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頂級的演技,往往有兩種表現。
第一種是“千人千面”。
你能從演員身上,看到成百上千種可能性,卻唯獨看不到演員自己。
(資料圖)
比如梁家輝。
他能演得了風流倜儻的公子少爺,演得了豺狼成性的黑社會老大,也演得了瘋瘋癲癲的無厘頭怪咖。
在《智取威虎山》里,他飾演的座山雕,完全藏住了自己。
以至于電影放映完,觀眾還在納悶,主演梁家輝呢?
第二種是“千人一面”。
這種演員無論接到什么角色,都有著強烈的個人烙印在里面。
比如曹操這個人物,已經被鮑國安演到了觀眾心里,大家都認準了曹操就該是這樣的。
可若干年后,姜文和于和偉都先后塑造過曹操,一個演出了睥睨天下的胸懷和霸氣,另一個則演出了朝野官場下的權謀蓋世。
兩版都帶著鮮明的演員個人痕跡,但觀眾看完卻驚嘆:原來曹操還能這么演。
不管是哪一種表現,總之,好的表演總能讓人過目不忘,后勁十足,一眼萬年。
最近,就有這樣一段表演,上了熱搜。
有人說,“這不是演技,簡直融入靈魂”。
也有人說,“這是神仙演技,沒幾個人接得住”。
幾乎所有人的評價,都非常高。
不賣關子了,大家提到這段“封神”表演,就是老戲骨王勁松對“茶圣”陸羽的塑造。
不過這段表演,并非出自影視作品,而是出自央視一檔節目,《典籍里的中國》。
這檔節目雖然是真人秀,但典籍中的經典角色,全都是由老戲骨來演繹的,沒有一個流量明星。
而且像王勁松這樣的令人嘆為觀止的表演,《典籍里的中國》里還有很多很多。
以至于不少網友送上贊嘆:這檔節目簡直就是中國演員的演技天花板。
不少觀眾“不信邪”,想去挑挑刺,可這檔節目的評分卻一路狂飆,目前已經漲到了9.1。
真有這么神嗎?
今天,皮哥就帶大家看一看,《典籍里的中國》中,四個老戲骨的四段封神表演,見識一下什么是頂級表演的魅力。
我們不妨就從王勁松的陸羽開始。
01、王勁松:兩分鐘自述7種情緒遞進,“封神”并不夸張
先跟大家科普一下。
飾演陸羽的王勁松,并非我們熟知的,那個曾在《大明王朝1566》中飾演楊金水的“王勁松”。
不過這個同名同姓的王勁松,來頭更大。
他曾經擔任北京電影學院表演學院副院長,如今還是北電教授,桃李滿天下。
這位王勁松,雖然不及那位王勁松出名,但其表演功力,絲毫不在其之下。
舉一個例子,你就直接明白了。
他曾參演馮鞏主演電影《誰說我不在乎》,并在片中飾演一個精神病人。
他那句“我抽出她褲衩里的猴皮筋,做個彈弓打你家玻璃”,如今依舊是火遍全網的熱梗。
近幾年,王勁松也參演了一些影視劇,不過大多是客串,沒引起太多關注。
但是到了央視舞臺上,老戲骨的實力,真可謂“撐起了一片天”。
這期節目中,王勁松飾演了茶圣陸羽。
要看懂這段表演好在哪里,我們就得先走近這位歷史人物。
陸羽是唐代的茶學家,小時候因相貌丑陋成為棄兒,后被高僧收養,還學過戲,做過優伶。
雖然生來其貌不揚,還有點口吃,但陸羽生性詼諧幽默,演丑角極為成功,并通過表演和口才,與老師鄒夫子,朋友崔國輔、顏真卿等相識。
后因對茶感興趣,鉆研茶事而作《茶經》,成為一代茶圣。
節目中,晚年陸羽面對穿越到唐代的小撒,回想起如煙往事,開始了一段自白。
就是在這段自述中,王勁松演出了7種情緒遞進。
剛開始,說起顏真卿,陸羽眼中淡定且從容,念詞鏗鏘,眼神里透著一種對顏真卿的自豪和驕傲,這是第一層情感。
后在說到顏真卿去招降叛賊的時候,眼神里已經出現落寞,這是第二層情感。
隨后,在講述顏真卿寧死不降的事跡時,眼神多了一層肯定和敬畏,少了之前的落寞和蒼涼,這是第三層情緒。
講到顏真卿被害時,可以明顯感受到王勁松情緒高潮的到來。
他眼角開始泛起淚花,說臺詞的時候頻頻抿嘴,隨后開始哽咽。
說到百姓為顏真卿供奉清茶的時候,雖然滿臉哭容,但嘴角似乎帶著笑意。
這種悲喜交加的復雜情感,是第四層情緒。
故事講完,悲傷從心頭涌起,整個屏幕中全是悲情,這是第五層情緒。
回憶完好友的事跡,陸羽明顯動情,開始感懷自己。
談到自己孑然一身的時候,悲傷里帶著一絲調侃的語氣,悲中摻著一絲淡淡的自嘲,這是第五層情緒。
