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像是一場馬拉松,這句話在娛樂圈同樣適用。
作者|莫莫\編輯|伍成
(相關資料圖)
這個夏天,從初代“創系”出來的藝人們好像都沒閑著。
比如當年出道的前三名——孟美歧在《舞臺2023》重新出發,吳宣儀在網劇《郎君不如意》中演齊葩,楊超越則帶來一部古偶《七時吉祥》。還有雖然沒出道,但曾引發全網關注的王菊,也有《一路朝陽》在播。
孟美歧、吳宣儀、楊超越、王菊
看到活躍在屏幕上的這些人,觀眾的思緒一下子被拉回到了2018年的《創造101》。
那是“血雨腥風”的兩個月,從韓國女團歸來,昔日曾為隊友的孟美岐和吳宣儀,成為了最親密的對手,唱跳能力斷層領先的她們一直在角逐前兩名。
半路殺出的楊超越一哭成名,雖然當時的她被網友稱為“唱跳雙廢”,但人氣就是一飛沖天,她的容貌、家境和人生態度,被網友們樂此不疲地討論著。
楊超越、王菊
王菊也在那一年成為了“非典型女團”的代表。她皮膚偏黑、身材偏壯、站在舞臺上容貌也不算出挑,許多人都覺得新鮮,然后引發了一場全網為菊姐投票的盛況。雖然她沒能成功出道,但王菊這個名字,看過節目的人都記住了。
那時沒有人能想到,5年后她們會有著怎樣的人生。開局時的那手牌,沒打到最后誰也不敢妄下判斷。
當年C位出道的孟美岐,在卷入鋪天蓋地的負面新聞后,再次她最擅長的唱跳回歸大眾視野,站上了《舞臺上2023》的舞臺;一直在綜藝和古偶里打轉的吳宣儀,暫時還沒有一部在大眾中出圈的作品;被許多人認定為臉蛋天才的楊超越,在《七時吉祥》中似乎暴露了演技上的短板。
反倒是當年沒有出道的王菊,在銷聲匿跡了一段時間之后,竟成為了《創造101》里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被觀眾認可的演員,《一路朝陽》中她飾演的北漂打工人田蓉打動了許多人。
王菊/《一路朝陽》
人生就像是一場馬拉松,這句話在娛樂圈同樣適用。起點跑得快,會面臨更多的注視和壓力,反而不容易找到那條最佳路線。相反,那些一直在中間的人,雖然不起眼,卻可能在某個時刻突出重圍。
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積蓄能量。如果一直在意那個領跑的位置,總有一天會透支,消耗自己也消耗別人,最后連觀眾也不耐煩了。但如果一步一個腳印,在意每一次的積累,觀眾很聰明是能看得到的。做偶像也有舒適區,想進步當然要走出去。但怎么走,還真得往更遠的地方看。
誰是演員
在中國,偶像沒有舞臺,已經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每一年人們都在感嘆偶像產業的不完善,各大平臺也都陸續推出過偶像打歌節目,試圖做“開天辟地”的那個人,但無一例外,這些節目除了粉絲很少有人看。
痛點一直頑固的存在,畢了業的偶像們也要吃飯,既然矛盾無法在偶像產業內部解決,那就向外轉移——于是綜藝和劇集成為了大多數“秀人”的就業基地。當年的火箭少女們都走過這條路,且大部分仍然在走這條路。
不過偶像和偶像之間,資源也是天差地別的。孟美岐從《創造101》畢業后,直接就擔綱了院線電影的女二號,出演《誅仙》。她主演的第二部電影《我心飛揚》由徐崢監制,與北京冬奧緊密相關,直接和夏雨演起了對手戲。從一開始,孟美岐就沒打算和歷屆“秀人”在偶像劇里搶食,那時的她,有能力觸碰到別人無法擠進去的世界。
孟美岐/《我心飛揚》
和孟美岐做過兩次隊友的吳宣儀,機遇看起來就差了一些。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她都是靠著綜藝來維持曝光度。這幾年里,她在綜藝里摸爬滾打,創業開過店、考過駕照、談過戀愛,看起來十分豐富。
而演員吳宣儀的身份就普普通通,從《創造101》畢業后的第一部作品《斗羅大陸》,竟然成為了她演員生涯的巔峰。后續的《世界微塵里》《我要逆風去》《郎君不如意》似乎都在昭示著資源下滑的趨勢。在影視資源方面,楊超越是超過吳宣儀的,她甚至成為了《創造101》中出演影視劇數量最多的人。
吳宣儀/《斗羅大陸》
