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瑩在嫁進吳家后,就接手管理家事。吳家龐大的家業雖在公公吳蔚文死后逐步衰落,然仍存不少的商號、店鋪和資本,周瑩受命于危難,知人善任,重用羅天增、楊茂亭、王子緒、王幼農等人。在一番整飭下,吳家原有的商號各個重新興旺起來,除了照常營業的江蘇、江西、安徽等省的淮鹽外,先后又在湖北、上海、四川、甘肅、山西設總號分店。甘肅主要經營藥材,湖北經營布匹。各大商埠、碼頭都有吳家的生意,南通北達,連成一氣。民間有順口溜唱:“吳家的伙計走州過縣,不吃別家的飯,不住別家的店”。可見其經營范圍和資本實力。
商業上獲得了成功,政治地位當然也要慢慢跟上來。周瑩先后受了朝廷的兩次誥封。
第一次誥封在光緒十一年,吳聘生前在遺囑上寫要后人捐錢辦學,為了圓丈夫的心愿,周瑩捐出40785兩白銀,修復味經書院。清政府為了嘉獎其義舉,賞給吳聘和周瑩二品封典,賜“樂善好施”牌匾。
第二次誥封來自光緒二十六年。義和團運動失敗,八國聯軍進入北京,慈禧太后攜光緒皇帝逃離北京。逃亡中的政府,行營駐蹕開銷極大,適逢西安災荒,急需賑撫。西安巡撫端方接報后,多方準備,特設“支應局”。為了招待好皇上、太后,巡撫大員端方向附上大賈勸捐募銀。周瑩不敢怠慢,積極響應。《重修涇陽縣志》記載:“……庚子兩宮西狩,值大荒,(周瑩)命念昔(周瑩養子)赴行在,捐十萬金助賑,奉旨賞給一品夫人。念昔亦由郎中賞道員并戴花翎,秩二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