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四個維度比照分析,當下國產劇的發展趨勢一目了然
來源丨 影視獨舌
作者| 馬二
2020年,可謂網劇的“盛世”。《隱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等作品,不論是熱度還是口碑上都遠遠超過了臺播劇。2021年,臺播劇則再度復興,上半年的《覺醒年代》《山海情》,暑期檔的《理想之城》《掃黑風暴》,年末的《對手》《小敏家》,或在輿情,或在收視,或在口碑上收獲了大眾的認可。
網劇與臺播劇的競爭毋須多言,誰壓過誰一頭也不用深入探究。正常審美的觀眾,絕不會成為某個平臺的“無腦”擁躉,他們只為兼具美學價值與戲劇趣味的作品歡呼。電視劇的信念感需要觀眾維系,這些劇能激起這么多人交口稱贊,至少證明它們找準了觀眾們的口味剛需。這也倒逼創作者發現創作規律。
作為影視行業外圍的觀察者,我們每年都會就行業最新的現象發聲。
為什么是它們獲得觀眾的認可?為什么是這類題材取得高收視和高熱度?新的一年又有哪些變化?總有些問題需要答案,總有些疑惑需要解決。
這幾年,影視行業始終處在一個“亂花迷眼”的環境中。單一的評價體系已經很難公允地衡量所有作品。故此,須得多視角合力。
這篇文章,主要從四個維度觀察:其一,是中國視聽大數據發布的“2021年收視率超0.5%的黃金時段電視劇盤點”;其二,是云合數據發布的“2021年連續劇有效播放·霸屏榜”;其三,是廣電總局公布的“2021年全國獲準發行國產電視劇題材統計表”;其四,則是“豆瓣2021評分最高大陸劇集”。
這些榜單中的作品,有的斬獲了年輕觀眾喜愛,有的達到了收視數據的頂峰,還有的實現了臺與網的同熱。加在一起,能夠相對全面地概括行業創作的整體趨勢。
這幾年,互聯網觀眾正在逐漸拋棄臺播版權劇。
云合數據的榜單里,去年網播量排名前20,有8部是電視劇。8部里,只有《突圍》《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2部制片公司主導的版權劇。其余六部的出品方中,都有著視頻網站的身影。拋開《知否》這部四年前的劇,榜單上就只剩下了《突圍》。
視頻網站造就了這一現象。愛奇藝首席內容官王曉暉曾表示,版權劇未來在平臺占比會越來越少。哪怕具備普世價值的作品,也爭取是定制、自制劇。
對傳統的行業從業者來說,這不是個好消息。為平臺承制作品,意味著要更多和年輕人打交道。劇本以后不僅要通過審查,還要經過平臺的評估。某種程度上說,這也是對嚴肅、深刻表達的一種限制。
有趣的是,大數據榜單上收視率高的劇,平臺定制、自制劇并不算多。
同在央一黃、央八黃播出,收視率TOP10里,只有《叛逆者》《對手》兩部劇勉強躋身。而收視率唯二破2的《跨過鴨綠江》《大決戰》,則在云合的榜單上不見蹤跡。這其中,固然有《跨過鴨綠江》線上觀看只有央視頻、央視影音兩條途徑的緣故,但央視頻前臺不足5000萬的播放量,還是說明了很多問題。
這兩年我們常說,電視觀眾和評分觀眾的趣味分離愈演愈烈。電視機前觀眾愛看的劇,“Z世代”不一定青睞。網生代用戶迷戀的劇,收視率反倒不一定高。
這一現象,在《覺醒年代》《山海情》上體現得尤為突出。
《覺醒年代》首播時,收視率并不算高,連大數據榜單前20都沒進,結果成了2021年第一“網紅”劇,有效播放更是破了10億。《山海情》多星播放分流了收視,單一頻道數據都沒破1,卻躋身云合“集均30天有效播放”TOP20榜單。
在某種程度上,這似乎和大眾慣常的認知背道而馳。像《山海情》這般鄉土氣息濃厚的作品,本應當更受傳統電視觀眾的喜愛。怎么完全顛倒了呢?