自出道以來,楊超越參演的影視作品已達15部,合作的演員也都是“有名有姓”,其中以古偶為主,也涉及到喜劇、都市劇等類型,似乎包括制作方在內的許多人都堅信這樣一個道理——唱跳不行的楊超越會在偶像劇中找到真正屬于自己的價值,畢竟她的臉是。
不過目前來看,楊超越在表演上完全依靠的是“老天爺追著喂飯吃”的那張臉,演技上并沒有成功開竅,反倒是她在綜藝中的表現,更出圈一些。
楊超越/《七時吉祥》
這么看來,當演員真是一門玄學,好看是重要的,但又永遠不是最重要的。就像誰也沒想到當演員最成功的竟然是王菊,那個看起來身材微胖的、與精致漂亮沒什么關系的人。
王菊的第一部戲,是院線電影《被光抓走的人》,雖然她在片中只是個客串的小角色——卑微求愛的“酒吧妹”,但她坐在馬桶上被男友用煙燙胳膊都的片段,意外地在社交平臺上取得了還不錯的傳播效果。之后憑借《愛很美味》中夏夢一角,令人刮目相看。她演視頻平臺的高管,一看就是氣場全開會吐糟劇中工業糖精的人。這次《一路朝陽》中的田蓉也是扎根于生活的普通人,讓觀眾覺得“是這個味兒”。
王菊/《愛很美味》
所以,同時選秀出身,到底該走哪條路真的很關鍵。如果有著一張精致漂亮的臉,卻像復制粘貼一般在不同的偶像劇中演女主角,數量再多也像原地打轉。可換個思路就不一樣了,比如王菊身上粗礪的氣質和生活化的氣息,在女團里顯得格格不入,但卻成就了她作為演員最不可缺少的獨特性。有些時候,以小博大似乎比大開大合能夠更快接近勝利。
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
短短的五年是可以發生很多事情的,一旦在某個岔路口發生一點變化,后面可能會偏離軌道,這大概就是所謂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
對孟美岐而言,2021年是黑暗的一年,彼時她在國內女偶像中已屬上乘,已經在《天賜的聲音2》中和胡彥斌、張韶涵、陶喆、張信哲這樣的樂壇大前輩并肩而坐,成為了音樂合伙人。但也正是因此,讓她陷入了出道以來最大的一次輿論風波中,當時,孟美岐坐在臺下點評周傳雄唱功的視頻在網絡上快速傳播,導致孟美岐和節目輪番被網友“問候了一遍”,路人緣出現了下滑的趨勢。
孟美岐/《天賜的聲音2》
更大的打擊還在后面,同年十月,音樂制作人陳令韜的前女友在微博發布長文,控訴陳令韜出軌孟美岐,并爆出了大量的聊天記錄,其中包含著一些露骨的聊天內容。一時間,巨大的負面輿論鋪天蓋地的向孟美岐砸了過來,偶像戀愛已經算是失格了,更何況是疑似成為了第三者。
盡管樂華娛樂在當天就發布嚴正聲明,稱網絡上相關言論皆為不實,雙方已經分手,她本人也在微博致歉稱“從未想介入他人感情,但是卻造成了實質傷害”,但很快就被各種黑梗淹沒了。
任何真相都已經無濟于事,她的事業不可避免地在風頭正盛時陷入了停滯期。
不過即便沒有這些事情發生,孟美岐現在大概率也只能是一個好偶像,她的演技還不足夠支撐她成為被認可的演員。在電影《誅仙》里,她的表現算不上亮眼,由她挑大梁的《我心飛揚》,效果也不盡如人意,有網友這樣評價:故事本身中規中矩,孟美岐的演技確實有提升,就是忽好忽不好的,前方道阻且長。
孟美岐/《誅仙》
毫無疑問,楊超越是一個幸運的人。參加《創造101》時,不會唱跳的她愣是以第三名的成績成團出道了。隨后幾年,她的錦鯉人設進一步加深,互聯網上隨處可見拜楊超越的錦鯉圖,這段日子她的路人緣有了很大的提升,畢竟沒有人會想要去討厭一個有著好運加持的人。
楊超越同樣是一個勤奮的人,五年拍攝15部劇的工作節奏,很多人是做不到的,更何況在這期間,她還參加了不少綜藝,并在其中有著出色的表現。暑期檔《七時吉祥》播出后,制片人在微博中提到了楊超越在片場的表現,說:“全程帶著表演老師,提前三個月開始訓練,拍攝后一晚只睡3-4個小時也不會喊累,她說她能堅持下去,她知道自己還不夠好,她想做個好演員,她也的確進步很大。”
但這一次,觀眾卻不再買賬了,制片人放出與楊超越的聊天記錄稱“她永遠覺得自己不夠好”的行為,被網友定義為了“劇撲了主創全體出來發瘋”。觀眾也想不通,既然她如此努力,為什么在經歷過十幾部戲的磨練后,演技依然達不到及格線呢?
