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臺劇《想見你》的成功背后,離不開類型程式、敘事模式兩方面原因
作為一部“現象級”臺劇,《想見你》的成功離不開劇本、演員、制作團隊的耐心打磨。該作品在豆瓣上的評分到達了9.5,還包攬了第55屆金鐘獎4項大獎的劇集。
故事講述了一個懸疑燒腦、曲折動人的愛情故事:生活在2019年女主角黃雨萱因為男友王銓勝的意外離世陷入了不可自拔的悲傷之中。一天,她收到一個神秘的快遞,伴隨著伍佰的歌聲和“想見你”的思念她沉沉地睡去……1998年的這天,因車禍而昏迷的陳韻如突然蘇醒,她傷心的抱住眼前的“王銓勝”,可是對方卻說自己叫李子維,而自己則叫做陳韻如……
不過,我想臺劇《想見你》的成功背后,離不開類型程式、敘事模式兩方面原因。
愛情題材與懸疑題材似乎是兩個毫無交集的類型:
一個重抒情,注重呈現有情人相識相知相愛的過程;另一個以敘事見長,善于在緊張懸疑的氣氛中抽絲剝繭的呈現出一個令人拍手叫絕的精妙構思。
相關專家則認為,愛情片中存在久經考驗的經典的類型程式:
“一般表現為兩個主人公從相遇到相愛,再經歷波折、磨難,最后有情人終成眷屬或者黯然離散的發展軌跡?!?/p>
其把懸疑片歸納為“以其嚴密、完整的邏輯架構以及貫穿全片的懸念帶動故事情節的發展”。二者的類型、模式乃至側重點都有所不同,但是二者遇到了一個相同的瓶頸:因為類型劇自身的創作局限,同質化、泛濫化導致二者進入疲軟期,尋找破題之法迫在眉睫。
因此《想見你》創造性的從二者的敘事模式出發,使用類型融合的手段,將愛情懸念化,同時將懸疑感性化。
可以注意到,《想見你》的成功無疑為類型融合打入了一針強心劑,而成敗的關鍵之一因為就是愛情劇與懸疑劇的深度融合?!断胍娔恪氛嬲龑崿F以愛情敘事模式為骨骼、懸疑敘事模式為血肉。
在前兩集看似平平無奇的“偶像劇”式開頭后,從第三集開始用精心布置的線索開始將觀眾引入一個非常規的懸疑劇框架:故事來到了1998年,高中女孩陳韻如從病床上醒來,她昏迷的原因是竟被人用鈍器擊中,兇手是誰?動機是什么?女孩到底是黃雨萱,還是陳韻如?面前的男孩到底是王銓勝,還是李子維?難道這一切只是一個夢嗎?
從這時起的故事雖然也有因為陳韻如的性格大變而發生的一系列啼笑皆非的事件,也有內向女孩陳韻如逐漸收獲友誼、獲得親情治愈的成長,但是案件的推動總是“不湊巧”的在每一個溫暖情緒釋放的同時,使觀眾的安全感消失,不得不警惕于危機四伏環境。
至此,觀眾已被懸念抓牢,好奇心與腎上腺素決定了觀眾熱烈的討論。《想見你》是一部愛情劇嗎?毫無疑問是的,因為這部劇最大的亮點就是黃雨萱和李子維跨越生死、穿越時空的愛戀;那么,《想見你》是一部懸疑劇嗎?毋庸置疑,它有著所有優秀懸疑劇精心設計、貫穿全局的懸念與無懈可擊的環形敘事結構,這才是它得以“封神”的前提條件。
試想,如果黃雨萱與李子維的愛情不涉及到那么多牽一發而動全身和不得已,就只是側重于二人的愛情互動,那么呈現效果想必會是如《仁顯王后的男人》、《來自星星的你》那般,是一部以“穿越時空”為點綴的愛情劇。
而當觀眾發現,這個嚴謹的推理的謎底竟是一份寧愿讓自己消失也要救贖對方的愛,是在無盡時間的輪回中跨越生死的等待,是那份想見你的心情,是情感和音樂,抽象帶來了無盡的想象與震撼的沖擊,也帶來了極致的審美滿足。受眾在感性與理性中不斷地來回切換,跨越早已模糊的愛情劇與懸疑劇的邊界,達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
