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劇造梗、以梗為號,萬人追劇大軍在互聯網的亂流中慢慢集結,互證身份,互慰心安。」
“妍珍吶,我們馬上就要見面了,你是否也和我一樣期待這一天的到來呢?”
3月10日韓劇《黑暗榮耀2》如約上線全集,各個社交平臺也被“妍珍文學”刷屏,網友紛紛以臺詞玩梗的獨特形式歡迎這部劇的回歸。
(資料圖片)
(妍珍扮演者在ins上玩梗)
“妍珍”,是這部劇女二號的名字,她是校園暴力的始作俑者,也是女主精心籌劃十八年的復仇對象。在劇中,女主文東恩常以“妍珍吶”開頭自述心境,這三個字凝結了東恩對施暴者獻身撒旦、不死不休的濃厚恨意。
而在觀眾聽來,就像地獄魔鬼對惡人發出的低語,帶有喪鐘敲響的快感,很快,這段臺詞就從劇內蔓延至劇外,在互聯網上帶起了新的潮流。
(“妍珍文學”詞條解釋)
“妍珍吶,今天又周一了,上班真的好累啊,這么自律的你肯定是理解不了的吧?”
“妍珍吶,今天我吃的泡面,你肯定沒有吃過吧,你甚至沒有見過,有碳水化合物的世界?!?/p>
以“妍珍吶”三字起頭,配以生活中各種心酸瞬間,再結合劇情對妍珍“何不食肉糜”的精致生活示以反諷,一段完整的“妍珍文學”就此成型。
細推這些文字,有集體追劇的同好之趣,有宣泄壓力的瘋魔之樂,也有解構玩梗之下對于“惡人情結”的復雜認知。
01
“妍珍吶”:
從破壁對話到賽博樹洞
以“妍珍吶”開頭為特色的妍珍文學是一場由劇內蔓延至劇外的對話狂歡。
對話的源頭是等待更新的焦灼。
《黑暗榮耀》作為一部復仇題材劇集,爆點和高潮都在于“大仇得報”后的“爽”。在去年年末播出的《黑暗榮耀1》中,觀眾跟隨著女主的第一視角,經歷了發膚至靈魂傷痕累累的凌虐,又見證著她如何成長為步步為營的棋手,無聲無息地埋伏在黑暗中,對曾經的施暴者一點點亮出自己的獠牙和利爪。
(《黑暗榮耀》女主臺詞)
可劇集卻在她即將奮力反撲、收網捕撈時戛然而止。觀眾隨著劇情漸次累積的興奮訴求沒有得到充分的滿足,只好在等待更新的漫長時間中,模仿劇中文東恩的口吻呼喚“妍珍”,既發泄自己看不到劇的焦灼心情,也創造了一種社交暗號。
(網友通過玩梗催更)
于千萬人中與你擦身而過,但只要你在評論區留下一句“妍珍吶”,我便知,你是與我共擔追更之饑渴,共憂爛尾之隱患的“家人”。
以劇造梗、以梗為號,萬人追劇大軍在互聯網的亂流中慢慢集結,互證身份,互慰心安。
有時這種由同好之情引發的相惜之義,還會在外力的催化下固化為一股與權威和規則對抗的草根力量,捍衛彼此正當的劇集消費訴求。
正如亨利·詹金斯在《文本盜獵者》中覺知到的“粉絲遠非無自我意識的沉迷,而是強調他們對于大眾文化文本所能行使的權利,這些原文本成為他們自己文化生產的原材料,也是他們社會互動的基礎?!?/p>
而媒體制作方或是其他外部力量企圖阻斷或是破壞理想原文本時,粉絲也會在捍衛歸屬感的驅使下,發泄不滿、抗衡不公。
(某劇粉絲在微博上發布訴求)
互聯網平臺的匿名社區則為粉絲自我意識的外顯與表現提供了一個舞臺,將自己的情緒揉雜在理想文本的造梗活動中,通過中毒式的迅速傳播放大個體粉絲微弱的聲音,也化作號召更多人加入的“烽火”信號。
比如今年年初開播的刑偵劇《光淵》,由于改編的原著涉及敏感題材,平臺匆忙上線八集后便杳無音訊,劇迷在抓耳撓腮等待的同時,也通過自認“淵種”和劇集表情包造梗的形式,催促平臺和劇方早日恢復更新。
