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記得
第一次聽聞上海的時間嗎?
【資料圖】
第一眼看到上海的景象嗎?
這座城市與你有著怎樣的溫情故事?
也許是新鮮、也許是感動、也許是驚喜、也許是期待……上海,淬火之后磅礴脈動依舊生生不息。人民網上海頻道聯合上海十六區融媒體即日啟動“初見上?!贝笮拖盗胁稍L,尋找這座城市里各行業平凡而不普通的人,記錄他們與上海初見的美好故事,感受那一刻治愈的心動。
故事一:
文化美——我在上海修文物
上海,五湖四海的文化被這座城市包容
——上海城建職業學院教師、奉賢博物館文物保護與修復中心副主任、特聘研究員 秦威威
清洗、去霉、揭背、修復破損……
為受損的文物古籍撫平傷口,重現光彩。在奉賢區博物館地下一層,這就是秦威威進行書畫修復的地方。他是上海城建職業學院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教師,也是上海奉賢博物館文物保護與修復中心副主任、特聘研究員,這位來自山東的“85后”,已經在文物修復領域潛心研究了十六年。
2003年,山東棗莊人秦威威考上大學,從農村走了出來。第一次來上海的秦威威和父親下了火車,由于對上海的公共交通不熟悉,父子二人望著彼時車水馬龍的上海西站,做了一個現在看來頗為震驚的決定——步行走到位于五角場的學校去。
在學校,秦威威遇到了研究書畫修復的老師,他也是從學徒做起,直到如今成為“師父”。由于從小就喜歡讀書畫畫,對書畫情有獨鐘,他就干脆把熱愛發揮到極致,入了行開始拜師學藝,踏上了自己的文物保護與修復之旅,成為了一名“文物醫生”,找到了這份自己熱愛到“不想退休的職業”。
令他至今記憶深刻的是,2007年那年,還在大三的秦威威代表老師去拍賣公司看藏品。手拿一張地圖輾轉找到拍賣行后,他對成為文物書畫修復師的愿望更加堅定。
“就在這次拍賣會上,我看到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書畫作品,看到了各種精彩紛呈的古籍在上海找到了價值,煥發新生。上海,包容了五湖四海的文化。”秦威威說道。
“書畫修復技藝”是我國傳統文化技能之一,是保護人類歷史文明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我國古代書畫裝裱修復工匠辛勤勞動智慧的結晶,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而這項技藝又是一門以動手操作為主的實踐類專業技能,作為修復人員必須要具備扎實的書畫裝裱基礎,只有在此基礎之上方可進行書畫修復學習。
看似簡單的揭、揉、搓、捻,都需要在實踐操作中常年累月的經驗積累,且這些細微的動作和工序根本無法用任何機器代替。這些專業的人才從何而來?如何保障人才不斷檔?對于記者的疑問,秦威威介紹說,目前他們學校每年招收書畫修復專業學生約60多名。“通過校館共建,資源共享,我們能夠更好地把這項技藝發展下去?!?/p>
2020年,奉賢博物館申報“書畫修復技藝”成為第七批奉賢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為了尋找更好的發展空間,帶著學生們進行更多實踐,秦威威來到了奉賢區博物館,與博物館建立紙制品保護中心的計劃不謀而合。2021年,奉賢博物館申報秦威威為第七批奉賢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并聘用其成為上海市奉賢區博物館文物保護與修復中心副主任。從此,書畫修復便正式成了秦威威“不能夠退休的職業”。
故事二:
勞動美——唱響美麗奮斗的“她經濟”之歌
在上海,找到了一名女性的獲得感,發掘出了自身價值
——奉賢區海灣鎮“蘭韻悅唐”工作室主理人沈萍
2021年,上海市婦聯通過海灣鎮婦聯找到了沈萍,請她的工作室在短短兩個月內完成編織2000多支花束。沈萍從兩個不知名的圖形中,選了其中一個,美其名曰“橄欖枝”。每一支“橄欖枝”包含七片葉子、兩個小橄欖球。
誰曾想,這些精心編織的花束,后來在冬奧會頒獎典禮上,頒給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冰雪運動健兒。
這是奉賢區海灣鎮“蘭韻悅唐”工作室主理人沈萍和海灣鎮婦女們的創業故事。
1999年,江蘇南通人沈萍為了家中生計,把女兒托付給父母照看,乘著輪渡來到了上海。彼時,上海正處于城市快速建設發展的時期,沈萍在上海市區開始了創業。掛靠在他人公司,代理房地產廣告。
剛開始創業時,沈萍騎著一輛自行車,看到哪里有塔吊就往過去騎,看到工地就去問是否需要打房地產廣告。在上海的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名南通農村出生的女性用自己的腳步丈量了上海城市建設的每個角落,眼中記錄下這座城市日新月異的變化。
2013年,沈萍選擇落戶在上海奉賢。創業后的奔波和迷茫讓這位曾經勤勉的女性有了一絲恍惚——“我的生活究竟應該是什么樣的?”
