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長津湖》正式登上中國票房冠軍寶座。今年春節檔,《長津湖之水門橋》(以下簡稱《水門橋》)又以一馬當先之勢站穩了腳跟,大年初一首日拿下超過6億票房,獨占鰲頭,隨后的日子里也一直遙遙領先,拿下春節檔冠軍已然是板上釘釘。
雖說票房總量上不知能否超越前部,但上下兩部《長津湖》取得的成功,早已超越了狹義的電影范疇。
劇情敘事
兩部《長津湖》的敘事側重有所不同,上一部主要是描寫志愿軍全殲大名鼎鼎的美軍“北極熊團”的勝利,到了這一部則延伸出了新的故事。長津湖一戰后,美方決定向朝鮮東海岸撤退,水門橋便是撤退的唯一通道。為了對美軍進行堵截,剿滅其精銳,志愿軍的任務便是炸掉這座橋。
結構布置上,前一部更側重于宏大場面的描繪,此外文戲更多,不光需要交代戰爭的前因后果,也要體現出志愿軍戰士的心理變化。敘事上,影片相當大的一部分內容是借助伍萬里這個角色,來回答“這場戰爭意義何在”的問題。
而隨著劇情發展,這個問題的答案在伍萬里心中變得越發成熟。一開始是基于親情和認同感,想要被自己哥哥伍千里看得起;到后來火車上的長城一幕,答案不言自明:為了祖國的萬里河山;但不久之后戰友又給出另一個更溫情的答案:為了下一代。
《長津湖》
除了“為什么要”,還有“為什么不要”。比如哥哥阻止伍萬里對失去反抗能力的敵兵開槍,體現的不光是個人的小仁小義,還明確指出了中國志愿軍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的正義性所在。
因為前作已經把該交代的內容都基本交代清楚了,到了《水門橋》,主要就是為了表現一個具體任務的完成過程。因此其著重點不在于人物成長和國際政治角力,就單純表現戰術即可。于是導演將宏大的戰爭場景分割成了具體的戰術執行步驟,從宏觀到微觀,落點更細,更加考驗導演的控盤能力。
所以觀眾在《水門橋》中,可以看到更集中也更慘烈的戰斗場景:中美雙方之間,不論人數還是裝備都相當懸殊。人員上,七連只剩一半人,和九連合并執行突襲任務,美軍卻大部隊駐守在橋上,以逸待勞;武器裝備上,美軍配備有先進的地雷、制式槍炮和火焰噴射器,以及隨時可以進行空援的飛機。志愿軍的槍炮卻還是繳獲來的“萬國造”,通信主要依靠軍號和哨子,連無線電的電池都因為太冷失去了作用。在這樣的裝備代差下,志愿軍唯一的機會就是夜襲,尋找薄弱點擊破敵人的防線。
《長津湖之水門橋》劇照
這種突破和防御的來回交戰無疑是慘烈的,觀眾得以親眼見到士兵們各種犧牲的場景,比如被飛石擊穿腹部的營長;為了誘敵,被燃燒彈燒成灰燼的無線電員;被美軍狙擊手擊殺的士兵;想要抱炸藥包炸毀敵軍坦克,卻慘遭履帶碾壓的平河……
有了這些場景的存在,兩個半小時的時長顯得毫不拖沓,殘酷程度不比宏大場面少分毫。觀眾從中也能更深地領悟到普通士兵面對戰爭時的脆弱,以及選擇面對犧牲所需要的巨大勇氣和紀律性,乃至其承載的巨大意義。更不會如以往的一些“神劇”一般,讓觀眾對志愿軍士兵產生“三頭六臂、無所不能”的巨大誤解。
可以說,無論是從敘事手法、敘事角度還是情感表達上,《水門橋》都對前作形成了重要的補充。
怎么拍出來?
眾所周知,《長津湖》由陳凱歌、徐克、林超賢三位聯合導演而成。第一部分工相對平均。但到了第二部《水門橋》,據總制片人透露,片中大部分戲份都由徐克導演。因此片頭字幕上,另外二人放棄了導演署名,僅署“監制”。這種安排,也使得美學和動作的觀感更為統一。
徐克對于場面的要求相當細致。片中大部分冰雪場景都并非特效,而是真實冰雪。為了滿足要求,團隊還要克服諸多連帶困難。
《長津湖之水門橋》劇照
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徐克表示,雪剛開始下的時候,因為還沒有下實,就不能很好地承重,導致演員經常站不住,更不好做動作。而當雪下到一定程度又會結一層冰,讓演員腳底打滑,做動作就更加艱難。除此之外,每拍完一條,雪地上都有一大堆腳印,為此劇組還要額外花時間重新整理地面,復原后再重新來過。
除了冰雪,很多場景還需要風。大風刮起來的時候人會很難受,體感相當寒冷。“你再怎么把自己包起來都沒有用,可這恰恰就是當年那些戰士們所面對的自然環境。”徐克表示。
由于拍攝工作量巨大,僅靠自然風雪無法滿足戰爭場景和們劇情需要,因此劇組也需要生產人工風雪來進行配合。徐克對媒體表示,劇組光吹風組就有三隊人馬,每個隊都有自己特殊的吹風方法。一個場景要靠幾組人相互配合,才能達成最好的效果。
《長津湖》
影片中關于水門橋的攻防戰中,美軍經常會使用火焰噴射器。為了盡可能加強真實感,徐克大部分都使用真火。“其實火焰槍的火焰完全可以用CG畫出來,或者現場只是有一點點火,全靠后期把它放大,但那個感覺還是會有些不一樣。所以我們還是選擇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盡最大可能實際拍攝,再用一些后期的手法來進一步優化它,達到我們想要的戲劇效果。”
