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誠,真的不服不行。
曾幾何時,院線一片哀嚎,市場萎靡成了行業(yè)共識,10億爆款可遇不可求,過個3、5億都要燒高香。
(資料圖)
就連好萊塢大片都紛紛折戟,動輒10億+的系列前作,如今過億都難。
人們都說,市場不行了,觀眾不愛看電影了,電影院這個行業(yè)馬上就要被流媒體取代了。
可陳思誠站出來說——
人不行別怪路不平!
6月22日,經(jīng)歷過《外太空的莫扎特》的慘敗將近一年后,陳思誠作為監(jiān)制+編劇,祭出了他的新作《消失的她》。
電影爆了,而且是大爆特爆。
首映日就差點破2億,而后差不多每天有將近2億票房,到7月1號甚至單日拿下3.3億票房。
當然,這樣說或許你沒有概念。
簡單直接——
目前國產(chǎn)犯罪片單日票房紀錄前十中,只有第八名不是《消失的她》。
截止到發(fā)稿前,《消失的她》累計票房26.6億,而最終預測更是有33億。
電影每天差不多能包攬整個院線的80%票房。
說陳思誠一個人撬動了整個中國電影市場,還真不是吹。
但《消失的她》為什么能火?
憑什么能火?
陳思誠又在其中占據(jù)什么位置?
扒開爆火現(xiàn)象的背后,我發(fā)現(xiàn)——
陳思誠僅用一招定乾坤,真的是玩弄流量的商業(yè)天才。
《消失的她》,一場全民愛情焦慮的狂歡
《消失的她》票房很炸裂,26億票房,足足6411萬人次,超過半個億的中國人都觀看了這部電影。
然而,它有一項數(shù)據(jù)卻十分扎眼——
女性觀眾達到了68.4%,超過了2/3的人數(shù)占比。
數(shù)據(jù)來源:燈塔專業(yè)版
為什么要強調(diào)這個數(shù)據(jù)呢?
因為這里面就藏著《消失的她》的成功秘密。
《消失的她》為什么能贏?
第一,當然是陳思誠的品牌效應(yīng)。
從《唐探》系列到《誤殺》,陳思誠用不斷攀升的票房數(shù)據(jù),證明了自己在商業(yè)上的絕對實力。
不同于那些只顧得自己表達,不管觀眾愿不愿意看的導演。
陳思誠非常明白觀眾想看什么,想要什么。
他能針對市場的喜好進行排列組合,堆砌一切觀眾所喜歡的元素,全身心與市場相擁,盡管他后來不做導演了,但依然掌控全局。
他的電影可能評分不高,但肯定不會讓你在電影院里睡著。
其二,還有朱一龍的自帶路人緣。
朱一龍在《鎮(zhèn)魂》中大爆,火了以后也并沒有走流量路線,而是踏踏實實演戲,想在專業(yè)上尋求突破。
后來的《重啟》與《叛逆者》讓人注意到他的演技,《峰爆》轉(zhuǎn)戰(zhàn)大銀幕,次年的《人生大事》就拿到了金雞影帝。
方向明確,速度也快得很。
在這個流量人人得而誅之的年代,朱一龍早就預見性地反其道而行之,轉(zhuǎn)頭悶聲走了一條泥濘陡峭卻又高聳入云的道路。
這一點著實令人欽佩,也為娛樂圈樹立了好的榜樣,口碑非常不錯。
電影上線前,光是有陳思誠和朱一龍這兩張門面,《消失的她》就有不俗的熱度表現(xiàn)。
33萬人“想看”,預售也是第一名。
但是,《消失的她》最開始時,它的預測票房是7億左右。
票房預測是專業(yè)媒體根據(jù)電影質(zhì)量、類別、市場、影人等等多方面考慮的結(jié)果,通常情況下很準,且只會虛高。
當然了,7億已經(jīng)是非常好的成績了,這也算是對兩個人的認可。
可后來,《消失的她》在工作日竟然實現(xiàn)了逆跌,不降反漲,人們下了班都要擠進電影院觀看。
平臺馬上將其改成了預測33億。
當時,不少媒體人都質(zhì)疑這個預測,說平臺是不是抽風了,7億到33億這可是天差地別。
可如今的票房走向,也證明了平臺并不是信口開河,很早就預見了它的實力。
而原因,就是第三點——
陳思誠對原版劇本的“畫龍點睛”。
都這么多天過去了,相信大家都知道《消失的她》翻拍自蘇聯(lián)電影《為單身漢設(shè)下的陷阱》。
這個信息在電影宣發(fā)之初就曾和各大媒體直接坦露了。
而這部電影也是翻拍過無數(shù)次的版本,從1986年美國的《失蹤之謎》到1976年的《失妻記》,再到1960年的法國戲劇,希區(qū)柯克甚至還買過版權(quán),想拍成電影,但后來不了了之。
這算是懸疑圈非常經(jīng)典的劇本,地位相當于《梁?!?。
為了找出編劇陳思誠的改動,我專門看了《為單身漢設(shè)下的陷阱》和《失蹤之謎》兩部電影。
兩個電影故事幾乎一樣,當然也和《消失的她》一樣。
講的就是妻子走失后,丈夫報警,但后來憑空跑出來一個陌生女人謊稱是他的妻子。
丈夫急于自證,最后說漏了嘴,把自己戕害妻子的事實公之于眾。
而區(qū)別在于,在原版的兩部電影中——
整個騙局的操作者是警察,性別為男。
丈夫報案后,警察憑借直覺馬上懷疑丈夫,并在幾位朋友的幫忙演戲下,成功將丈夫騙暈,說出了事實。
但看過《消失的她》的朋友都知道,國產(chǎn)版中,由杜江飾演的警察戲份微乎其微,而負責整場騙局的導演——
則是由倪妮飾演的律師陳麥,性別為女。
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律師還不是局外人,還是死者妻子的閨蜜,是以復仇的心態(tài)接近丈夫的,最后終于報仇,親手毀掉了渣男。
一個是靠正義感破案,一個是為閨蜜報仇,手刃渣男。
這意義就完全不一樣了!