生活需要熱情擁抱,大膽面對。恰巧這時,海灣鎮婦聯的張郁找到了沈萍,希望她能到鎮里的婦聯特色平臺“星天地”做自愿者。
“我行嗎?”從沒接觸過這一塊的沈萍對自己的能力有所懷疑。
“只要你有愛心,就可以做好?!睆堄粽f。
沈萍年輕時在老家就鉤過鞋子。所以她首先想到的,是手工活“線藝”。她從網上買來材料和教程,拿出絕活“女紅”:鉤針編織。她越鉤越有興趣。看到成品,更是喜不自禁。此舉吸引了周邊五六十歲賦閑在家的阿姨媽媽們。
原本她們就有這種愛好,現在聚在一起,更是熱鬧非凡,竟然編織出了特色。自己家里把編織作為擺設,來參觀的老師們都搶著要。趕上義賣,引來人頭攢動。這,給沈萍鼓起了極大的勇氣和信心。
“聚是一團火?!卑⒁虌寢寕兊氖繗饪涨案邼q。沈萍趁勢想到了發展“粉藝”,開始做起了點心。為此專門從南橋請來了老師??紤]到成本,沈萍又想在附近居民中挖掘“粉藝”高手。69歲的黃阿姨不期而遇。黃阿姨年輕時開過10幾年早點鋪。參與做志愿者后,開發研制出了冬瓜豆腐包。好東西主要是靠口口相傳的。這款包子在附近也小有名氣,迎來一大波訂單。
2021年,冬奧會的訂單也來了。沒過幾天,編織材料送來了:滿滿一大麻袋毛線!沈萍的頭一下子懵掉了!“小美女,你放心,我們大家一起幫你弄!”阿姨媽媽們的及時鼓勵,讓沈萍暫且松了一口氣。二十幾個人,日夜編織。粗的針不行,馬上從網上買來細的針;質量參差不齊,沈萍示范、加工,及時撫慰:“你們慢慢鉤,不要有壓力,就當是玩。先鉤起來,熟練起來?!鄙蚱颊f,其實,她比她們更急,但她不能“動搖軍心”。
第一批1500支后又加了220支,歷經兩個月反復磨合、鏖戰,沈萍的“蘭韻悅唐”粉藝工作室出色地完成了這件難啃的政治任務。
從沒事干到找事干,從沒成就到當作事業來做;從“指尖手作聯盟”轉化為“蘭韻悅唐”粉藝工作室,沈萍的“指尖愛好”,也上升到了“指尖經濟”。
在沈萍的組織號召下,“蘭韻悅唐”女性文創產業平臺正是通過不斷涵養基層技術型女性文創人才,加強對社區女手工藝達人、女非遺傳承人等的挖掘、扶持和培訓,培養了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文創女匠人。未來,平臺還將聚焦高端女性文創人才,重點培養一批文化產業女性領軍人才、高層次文化經營女性管理人才、文化金融資本女性人才、文化科技創新女性人才等,讓女性能夠在“文化經濟”中實現人生出彩。
故事三:
創新美——扎根上海,解開變美密碼
上海,越來越多志同道合的人相聚在這座城市
——上海蕭雅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 施沈華
上海創新基金認定企業、上海高新技術企業、上海市專精特新企業、奉賢“三個一百”企業、張江園區專項認定“高增長”企業、奉賢區小巨人企業……
創業十年,上海蕭雅生物科技創始人施沈華帶著公司就拿下這些成績。
2012年,江蘇南通人施沈華帶著5萬塊起步在上海開始創業。這位年輕人還是一名“學霸”。本科就讀于北京大學,獲化學、經濟雙學位,畢業后又前往英國繼續深造,拿到諾丁漢大學藥學博士學位。
創業前,施沈華曾是歐萊雅旗下子品牌TheBodyShop的“明星員工”,從基層銷售成長到高級地區經理,再到帶領團隊獲得全英銷冠。
2010年底施沈華選擇歸國,一邊寫論文,一邊在一家投資公司工作,一邊籌備創業?!皠摌I不能一蹴而就,我選擇進入投資行業,是想站在投資的角度把自己的視野打開,視角站得更高?!鄙虡I經驗逐漸充實后的施沈華于2012年創業了,他打造了自己的第一個品牌“自然之名”。
2013年伊始,他們設立自己的研發中心,在奉賢設廠,產品在線上復購率很高,2015年10月,公司在“新三板”上市。2018年5月,他們將皮膚生理學、AI智能檢測技術、基因組學和營養組學四者相結合,打造了智能定制化護膚品牌EVM。
施沈華的化學和醫藥的學業專長,還有他在英國做過的化妝品銷售,使他很快在“自然之名”上嫁接成功。施沈華總結自己的成功之道,追求天然的品質,開辟線上的渠道,找到自己的客戶?!白匀恢?,也就很自然在客戶中有了名聲。從2012年5萬元起步,2021年已經是一個數億身價的成功創業者。
施沈華回憶,2015年的時候,公司正好要建設工廠,奉賢區各級領導非常熱情和專業,也給了他們很多落地的支持。當時公司規模還很小,現在基本實現了翻十幾倍的體量增長,從最早只有幾十個員工到現在有三四百人了,最早只有一個3000多平方米的小工廠,2020年又投產了一個1萬多平方米的新工廠。
“青年人才和企業的發展除了靠自身努力,也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和關懷。奉賢給到我們這些青年創業者的關懷可以說是細致入微的?!笔┥蛉A說道。
初見上海
你有什么故事要講嗎?
無論是為生活拼搏的經歷,
還是對這座城市的憧憬,
期待著——你的故事!
(轉自:上海奉賢)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