從各個角度來考量,兩部《長津湖》無疑都是國產電影工業化的高峰。所謂“工業化”并不僅僅在于狹義的尖端科技和創新能力,更是在考驗團隊面對大場面時的組織能力和紀律性。在一個規模如此巨大的劇組內,拍攝過程中每一天都有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徐克告訴媒體,團隊必須精心記錄拍攝用的火藥、子彈、信號彈的使用情況,否則出現“庫存不足”的情況,就會嚴重影響后續進度。而這些困難,演員和片場工作人員在付出了巨大努力之后,都一一克服了。
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長津湖》歷史顧問王樹增認為,除了戰略戰術之外,兩部《長津湖》還要集中回答的問題是:剛打完解放戰爭,人們的心態怎么樣?為什么剛打完解放戰爭,人們就又可以昂然開赴前線?他們的精神狀態怎么樣?想要解答這一系列問題,就必須對當年的時代背景作盡可能的還原。“缺了這一環,這個作品就沒了靈魂,就無法解釋那一代人為什么會慷慨赴死。”
關于這一系列問題,兩部影片通過不同的方式給予了解答,其中演員的身體力行,也正是解答這個問題的關鍵一環。
“演員們都很好。演員為了還原戰斗情形,吃的苦可能超過任何一部電影。”王樹增表示。
主旋律商業電影
中國主旋律商業電影開始騰飛,可以說是從2009年的《建國大業》開始的,當年盡管全國銀幕數量相當有限,但這部群星薈萃的影片還是拿下了超過4億人民幣票房。再到后來,隨著影院建設蓬勃發展,有了《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動》;緊接著又由《戰狼2》《紅海行動》《我和我的祖國》發揚光大;直到上下兩部《長津湖》,其間明顯經歷了一個發展越來越成熟的發展曲線,票房也越來越高。
《智取威虎山》
前述電影多是戰爭片。倘若要檢驗一個國家電影的工業化進程,戰爭片無疑是最好的標志。
以2014年的《智取威虎山》為例,雖然其類型定義為戰爭片,但其實真正的戰爭場面并不多,大部分內容構成其實都是臥底和懸念的橋段。到了2016年《湄公河行動》中,戰術內容變得豐富了起來,雖然場面不大,但小規模軍事沖突也給觀眾帶來了足夠的刺激感。
后來的《戰狼2》《紅海行動》規模上都進一步擴大,不過側重點稍有不同。前者多少帶有些對好萊塢“超級英雄”敘事路徑的模仿,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乃是因為無論規模還是場面,都打出了一股“從無到有”的氣勢,排遣了中國觀眾長久以來只能被迫在銀幕上欣賞歐美英雄的積郁;后來的《紅海行動》場面依舊宏大,不過由于走的是群像敘事,情感稍顯分散了些,票房上沒能蓋過前者,但也構成了重要的補充。
《戰狼2》
至于上下兩部《長津湖》,則兼顧了人物情感和宏大場面兩個維度,因此不出意外地摘得了桂冠。
盡管進步飛速,但不可忽略的是,相比好萊塢的《超人》《美國隊長》《燃情歲月》《黑鷹墜落》《拯救大兵瑞恩》等影片,中國的主旋律影片無論在敘事節奏、類型多樣性,還是觀眾基礎上,都依然存在著進步空間。
對此,王樹增認為,電影藝術創作是不斷發展進步的。《長津湖》和《水門橋》僅僅只是個開端,隨著時間發展,創作者們對于主旋律影片的認知在不斷進步,視野不斷開拓,藝術手法上也不斷推陳出新,未來只會越來越好。
而在類型方面,也并不會僅僅只拘泥于戰爭片一種形式上,倘若將“主旋律”的定義進一步拓寬,近些年,還有《大圣歸來》《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從傳統故事中挖掘新意的動畫片;《你好,李煥英》《我不是藥神》《奇跡·笨小孩》等現實主義影片;《流浪地球》等科幻片。某種程度上,它們都體現了當代中國人的精神風貌、經濟發展和文化傳承。
《流浪地球》
“只要能體現我們民族幾千年生生不息的發展歷程,能解釋我們民族的過去和未來,這就是主流,題材不見得非得是重大戰爭題材,還有很多的偉大的人和事。”王樹增表示。
目前看來,作為投資巨大的主旋律戰爭電影,《長津湖》系列影片不僅在商業上取得了成功,也代表著中國電影工業的達到了一個新的水準線。畢竟成功的主旋律影片,就是讓觀眾在滿足娛樂需要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接受愛國主義教育,而不是干巴巴的直接說教。關于這一點,作為目前的華語影壇票房冠軍,兩部《長津湖》對后來者無疑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當然,若要吸引更多的創作者投身主旋律影片創作,觀眾和票房都是多多益善,唯有如此,才能加速實現資金、藝術、影響力、觀眾基礎等各方面元素相互促進的正向循環。
【版權聲明】本作品的著作權等知識產權歸【中國新聞周刊】所有,騰訊新聞享有本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關鍵詞: 今年春節 幾千萬中國人去看的《水門橋》 到底好看在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