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人世間》收視率創新高、原著小說蟬聯銷售冠軍 是什么讓觀眾如此沉浸?
央廣網北京2月20日消息(記者孫魯晉)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春大劇《人世間》開播以來一直受到廣泛關注。數據顯示,該劇單集最高收視份額創央視一套近三年來電視劇收視新高。劇集本身也在各大平臺引發了大量討論,播放首周微博相關話題累計閱讀量突破20億、總討論量突破190.3萬,其口碑、熱度、話題的綿延時間都是熒屏春節檔的佼佼者。
不僅如此,電視劇熱播以來,原著小說、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人世間》在圖書銷售平臺也蟬聯小說暢銷榜榜首。
可以說“追劇”再次成了不同年齡層觀眾晚飯后的共同期待,在電視劇創作進入高質量發展的階段,究竟怎樣的作品才會令觀眾如此沉浸?
電視劇從1969年周家子女上山下鄉為故事起點,逐步展開了新中國成立后,近50年發展演進的宏偉畫卷,其中涉及了三線建設、恢復高考、知青返城、改革開放、反腐倡廉等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節點和事件。
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研究所教授支菲娜表示,電視劇《人世間》長達58集,是近3年來熱播的現實題材大劇中篇幅最長的。共通的記憶與情感共鳴,讓不同年齡層的觀眾在故事中感受到了家國情懷,以及為美好生活努力的精神。
故事以周家三個兒女的命運起伏為主線,以身邊人的視角來描寫人物、傳情達義,塑造了可信、可愛、可親的平凡人形象。跟隨劇中人物的腳步,生產建設兵團的雪山農場、貴州的青山綠水、川渝地區三線建設前線的深山腹地、改革前沿深圳的迅速崛起……從北方到南方,既是劇中人物的命運經歷,也展現了國家發展的歷程。
導演李路表示,早在四年前《人世間》尚未榮獲茅盾文學獎時,自己就與合作伙伴騰訊影業共同看中了這部具有恢弘史詩氣質的作品,希望能夠攜手將其打造成一部品質巨作,呈現中國普通人的堅強與善良,以及改革開放帶給中國社會的深刻變革和高速發展。
在百姓排隊買肉、家人團聚吃年夜飯、街坊鄰里串門拜年等生活場景下,憨厚而真切的東北方言總是寥寥幾句就能將人物性格勾勒出來,也充滿了濃濃的煙火氣。
李路說,主創團隊多方走訪調研,力求劇本創作和表演等方方面面的真實。“小說中,梁曉聲已經在文字上賦予了非常豐富的人物形象的描述,演員也在做功課,都給自己的父母、親戚打電話,去了解布票、糧票……從計劃經濟時代一直到現在,這50年的變遷,我們做了大量案頭工作,對故事的講述、人物的描繪都做過認真推演,不敢怠慢,因為這都是身邊的事。”
年代感、命運感和沖突感是嚴肅文學長篇小說《人世間》的鮮明特色,也是構成與推動一部電視劇的重要要素。劇中人也會面對各種矛盾沖突、思想困惑和人性復雜,但人們始終沒有喪失對美好生活的執著向往、竭力追求和相互扶持。真實的情感和“代代相通”的人性,關注原著的讀者也感受到了編劇王海鸰賦予作品的溫暖底色。
文學評論家潘凱雄認為,無論是通過文字表達還是通過影像呈現,能在觀眾群體中引發廣泛共鳴,是因為作品對當代歷史和百姓生活的忠實記錄。
潘凱雄說:“百姓的勤勞、善良、質樸的精神,這些很生活、很接地氣,所以觀眾看到它會有一種親切感,有一種真實性。從創作方法來說,這個電視劇和原作比較起來,主要的人物關系、故事發展走向、大的脈絡對原作的忠實度還是比較高的。后面可能大家會發現它有一些時空的變化,增加了一些場景,因為畢竟它們的藝術語言不一樣。小說、電視劇都是充滿了現實主義精神的作品,所謂現實主義精神的核心就是來自它的真實性,來源于它對生活本質的觀察和反映。”
當前,中國電視劇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黨的十九大以來,包括《覺醒年代》《山海情》《功勛》等在內的精品力作不斷推出。近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印發《“十四五”中國電視劇發展規劃》,支菲娜表示,按照精品創作和提質增效的原則,電視劇《人世間》將有望成為又一部標志性作品。
編輯:楊璇鑠
原創版權禁止商業轉載 授權>>
轉載申請事宜以及報告非法侵權行為,請聯系我們:010-56807194
專題
更多>>
關鍵詞: 原著 人物 人世間 收視率 作品 銷售 發展 小說 電視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