(在超話劇集的“淵種”劇粉)
《黑暗榮耀》的劇迷雖然不似“淵種”,有看了上頓無下頓的饑荒之患,卻也在諸多部韓劇爛尾的追劇體驗下,存了幾分忐忑不安。因此一句句“妍珍吶”的呼喚,也是對劇集方魔咒式的告誡。
《黑暗榮耀2》開播后,不負眾望的劇情、手刃仇敵的酣暢重燃了觀眾對劇的癡迷,再加上編劇對妍珍惡女形象的進一步豐滿,對角色的認同取代追更的焦灼,成為“妍珍文學”破圈傳播的助燃劑。
(《黑暗榮耀》另一大火臺詞)
如果說上一部只在女主痛苦的回憶中施加惡行的妍珍,壞得純粹卻也支離破碎,這一部則通過對其丑惡面目的層層揭露,突出妍珍惡意底色中的“天真”和“天性”。
她會不擇手段地抹除濺污自己王冠的泥點,將與自己穿一樣衣服的女孩推下高樓,或是殺害威脅自己的小團體同伙——只為維護那自始至終凌駕他人之上的驕傲姿態。
她也從來不會為自己的惡尋找多余的理由,因為她不受道德感的約束,單純地貫行囂張跋扈便是她的生存哲學。
(《寄生蟲》富人群像)
妍珍的出身給予她在與人相處中“碾壓”一切的資本,她在享受“碾壓”和維護“碾壓”的純粹性中被豢養成“以惡為榮”的小獸。
就像電影《寄生蟲》的那句臺詞“有錢人家的小孩連衣服都沒有褶皺,錢就是熨斗,所有褶皺都被燙得平平的?!?strong>妍珍們離不開沒有褶皺的世界,也從不試圖理解那些滿身褶皺、起早貪黑的普通人。
(妍珍與東恩對峙)
所以當成年后的文東恩歸來,二人對峙攤牌時,樸妍珍的心理更多是驚訝和可笑,而并非恐懼。
她讀不懂東恩復仇的動機,只是驚訝為什么一個貧民窟的小孩沒有遵循這個社會給予她的既定結局,成為匍匐在底層的女傭或是女工,而是如患妄想癥般賭上一切實施復仇。
如果說《狂飆》中高啟強式的惡人會讓人因他起于微末、屈辱無助的出身,抱有一絲“浪子回頭金不換”的救贖期盼;妍珍式的惡人則讓人無比堅定地站在文東恩一邊,只盼著將她繩之以法,于污泥塵埃中自嘗惡果。
(妍珍入獄的結局)
而“妍珍吶”這般對話體的臺詞,恰好有一種模糊現實和劇情的奇特魅力。類似于《狂飆》熱播時刷屏評論區的“告訴老默,我想吃魚了”,說出口的瞬間觀眾仿佛附身于劇中角色,獲得平行時空中的金手指,擁有參與和改變的力量。
“妍珍吶”也為劇迷找到了跨越次元壁的通道,一聲聲綿延不斷的低語,從屏幕這端發出回響在劇中每一個惡人的耳畔,讓他們坐立難安、無處遁形。
(粉絲“妍珍文學”造梗)
“妍珍吶,你的夢想都實現了嗎?我馬上就要繼續搬磚了,你肯定不能體會這種心情吧。”
當這個梗在中文互聯網迅速發酵后,“妍珍文學”又突破劇集造梗的限定,升級為網友們的“賽博樹洞”。
許多人開始像寫日記一般,將生活中發生的各種小事以“妍珍體”的形式抱怨出來,眼淚與苦笑堆疊,崩潰與戲謔交織。這很容易令人聯想起如龍卷風般反復席卷的“發瘋文學”,在路人看來,一樣的歇斯底里、一樣的不知所云。
(妍珍式發瘋表情包)
但與發瘋文學1.0和2.0不同的是,“妍珍體”的歇斯底里有了具體的對象和情節支撐,純粹的情緒表達下有了符號化的嘲諷對象,不再是對著曠野和空氣拳打腳踢。
以妍珍為代表的生活精致、眼高于頂的富人,隱含著社會資源流向不均的成人童話,也是諸多打工人勤勤懇懇卻無以翻身的痛苦根源。
因此對著妍珍發泄的情緒不再流向虛空,而是直接劍指面前不停滾落的巨石和更遠處無法攀登的高峰。
02
妍珍吶,
“惡女心態”能拯救精神內耗嗎?