曾經的楊超越已經通過在綜藝上,以及靠著人格魅力建立起的路人緣,消耗了太多觀眾對于演員楊超越的信任度。
吳宣儀的處境則要更“凄慘”一些。這五年她唱了很多首歌,算是在偶像陣地堅守得還不錯的人,但并沒有出圈的作品,參加的綜藝熱度也平平,參演的影視作品除了《斗羅大陸》外,幾乎都是“僅粉絲可見”,比如剛收官的《郎君不如意》,甚至都沒有進入大眾視野內得到被審判的機會。
吳宣儀/《郎君不如意》
從小角色小人物開始演起的王菊,反倒走得很踏實。在2021年,人們即將要將王菊遺忘時,她帶著高口碑的《愛很美味》殺了回來,只用了夏夢這一個角色,便徹底讓觀眾意識到“王菊是會演戲的”這件事。《一路朝陽》的豆瓣評論區中,也出現了一些“王菊的表演為這部劇增色不少”的聲音。
模式化偶像
偶像要走出舒適區嗎?
孟美岐和吳宣儀的舒適區顯然是在舞臺上。
作為觀眾,能清晰感受到她們對舞臺的掌控力和熱愛,《舞臺2023》中站在臺上演出的孟美岐,明顯比之前坐在臺下點評別人時要松弛得多。為了舞臺效果,她也甘愿面對風險,做出了空中墜落這樣危險的舞臺動作。
孟美岐/《舞臺2023》
去年參加《朝陽打歌中心》的吳宣儀,又讓許多人想起了最初喜歡她的那段日子,表情管理和舞臺表現力都被觀眾稱為“top級”。
楊超越的舒適區是在綜藝里。從最開始,楊超越的爆火就與她的性格、經歷密切相關,在虛虛實實的節目中,她身上有一種不加以修飾的生活感,這種親近感是與生俱來的。楊超越沒有偶像包袱,在綜藝節目中她很放得開,在《漂亮的戰斗》里,她在蹦床上“解放天性”,模仿動物的肢語言,逗得所有人捧腹大笑,在《極限挑戰》里表演“徒手劈磚”,經常被綜藝之神眷顧。
楊超越在蹦床上“解放天性”/《漂亮的戰斗》
人往高處走,偶像們卯著勁地想要打破壁壘,成為更大眾意義上的明星是人之常情,但是這不能以犧牲觀眾的體驗為代價,偶像也并不是只有轉型成為演員這一條路可以走。
在偶像產業發達的韓國,同樣也存在著偶像跨界的現象,但他們在初衷上就與國內的偶像們有很大不同。對國內的偶像而言,做演員、上綜藝都是為了團體解散后,自己能有更光明的未來,但在韓國,這樣做的目的更多是為了“奶團”。
他們不會一窩蜂地往演員這條路上擠,畢竟沒有天賦,一切都是徒勞,在韓國拍攝小打小鬧的戲,也賺不到太多錢。他們會根據自己擅長的方向來決定以后的路,比如一個團中,有人往演技的方向走,有人往主持人的方向走,有人往綜藝的方向走,大家一起合力提升團體的知名度,為后續團體的回歸打好基礎,少女時代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但很可惜,內娛只學會了“限定”。在限定期間,每個人都在努力實現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被流量快速消散的恐懼包裹著的偶像們,甚至來不及細想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就直接走上了做演員這條無數人闖蕩過的路,這直接造成了內娛沒有偶像,成團只是跳板的生態環境。
偶像當然要走出舒適區,但也不應該盲目地走,走到令觀眾不舒適的地方,就得不償失了。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