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第一集就讓人淚流滿面,這部劇憑什么這么火?
青春副中心
有故事 有情懷 有溫度 我們都在關注
巴中日
最近
電視劇《人世間》
引起了網友們的熱議
這部由
同名原著《人世間》所改編的劇集
是一部描述
中國百姓近 50年 生活史的作品
劇中的周秉義、周蓉、郝冬梅、呂川
以及下一代的周聰等一個個奮斗者
通過努力改變自己
乃至家庭的命運
從過去物質匱乏帶來的
尷尬、無奈和無助
缺衣少食、貧病交加
到如今中國日益繁榮昌盛
從糧食到棉花產量等等
普通老百姓的物質條件日漸改善
生活早已不再拮據
在《人世間》中
周秉昆身為平民子弟
具有勞動人民的美好品性
他為人正直仗義,勇于擔當
在他人面臨困境之時
他挺身而出扶危濟困
普通人的善良美德和人生信念
在周秉昆身上畢現無遺
這部劇所映照出的拼搏向上的精氣神
正如每個中國人一樣
從“小家”到“大家”
始終是一條向上向善的路
跨越幾十年
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
凝聚了無數中國人的艱苦奮斗
他們的人生與時代緊密連接在一起
無數個他們
造就了如今的中國
“兩彈一星”元勛錢學森
在錢學森的帶領下
中國研制成功第一枚導彈
隨后
他主持中國“兩彈結合”的相關試驗工作
1966年
中國首次發射導彈核武器試驗成功
1970年
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
……
僅用十多年時間
中國國防尖端技術就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
達到世界上少數幾個發達國家所具備的實力
錢學森晚年依然牽掛中國航天事業
在82歲高齡時,他在信中說道
“21世紀的中國人
一定要在空天飛機上顯一顯身手
這是一件國家大事!”
“人民說我為國家民族做了點事
就是最高獎賞!”
“中國核潛艇之父”彭士祿
他說自己一輩子只做了兩件事
一是造核潛艇
二是建核電站
1988年
中國導彈核潛艇發射運載火箭成功
這是繼原子彈爆炸成功之后
中國牢牢筑起的第二道核盾牌
彭士祿
這個曾是中國最高機密的名字
走進了全世界的視野
“只要祖國需要,我當然愿意”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
從蘇聯學成歸國的彭士祿
開始主持我國第一艘核潛艇
核動力的論證和前期開發
在當時,想要造核潛艇
真的跟癡人說夢無異
但他做到了
他沒有像他的父親彭湃一樣
轟轟烈烈地走向歷史舞臺的中央
而是像核潛艇一樣悄無聲息地“深潛”
與共和國的核事業緊緊地連在了一起
麻風病防治專家李桓英
72年前,新中國剛成立時
全國有52萬同胞遭受著麻風病的折磨
得了這種病的人
手腳和皮膚會潰爛萎縮
整個面部塌陷、五官扭曲
因為看起來極為恐怖
不管是在過去的歐洲
還是在舊時的中國
患了這種病的人都會受到嚴重歧視
1958年,37歲的李桓英
瞞著同在美國生活的父母
放棄了優渥的生活
只身一人回到了祖國
在這之后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歲月中
她每一天都在忘我地工作
硬生生把一個個與世隔絕的麻風寨
變成了幸福村
為了實現一個“沒有麻風病的世界”
她奮斗了半個多世紀
李桓英說得最多的還是那句話:
我從未后悔過自己的選擇
“全國技術能手”“全國青年崗位能手” 趙脯菠
趙脯菠在第45屆世界技能大賽上
憑借熟練的手法技術
豐富的實戰經驗和穩定的心態
斬獲焊接項目金牌,蟬聯世界冠軍
實現了中國世界技能大賽???????????????????????????焊接項目“三連冠”
也圓了他成為世界冠軍、大國工匠的夢想
焊接時跳躍的焊花溫度
高達幾百、上千攝氏度
即使穿著厚厚的防護服
焊花依舊能夠通過防護服灼傷他的皮膚
手臂上的疤痕見證了他的成長
“但是我對我的選擇一點也不后悔
這些璀璨的焊花和美麗的傷疤
陪我走上了第45屆世界技能大賽的最高領獎臺
實現了我的冠軍夢想!”
在時代的大背景下
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始終保持著頑強的精神
和溫暖的力量
敘述著自己的青春故事
《人世間》
在這個新春給予青年
一份溫暖、一份理解
也能為他們朝向未來的前行
帶來一份篤定的動力
(文章內容源自:青春北京)
關鍵詞: 錢學森 技術能手 導彈 彭士祿 研制成功 中國 人世間 李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