正如多數符號在大肆傳播的過程中免不了被解構和異化的命運,“妍珍文學”也逐漸消解其脫胎于劇集的仇恨意味,在玩笑的浪潮中成為商品化符號和收割韭菜的流量密碼。
有的人開始在社交平臺上分析妍珍穿搭、妍珍妝容,更有人結合妍珍人設“作惡到底、從不反思”的特點,將其包裝成反對自我PUA、治療內耗的“毒雞湯”。
(營銷號“妍珍思維”筆記)
妍珍吶,擁有像你一樣的“惡女心態”,真的能治好我的精神內耗嗎?
精神內耗通俗點表述,類似大腦中生活著兩個總在打架的小人,一邊想要做點什么,一邊卻時時無法行動,時間浪費之后,又回陷入無法開釋的愧疚與自責中。
過度的思維“反芻”,讓精神內耗者自囚迷宮,自我折磨。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營銷號推崇的“妍珍式心態”確實能讓人暫時解決精神內耗。比如學習妍珍就算做錯事情,也總是一副理直氣壯的樣子,不會拼命證明自己沒有錯,只會反手指責別人有錯,通過負面情緒的轉嫁,擺脫“凡事都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的粘稠濕氣。
(營銷號教網友學習妍珍優點)
再比如妍珍從來不會對自己說“我不配”,她想要當賢妻良母,嫁個有錢有勢的丈夫,就致力于把自己偽裝稱花瓶,把婚姻當作跨越階層的手段,她的腦海中從沒想過自己不配擁有這些,反而想的是如何抓住機會、實現自己的目標。
這些話看似很有道理,卻是基于“與其抱怨自己,不如埋怨他人”的錯誤邏輯,模糊了精神內耗產生的問題根源。
(妍珍媽媽教育女兒“名場面”)
妍珍自小在優渥的社會環境中生長,她的毫無顧慮建立在總有人以財力和權利替其買單的前提下。她失手殺人,會有警局的勢力幫她抹除犯罪證據;她惡意霸凌,會有母親用金錢幫她擺平一切。
就像前文分析到的,她手握有恃無恐的“熨斗”可以撫平一切褶皺,哪怕燙傷別人,也無需擔憂法律的制裁。可若一朝泰山崩塌、權勢倒臺,妍珍的“惡女心態”便沒有了滋養她的土壤,罪惡無法轉嫁,便會陷入更加無以解脫的內耗和糾結之中。
(妍珍母女雙雙入獄)
正如很多人總是誤解薩特的名言“他人即地獄”,認為他人是造成自我處境惡劣的罪魁禍首,唯有排斥他人、凡事以自我利益為先才能扼殺一切阻礙,達成自我圓滿。
但實際上“他人即地獄”傳達的是一種辯證的存在哲學,主體與客體原是一體兩面。
“如果你不能正確對待他人,那么他人便是你的地獄;如果你不能正確對待他人對你的判斷,那么他人的判斷就是你的地獄”,他人的存在不是罪,你錯誤對待他人的態度才會化作束縛自身的鐐銬。
(“他人即地獄”科普)
由此“他人即地獄”最終指向最重要的一層含義:如果你不能正確對待自己,那么你也是自己的地獄?!?strong>“不能正確對待自己”才是精神內耗下的人們真正要解決的問題。
余華老師在《保持對話》中分享過自己寫作時精神內耗的痛苦,更同時點明內耗中包含的“希望自己做得更好一點”的積極面向。
(余華老師采訪截圖)
換句話說,內耗源于自我意識,卻也困于自我意識。我們萌生出推動自己向高處走的進步欲望,卻無法接受現實的落差和客觀條件的限制,因而在自怨自艾中止步不前。
而“當個普通人也沒關系”這樣的視頻之所以能夠治愈精神內耗者,正是讓他們學會如何以樂觀的心態審視自身的處境,無畏外界的目光,接納真實的自我。
“內耗”二字雖包含精疲力竭,價值底色仍是積極明亮;而“惡女”二字雖聽來痛快淋漓,卻會將人拉入自私冷漠的墮落深淵。
(圖片來自網絡)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