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電視劇《追光的日子》播出至第11集。經過三分之一的劇情之后,劇作的所有人物角色都展開完畢,并且每一個主角的“心結”也都告知觀眾清晰。這個時候,開始有觀眾表示,王源的戲份,令人想要快進。
(相關資料圖)
觀眾有這種想法,是因為王源的演技不好嗎?還是因為王源飾演的角色,本身并不討喜呢?關于王源的演技,我在早前的文章當中已經論述過個人觀點。我認為,任敏非常適合駕馭青春憂郁型的角色,屬于外放型的演技。而王源在劇作當中,雖然也是青春憂郁的,但他更專注內斂。所以,倆人形成了一定量的互補。
《追光的日子》當中,王源采取的演技表現方式,是盡量平和,盡量內斂。這種方式之下,會避免很多演技短板的出現。但同時,這種表演方式也會讓角色顯得有些寡淡。可以說,在這部電視劇當中,王源的表演求取的是“不減分”,而不是“要加分”。當觀眾們需要演員為角色加分的時候,王源做不到。
王源曾經是一個組合當中的成員,他們當中的另外兩位,剛進入影視劇作品當中出演角色的時候,也是這種表演方式,盡量去呈現一個憂郁的、愁苦的、面無表情的角色,盡量避免自身演技短板問題的出現。在《長津湖》當中,易烊千璽的表演選擇方式,就是類似的。青年演員們剛剛開始主演影視劇角色的時候,都是使勁收著來,避免演技硬傷出現。
這種收著來,會造成角色張力不足。對于剛剛歷練演員的青年演員而言,這未嘗不是最好的選擇了。不收著來,放開了演,萬一演技短板過分明顯的話,反倒是會給影視劇作品減分更多了。一個反例。在《鹿鼎記》當中,張一山飾演韋小寶,便撒歡式表演,最終造成了演技口碑上的滑鐵盧。
其實,電視劇《追光的日子》當中,王源這個角色的戲份,讓觀眾想要快進,最重要的原因是,這個角色身上的戲劇沖突太弱,缺乏有效的故事性,或者說,這個角色的故事,無法“扎”到觀眾。尤其是一些“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內容,最容易讓觀眾反感。該劇當中,王源角色的戲份,便有這種問題。
劇作內容當中,這個角色的心結是,哥哥車禍慘死,父母沉浸在悲傷當中,從小被哥哥保護的弟弟,也就是小男主,陷入到了無比的悲傷狀態。因為有這個心結,所以這個角色更多表現為了一種沉默寡言,甚至于不參加同學活動,不和大家一起去餐廳吃飯,不參加補課,乃至于考試交白卷等等。
《追光的日子》稍后的劇情,肯定是要打開這個小男主心結的。但是,從劇本創作的角度上講,這個心結的設計,太刻意了,觀眾們感受不到小男主真正的痛苦。而且,這種痛苦是過于私人化的,不具備觀眾的共同價值。這個時候,小男主的心結內容,就無法刺痛觀眾了。
同時,過分沉悶的角色,在快節奏的電視劇作品當中,容易讓觀眾們覺得無聊。反例,在該劇當中,那個家里有錢,住別墅,親爹給他娶小媽的叛逆男生,戲份沖突就密集,且是外放型的性格。他帶來的戲份就好看,雖然略顯不真實。比如,第11集當中,這個男生和郝楠老師比賽的各種環節。
在影視劇創作當中,最不好拿捏的,便是那些沉悶型性格的角色。越是沉悶的性格,越應該賦予他更多的有趣的故事內容,才能讓這個角色出現的時候,不讓觀眾覺得無聊。一個非常極端的例子。在《還珠格格》當中,紫薇這個角色,其實就是偏向沉悶的,所以,瓊瑤在塑造她的時候,努力讓她哭,使勁哭。
《追光的日子》畢竟是偏向寫實的電視劇,雖然這部電視劇在很多時候,總是脫離寫實,具體橋段處理上,過分商業劇化,離奇化。但終究,這部電視劇不能向狗血劇、爛俗劇的方向發展,不能讓這個沉悶的小男主角色向大哭大鬧發展。
所以,整體劇情走勢來講,王源飾演的這個角色,戲份沖突本身就弱,沒啥看點,也無法刺痛觀眾。大家想要快進,也在所難免。(文/馬慶云)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