但說到要孤獨離開世界的時候,兩行清淚依稀可見,悲傷漸漸涌起,看透人生的豁達和無兒無女的孤獨,瞬間從心頭泛起。
這是第六層情緒。
但念及師友,臉上又出現一絲慶幸,淚水中帶著對自己一生的肯定和對自己堅持的自豪,這是第七層情緒。
而整個敘述過程,一鏡到底,沒有任何卡頓,這也突出了王勁松老師的表演底蘊和臺詞功底。
這段表演的情感,從淡定到蒼涼,從緬懷到悲傷,從喜悅到自嘲,最后落在偏正向的幸福中,堪稱出神入化,無人能及。
更重要的是,整段自白,王勁松老師都是在化著老年妝的情況下完成的。
所有微表情和情感變化,并未因此受到影響,這才是真正能帶入觀眾的原因。
也怪不得陸羽這個篇章,能上熱搜,能被觀眾評論為“神仙演技”。
皮哥認為,實至名歸。
02、奚美娟:兩次“回光返照”道盡母愛,靈性“收手”有三層含義
在第八期《徐霞客游記》中,奚美娟飾演徐霞客的母親。
徐霞客是明朝著名的地理學家,曾有“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的志向。
但在看這一篇章時,皮哥的目光,卻一直集中在奚美娟飾演的徐母身上。
徐霞客出身大戶人家,所以徐母最大的特點,就是優雅。
這種優雅,不僅僅是后天的教育,更有她對兒子遠游成才的期待。
所以在大多數場景中,奚美娟都是一臉慈祥的笑容。
作為“母親專業戶”,飾演這種角色,對奚美娟來說,幾乎是信手拈來。
但一次“回光返照”,依舊讓皮哥淚流滿面。
徐母去世后,在兒子思念中“回光返照”,母子的一段對話讓人動容。
奚美娟出場的時候,依舊步履蹣跚,脊背已被壓彎,走路很慢,儼然一個大齡母親形象。
月下相逢后,徐母對徐霞客有一番交代,其核心就是讓兒子放手去飛。
“父母在,不遠游,現在,你可沒有牽絆了。”
這句臺詞一出來,讓人瞬間淚崩。
奚美娟臉上那種帶著遺憾、期待卻又有點不舍的表情,仿佛就是徐母在以超自然的方式,勸兒子不要懷念自己,放手去成才。
更為靈性的一幕出現在這段表演接近尾聲的時候,徐霞客跪地辭別母親,奚美娟伸出右手,想要將兒子扶起。
可這手伸出去,卻久久沒有得到回應。
所以,落幕的時候,奚美娟又靈性地將手收了起來,讓這段母子重逢的表演有了別樣的深意。
這個收手的動作,是個值得注意的細節。
收起扶兒的手,至少有三層含義。
第一層,是表象。
因為徐母本就已經離世,所以她無法和孩子產生接觸,這樣就是在告訴觀眾,這段表演只是意象表達。
第二層,是不舍。
伸出手既有扶起兒子的意思,又有抓住兒子的意思。
雖然希望他“朝碧海而暮蒼梧”,但內心深處,依舊期望孩子能守在自己身邊,這也為后來徐霞客守孝三年埋下伏筆。
第三層,是母愛。
母親想扶起兒子,兒子卻沒法回應,陰陽兩隔,最是不舍。
母親收手,是無奈,也是放心;兒子不回應,是志向的遠大,也是對母親期待的滿足。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也是這一幕,看得臺下觀眾頻頻抹淚,整個故事的核心情感達到高潮。
母親的存在,本就是為了體現徐霞客在“志向”和“孝道”之間的取舍。
頌揚母愛,也贊美徐霞客的旅行精神。
03、吳樾:《典籍》釘子戶,一幕“畫地為牢”為自己演技正名
作為當下為數不多的幾位靠功夫火起來的打星,吳樾一直不火。
到了這幾年,他甚至還主演了爛片網大,這也讓他的風評受到了影響。
甚至有觀眾說,吳樾沒有演技。
也許吳樾聽到了這樣的聲音,在《典籍里的中國》中,他的演技徹底爆發。
而且在節目中,吳樾還做起了“釘子戶”。
李牧、杜甫、周武王這些歷史人物,他挨個挑戰了一遍。
皮哥印象最深的一個角色,則是他在《孫子兵法》中扮演的伍子胥。
伍子胥,春秋末期吳國重臣,也是中國初代“復仇者”。
歷史上,他曾把死去的楚平王鞭尸三百。
但伍子胥的結局也不好,他被讒言所害,最終自刎而亡。
節目中重點呈現了自刎這一幕,也就是這場戲,讓皮哥對吳樾的表演,肅然起敬。
好在哪里?
第一,吳樾才46歲,但演起暮年75歲的伍子胥,沒有任何不適感。
那一顰一簇,一個笑容,一個怒視,都能看到伍子胥內心無法熄滅的怒火,以及作為忠臣被陷害的憤懣。
第二,是表演細節。
一把劍,幾片雪,被賜死的伍子胥,當時應該有什么動作?
