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為解決國內持續增長的人口壓力,國家提倡實行獨生子女政策,所以80后和90后是獨生子女比較多的一代人。
獨生子女政策雖然讓國家人口增長速度放緩了下來,但也面臨很多現實問題,諸如“新型啃老”正在流行,63歲阿姨哭訴:看似孝順的孩子實際也許是噩夢......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一、獨生子女溺愛教育弊大于利
(資料圖)
實行獨生子女政策以后,每個家庭就僅有一個孩子,父母把所有的希望都傾注在了他們身上,但也不可避免出現溺愛孩子的現象。而在溺愛教育之下長大的孩子身上存在很多的問題,他們容易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壞習慣,心理承受能力很差,如同一朵朵溫室里的花朵,稍微一碰就“枯萎”,很多人從高校畢業后很難順利融入競爭激烈的社會。
獨生子女生長在眾星捧月的家庭氛圍里,往往易于形成以自我為中心,他們遇事情首先會考慮自己的感受,經常忽略身邊人的感受,尤其在對愛人和父母索取這條路上體現出一如既往的“自私”性格。
也有研究發現說獨生子女也更容易產生心理疾病,患上孤僻癥、抑郁癥等不在少數,他們在家一貫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出了家門一旦受到一點挫折內心就會接受不了甚至面臨崩潰。可能被父輩呵護得太好,沒有獨自經歷過大的風浪,一點小小的不如意就是壓垮他們性命的最后一根稻草。
二、享受資源和承擔壓力對等
父輩們將他們一生積攢的所有資源都給了一個孩子,給他們創造了最好的成長環境,享受比別人更優渥的教育和社會資源。不會像多孩子的家庭一樣擔心父母的愛被兄弟姐妹分走,如果自己表現不好就會遭到父母的偏心。
獨生子女理所當然地享受了整個家庭愛的澆灌,然而對他們來說就真的這么好嗎?享受的背后是付出,未成年之前享受父母的給予,那么輪到80、90后生兒育女時將面臨的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兩座大山壓在肩上,也就是你享多大福就得受多大罪,一切早已寫進命運里。
三、獨生子女的養老壓力
朋友小唐是家中獨子,到了而立之年還沒結婚,原因是好幾任女友因為他是獨生子女擔心將來會面臨很大的養老危機,加上小唐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還健在,別人一聽說了后嚇得不敢跟他牽手。
無奈歷經千辛萬苦找到了同樣獨生的小楊,雙方復雜的家庭背景一開始就注定兩人走得很辛苦,最終在苦熬了幾年以后兩人就撐不下去了。然而離婚后的小唐也并沒有找到欣然接納他的對象,反而在知道他獨子身份后被屢次拒絕。獨生子女避免找獨生子女,但是簡單家庭的子女也希望不無奈歷經千辛萬苦找到了同樣獨生的小楊,雙方復雜的家庭背景一開始就注定兩人走得很辛苦,最終在苦熬了幾年以后兩人就撐不下去了。然而離婚后的小唐也并沒有找到欣然接納他的對象,反而在知道他獨子身份后被屢次拒絕。獨生子女避免找獨生子女,但是簡單家庭的子女也希望不選擇那么復雜的家庭,規避沉重的養老壓力。
四、逃避現實,還是繼續啃老?
獨生子女們也許還沒意識到今后要面臨多大的壓力,他們開始逃避問題,選擇不婚或者丁克,不婚就只管一人吃飽全家不餓,丁克就沒了養育孩子的負擔,短時間內是減輕了不少壓力。
從長遠之計來看,他們只是逃避責任,沒有解決根本問題,等到父母老去還是要靠他們養老。獨生子女們不僅要讓自身在社會中求得生存,更要扛起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有的獨生子女已經習慣了父母無條件的付出,哪怕大學畢業沒有找到工作,他們也不會有絲毫的擔心,反正父母還能動能掙錢,躺著繼續靠父母養活也就是現在我們稱呼的“新型啃老”一族。
40、50歲的父母尚且能幫襯一二給年輕人照看下孩子,身體算得上硬朗,等真的到了60歲以后身體素質直線下滑,也就心有余而力不足了。那時候獨生子女們的遭難大片才剛拉開帷幕,后續嗷嗷待哺的孩子,身體日漸衰老的父輩或者祖輩,又是上班,又是照顧老人小孩子,逼得年輕人無路可退,直呼一句人艱不拆啊!
結語
80后、90后的年輕人似乎還沒做好去迎接挑戰的準備,而真正的苦難是他們極力地想要逃避現實,卻又在四處尋覓中,發現自己已經沒有了父母作為避風港,連哭泣都成了一種很奢侈的東西,因為壓力仍然在,父母孩子還需要他們養活。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