《想見你》取得成功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影片的復雜的敘事模式——層級嵌套模式。邱章紅教授認為該模式的特征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主層與套層相互纏繞,主次等級關系漸趨模糊;
二、時間向度上呈現出封閉式的“環形軌跡”;
三、以謎題為核心點,圍繞破解謎題來激發思考和設置懸念;
四、空間的多重化、碎片化成為實現時間流動的主要手段。
于是我們可以發現擁有層級嵌套模式的影片,首先一定會有多個層級相互糾纏,在這些相似的層級之中,微妙差異的疊加導致了故事的不確定性,而觀眾的樂趣就在于通過有限的線索去尋找謎底。
每個層級的連接點就是破解謎題的“出口”,這些連接點除了使故事逐漸立體化,還是破解謎題的核心關鍵。
《想見你》中,因為黃雨萱和李子維是雙向穿越,所以李子維線一共有3個連接點,也就是李子維線的3個關鍵點;而黃雨萱線一共有4個連接點,也就是黃雨萱的4次穿越。
首先是李子維線。
他的第一次穿越是在2003年回國探望莫俊杰之后通過出車禍穿越到了自殺的王銓勝身上,這時他非常害怕,也恍然大悟黃雨萱說的一切都是真的。于是他找到關鍵人物舅舅,緊接著以王銓勝的身份與黃雨萱開始了7年的戀愛;
第二次穿越是在機場拿到了王銓勝空難航班的機票,在機場與上個循環的李子維溝通得知自己再次穿越迎接自己的是十幾年的痛苦,他還是義無反顧的走向了下一個循環;
第三次不存在穿越,而是經歷這一切的李子維在2019死于兇手謝二之手,至此,單個層級中的李子維離開世界,拯救以失敗告終。
其次是黃雨萱線。
第一次穿越是在回臺北的大巴上,這是她第一次聽那個神秘的隨身聽,此刻黃雨萱入局,穿越到了陳韻如蘇醒的那天,此時的黃雨萱不知道自己已經入局,她分不清楚自己的本我是陳韻如還是黃雨萱,因此觀眾看來會有一種"莊周夢蝶"式的困惑;
第二次是黃雨萱回到2019年后,發現了使用王銓勝手機號的人叫做李子維,進而通過關鍵人物舅舅獲得了關鍵道具:陳韻如的日記,并在上面看到了"他就是王詮勝"之后,義無反顧的再次入局,并且正是因為這一次的穿越,讓李子維真正愛上2019年的黃雨萱,二人有了情感羈絆;
第三次是在拐腳李子維出事后,黃雨萱再次回到過去想要改變過去,不料這一次因為隨身聽的損壞她無法完全控制陳韻如的身體,進而得知了水晶屋的存在,也目睹了陳韻如心中對李子維愛情的渴望;
第四次是在真相水落石出之后,心灰意冷的黃雨萱無意中觸發磁帶+"想見你"的終極條件,再次回到了1999,并且在這一次阻止了小年夜關鍵的陳韻如自殺事件,并痛定思痛決定毀掉磁帶,也決定讓她和李子維的感情就此消失在時間的洪流中,至此,眾人才跳出循環。
值得注意的是,第4個連接點是非常規的,也就是說,前三個連接點才是無限循環中的必然條件,對無盡循環的絕望隱喻使故事最后哪怕是一個HappyEnding也被涂上了濃郁的悲劇色彩。
通過梳理雙向穿越的7個連接點我們可以發現,層級嵌套模式的魅力就在于無盡重復中的細微變化,重點在于不變中找“變”。不論是陳韻如死亡方式的不同,還是兩層級的李子維在機場對話內容的變化,抑或是李子維和小黃雨萱相遇的不同,整個模式中層級的無限疊加使觀眾一遍遍反復觀看。
劇情圍繞核心點展開,在《想見你》中,怎么打破循環拯救所有人?愛情是核心點,過去即是未來,結束就是開始。環環相扣的精巧程度使人回味無窮。相愛的種子早已埋下,正如李子維對黃雨萱告白的那句話:"因為早在你認識我之前,我就已經深深喜歡上你了。"這句看似“偶像劇”式的表白,卻是飽含深意、貫穿全局的線索,可以說,這是對偶像劇模式的一種解構。
關鍵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