除了憤怒,更多是無奈,是不甘,是自嘲,是怨恨。
但這么多情緒,僅憑幾句念白和臺詞,是很難盡數展現的。
這時候,吳樾設計了一個動作,讓皮哥不禁伸出了大拇指。
他用顫抖的手拿著青銅短劍,在自己所站的地方,畫了一個圈,有種“畫地為牢”的意思。
這個動作本身,將舞臺上的兩個道具都利用了起來。
天上飛雪,證明地上肯定有積雪,而拿著劍畫一圈,觀眾腦海里則會出現積雪中一個圓圈的意象,這是將表演具象化。
而用劍畫圈,充滿反諷意味。
自己矢志不渝,最終卻落得個自殺的下場,也表達出對夫差的極度不滿。
而從人物本身來說,拿著劍急得團團轉,也符合75歲的伍子胥不知所措的惶恐。
面對死亡,人總是有些恐懼,但恐懼之外,更多是無奈,尤其對于伍子胥這樣有過大功的重臣來說,更是如此。
所以,一個簡單的動作,無論從表象意義,延伸意義還是精神層面來說,都有跡可循。
無論這個動作是否經過精心設計,放在舞臺表演中,都是十分出彩的。
這也讓吳樾這位“典籍釘子戶”,實至名歸。
04、王洛勇:苦嚼橘皮的細節,演活了我們熟知的屈原
說起屈原,幾乎所有人都能反映出他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樣的千古名句。
但不少人并不知道,在《楚辭》中,還有一篇《橘頌》。
而劇中,扮演屈原的王洛勇,就是靠這一篇的故事,激發了大家濃烈的情感,演活了屈原這個人物。
節目中,屈原與已經死去的楚懷王重逢。
屈原和楚懷王自幼便是朋友,兩人都愛吃橘子,只不過兩人命運都很悲慘,一個自投汨羅江,一個客死秦國。
所以兩人相遇的時候,有種十分復雜的情感。
小時候,楚懷王總說,屈原手中的橘子肯定比自己的甜,然后換而食之。
這次“重逢”,楚懷王說出了同樣的話,兩人哈哈大笑。
但畢竟是回憶中的重逢,笑聲過后,吃橘子的兩人,表情逐漸嚴肅。
王洛勇飾演的屈原眼中,盡是那種老友重逢的喜悅,以及對楚懷王的懷念之情。
那種感情飽滿而真摯,富有感染力。
說起兒時的事情,兩個老頭子笑成了花,美好的時光總是短暫,吃完一個橘子,楚懷王就要起身離去了。
見老友將要離去,想起自己沒能將楚懷王留在楚國,導致他薨于秦國,屈原悲從中來,神情里滿是自責和悲傷。
當楚懷王離去,屈原開始大口大口吃著橘子,淚水和橘子的汁水一同被吃進嘴里。
此時的情感復雜而濃烈。
既讓人想起“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的名句,也讓人看到,一個家國情懷濃烈的大夫屈原。
為了將這種情感具象化,在吃完橘子后,王洛勇突然將橘皮也放進嘴里,大口大口嚼了起來。
對于為什么要吃橘皮?
王洛勇是這么理解的:橘子和橘子皮是一體的,和兩人童年時代的友誼是一體的。
但對皮哥來說,吃橘皮,除了代表一體的友誼,還有兩個很重要的方面,能詮釋屈原的精神世界。
第一,橘子為甜,橘皮為苦,先甜后苦,既是對屈原一生的概括,也是他壯志未酬身先死的具象。
作為有抱負的重臣,郁郁不得志而自盡,這是屈原一生的寫照,從吃橘子這段表演,就能看出來。
第二,橘子是屈原家鄉的特產,愛吃橘子,其實代表著屈原對自己國家的熱愛。
正因如此,屈原將產自家鄉的橘子連皮帶果一起吃下,才意味著他對自己國家深厚的熱愛。
這種熱愛,無所謂甜或者苦,只要產自自己的國家,都可以下咽。
正如撒貝寧所說:當你把橘子皮塞到嘴里的時候,所有的情感濃烈到了極致!
這也是老戲骨表演的代入感和沉浸感。
作為真人秀,《典籍里的中國》要表演,是需要很高水準的,畢竟是話劇形式,畢竟是虛擬場景。
但看完這些表演,皮哥對我們國家的演員和影視劇事業,還是很有信心的。
而央視這次出手,也再次把“表演”這門“高雅藝術”,拉入了尋常百姓家。
這也是為何節目一播出,就能牢牢抓住觀眾眼球,隨之火向全國。
我們從來不缺表演人才。
戲骨也好,演員也罷,只要認真對待自己的角色和事業,觀眾總會給予贊美。
而演員和觀眾相互的正向反饋,才是影視行業健康積極發展的基礎。
希望《典籍里的中國》能越辦越好,也希望在其他影視作品中,此類表演也能不斷涌現。
那將該是怎樣的盛景啊!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蜉蝣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