原版算是最古典的懸疑劇本,角色只是為了敘事功能。
而經(jīng)過陳思誠一改動,在懸疑之余,角色的情緒價值遠大于電影本身。
報仇、渣男、賭博、閨蜜、女VS男……
當然還有girl help girl的沉重意義。
要素不能太全了。
但凡還在上網(wǎng)的人都知道,如今的網(wǎng)絡(luò)風氣,那簡直是談“性”色變。
什么事兒,一旦強調(diào)了當事人的性別,那必然會鬧得滿城風雨。
性別對立的風氣儼然滲透了互聯(lián)網(wǎng)的每一個角落,你永遠不知道對方面具下隱藏的是什么身份,代表著什么陣營,為誰效力,又是誰的敵人。
所以呢,當陳思誠祭出這樣一份“賭鬼渣男陷害白富美,最后被閨蜜手刃”的劇本時,這無形中就為互聯(lián)網(wǎng)的話題,提供了宛如亞馬遜平原般的交流平臺。
《消失的她》自上映后,幾乎每天都有30+熱搜空降榜單,其中不乏——
“男生看完電影后替女主共情大哭?!?/strong>
“看完消失的她 女孩一定要牢記!”
“看完消失的她,決定對自己好點?!?/strong>
我們再看一眼《消失的她》購票群體的年齡段——
基本上都在20-29歲之間,這個愛情最頻發(fā)的年紀。
這是看電影嗎?
這是去宣泄情緒去了??!
這是去看渣男的制裁,閨蜜的拯救,和愛情的破滅去了啊。
就拿得哥自己舉例。
一些平日里對電影完全不關(guān)注,一輩子連電視劇都沒看過幾集的女性朋友,竟然也拉幫結(jié)伙去電影院刷副本。
當然了,看完后一段傷感的文案+“為何絢爛,叫人撲空,為何愛我者予我牢籠”的bgm肯定是標配。
不愛了,看透了,愛情不值得。
而熱搜話題還遠遠不夠。
在短視頻平臺上,不少網(wǎng)紅甚至專門發(fā)動了“女友觀看《消失的她》后的情緒對比”的創(chuàng)作風潮。
看之前,你儂我儂。
看之后,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去漠沙燈塔打卡的,出角色仿妝的,拉片分析電影的,這些好歹還是圍繞電影生產(chǎn)的內(nèi)容。
竟然還有情感博主,專門分析電影中的愛情觀。
列了三個大綱,十個小題目,教育女生們該如何躲開主角那種男人。
這,是不是太著急了些。
有些人看完電影后,連朱一龍的人形牌都不想放過。
電影院不得只能一次又一次幫朱一龍治好脖頸。
最讓我受不了的是,竟然真有人看完《消失的她》后分手了。
只能說電影非常棒,甚至能影響到兩個人的感情。
但能被一部電影搞分手的人,分了不可惜。
而片方察覺到這個熱度風口后,也馬上做出迎合舉措。
一開始,話題基本上都是關(guān)于電影的劇情、演員、編劇等等,到現(xiàn)在打開社媒,幾乎都是關(guān)于男男女女那點事兒。
更有意思的是,片方明明在宣發(fā)初期說自己版權(quán)來自蘇聯(lián)電影,自己是翻拍的。
可沒多久后,又開始說自己根據(jù)“泰國孕婦墜崖案”真實改編,版權(quán)早在3年前就買好了。
到底哪個是原型?
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泰國孕婦墜崖案”的主人公王暖暖出境后,關(guān)于《消失的她》的話題又沖上云霄。
罵的罵,吵的吵,可憐的可憐。
網(wǎng)友們費盡口舌,而《消失的她》在兩岸猿聲啼中,又突破了一億。
陳思誠,真是個商業(yè)天才。
——全文完。
關(guān)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