜藝《天賜的聲音中》,丁太升評價歌手王晰的音色并不適配所選擇的歌曲,將獨特而優越的嗓音用于“喊麥”的演繹,沒有做到向上突破,是令人失望的選擇。面對質疑,王晰卻十分堅定自己的決定,他沒有否認“向下兼容”的可能性,反而強調了扎根向下、尋求突破的審美觀念。
(丁太升與王晰的爭辯@天賜的聲音)
扎根向下,向陽而生。王晰和丁太升各自為音樂創作勾勒了一個美好的前景。節目播出效果拉滿,雅俗爭議不斷,卻并不代表雅和俗沒有和解的可能。
在《我們對于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中,美學家朱光潛用古松為例,展現了人們觀賞的態度如何影響一棵古松的價值。
古松可以是實用的,可以劈成柴成為燒一桌好菜的能量;古松可以是科學的,可以肆意生長滿足人們對植物奧秘的探求;當然,古松更可以是美感的,可以是婆娑的樹影,可以是不懼風雪的氣節。
音樂也是如此。
實用的態度往往被定義為俗,而審美的態度則是雅的化身。實用讓人們趨利避害,獲得令自己舒適的感受,而審美則撫慰精神的貧瘠,被賦予了更高的價值,雅俗有分。即便如此,作者還是肯定了每一種態度的合理性。
(《我們對于一顆古松的三種態度》)
審美能力分高下,卻不是將人們區隔的工具,它凝結了每一個個體獨特的經歷、情趣、性格和觀念,每一個個體對于所謂的俗文化和雅文化都有接受和審美的可能。
正如同樣火爆出圈的《愛如火》和《蜜雪冰城甜蜜蜜》,是否也在某一個時刻戳中了人們心中的癢點:用更多實用的屬性,將音樂的情緒價值和社交價值不斷擴大,或是用奇特的審美角度,體現了魔性音樂的魅力。
(土嗨熱曲《愛如火》評論區)
要去看山川海海,聽烏蘭巴托的夜晚,讓風送來寧靜與哲思;要去看新地球,聽藍色星球的呢喃,解開被烏托邦世界束縛的手腳;要去穿過那長夜,摘下面具,擊碎假人模特般的人生。當然,也有時候,我們需要的只是佐味燒鵝、酸酸甜甜的醬汁。
如果音樂成為市場的附庸,何異于每日燒鵝,腦滿腸肥,不見山川?
如果音樂成為審美的附庸,成為界定人格三六九等的工具,又如何異于那句“何不食肉糜”的喟嘆?
期待聆聽天籟之音,也不懼聽到更多的聲音。
關鍵詞: 被侃口水歌的烏梅子醬 不囿于雅俗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