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魏宇晨)今天(4月24日)是第八個中國航天日。今年航天日的主題為“格物致知 叩問蒼穹”。在2023年“中國航天日”主場活動啟動儀式上,國家航天局和中國科學院聯合發布中國首次火星探測火星全球影像圖,清晰地呈現了火星地表樣貌。那么,如此高清的火星影像圖是如何獲得的?它又具有怎樣的科學價值?
本次發布的影像圖為彩色,空間分辨率為76米。即便把這份影像圖放大數倍,懸崖峭壁、撞擊坑、溝槽等火星上的細節依舊清晰可見。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總設計師張榮橋透露,這樣高清的影像圖,是由天問一號任務環繞器中分辨率相機歷時8個月、284軌次遙感成像,并對獲取的1.4萬多幅影像數據進行處理后才得到的。“相鄰的兩軌之間獲得的圖像不能有縫隙。過去我們叫不能出現‘西瓜皮’。如果軌道控制不精準的話,出現縫隙是很正常,是常有的事。一旦出現這種縫隙,你再回來補,那不是說你想補就補的,要等到下一個周期過來,那是七八個月以后的事兒。另外一方面,這兩軌獲得的圖像也不能重疊得太多,重疊太多,下一回又必然會出現縫隙。”
這幅火星“肖像圖”不僅呈現了火星地表的樣貌,連顏色也高度還原。只見圖上地表猶如海水退卻的海灘一般,呈現黃褐色。張榮橋說:“我們利用了環繞器上攜帶的光譜分辨率更高的多光譜相機,用它獲取的數據,對我們高分相機獲得的數據進行了矯正。所以得到這幅圖是非常不容易的。應該說難點挑戰還是比較大的,尤其我們是在這么短的時間之內獲得的。”
東西半球正射投影圖
魯賓遜投影圖
墨卡托投影加方位投影圖
此次發布的火星全球影像圖,包括按照制圖標準分別制作的火星東西半球正射投影圖、魯賓遜投影圖和墨卡托投影加方位投影圖,將為國際同行開展火星探測工程和火星科學研究提供質量更好的基礎底圖。張榮橋說:“今天我們有了一張自己的全火星彩色影像圖,我想不僅僅是為我們國家后續開展火星探測工程和科學研究(奠定基礎),同時也是為世界同行開展火星探測工程以及開展火星科學研究,提供了一個質量更好的基礎底圖。”
22個地理實體分布圖
據介紹,科學研究團隊通過火星高分影像,識別了著陸點附近大量的地理實體,國際天文聯合會根據相關規則,將其中的22個地理實體,用包括西柏坡、齊都、楊柳青等中國人口數小于10萬的歷史文化名村名鎮加以命名,將中國標識永久刻印在火星大地。
此外,天問一號任務攜帶的13臺載荷累計獲取原始科學數據1800GB,形成了標準數據產品。科學研究團隊通過對一手科學數據的研究,取得了一批原創性科學成果,并在《自然》、《自然-天文學》、《自然-地球科學》、《科學進展》、《國家科學評論》等國內外權威學術期刊發表。
關鍵詞: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