不過,也不是沒有劇集兩頭吃香。縱覽大數據收視、云合有效播放兩份榜單,能發現某些作品既能討得衛視觀眾歡心,又能攬得平臺用戶的關注。比如《掃黑風暴》《巡回檢察組》,比如《突圍》《叛逆者》,比如《小舍得》《小敏家》。
《掃黑風暴》是涉案劇,《巡回檢察組》是檢察法治劇,《突圍》是反腐劇,《叛逆者》是諜戰劇。諜戰劇只要尊重觀眾智商,反響一般錯不了。前三部本質上聊得都是老百姓關心的話題:打壞蛋,抓貪官,以及如何當一個好領導。高概念是這類作品的先天優勢。
《小舍得》和《小敏家》,同為都市生活劇。但網播熱度不錯,臺播收視也挺好。兩部作品皆出自檸萌影業“小”字系列,聚焦了民眾的痛點與焦慮。
這些作品,大體來說有個共同點:高話題性。高話題性意味著爭議,也意味著強戲劇性。有了熱度,就容易上熱搜,上了熱搜年輕觀眾就能看到;戲劇性就代表著有沖突,婆婆媽媽就喜歡看。
當然,這類作品的豆瓣評分不一定高。可以理解。傳統的電視觀眾不會打分,而強戲劇性往往會被冠以“狗血”的名號。但打低分的人,就一定棄劇嗎?不見得。
這幾年,豆瓣評分的作用日益趨弱。最早表現在電影,高票房與高豆瓣評分不再掛鉤,不論開分是高是低,觀眾總愿意親自去看一看。趕上春節檔、情人節這種特殊檔期,效果更是顯著。這一現象,也反映在去年的電視劇上。
2021年豆瓣評分TOP10的大陸劇集,網劇與臺播劇各占一半。5部網劇,皆是“小而美”的代表。沒有一部出現在云合連續劇有效播放榜單。有效播放榜單排名前幾的網劇,豆瓣評分并不樂觀,有的作品甚至都沒及格。
電視劇中,3部評分破9的電視劇,都未能擠進大數據年度收視率前20。
上不了收視榜,跟主旋律調性關系不大,跟敘事不夠類型化、思想內涵曲高和寡有關系。
總的來說,豆瓣用戶打出的“高分劇集”,不僅與收視率脫鉤明顯,更與網播熱度千差萬別。客觀地說,豆瓣的高分劇集,也依舊能張揚當年的好劇風向。
但不可否認,隨著豆瓣用戶圈地自萌、豆瓣評分通貨膨脹的現象愈發明顯,豆瓣評分的權威性再度被瓦解。這或許能給創作者帶來思考:當創作一部劇時,可否創作價值而不是評判價值先行?
事實上,縱然一部劇的豆瓣評分不高、打分人數不多,也不會過于影響觀眾對它的青睞程度。依舊以大數據榜單舉例:央八黃播出的《代號·山豹》,是一部常規抗戰劇。眾所周知,近年來央八強化年輕態、精品化的定位,注重創新。
所謂常規,就是尚未擺脫陳舊和土氣的感覺,還是“老路子”。《代號·山豹》豆瓣打分不足百人,連分都沒開成。然而,就這樣一部劇,卻在大數據收視率榜單中位列第四,是央八黃去年排名第二的劇。排名第一的《媽媽在等你》,則是一部常規的年代親情戲,滿滿的古早味。這部劇的豆瓣評分更只有4.8分。
網播數據也展現了這一情況。《掃黑風暴》是中盤松懈,《突圍》是半部好戲,網上的爭議都不少。但這并不影響觀眾的追劇熱情,雖不知是一路笑臉還是邊看邊“罵”,單從云合的有效播放來看,豆瓣低分的“嚇阻”功能有限。
之所以出現這一狀況,原因很簡單:不只衛視的觀眾和視頻網站的用戶分層,平臺自己的觀眾都分層了。去年5月,騰訊視頻會員數達到1.25億。而豆瓣打分人數最多的劇集《陳情令》,也不過才163萬。
更多的觀眾,只是單純的觀賞者。他們通常不發表意見,是沉默的大多數。有時候被惹惱了,頂多私下里吐槽幾句。上社交網站的都不多。
我們的影視創作者,不應當只為那百分之一拍片。
昨晚收官的《人世間》,大數據收視率破了3,是央視一套近5年收視新高;愛奇藝熱度值也破了10000,是《延禧攻略》《贅婿》之后的第三名,更是唯一的年代劇。可豆瓣打分的人,都不到7萬。他們的意見,其實沒那么重要。
對觀眾來說,影視劇是一種情感代償。它提供一面鏡子,見劇中人,也見自己。記錄和見證著社會現實,為大眾提供更為直觀的想象方式。
看透這四個維度,能看到觀眾想象中的“鏡中人”——他們的審美訴求。
第一,性別意識強烈的影視劇不再受寵了。前幾年,劇集市場上最受歡迎的是女性話題劇。幾乎每一部都市劇,都要貫徹“女性互助”的口號。觀眾也很買賬,每每收視與熱搜齊飛。但盛極則衰,這兩年這類作品不太靈了。
視頻網站仍然是“得女性者得天下”,但女性更愛看的還是甜甜的戀愛。比如《愛上特種兵》《你是我的城池營壘》。有的劇“糖分”太高,男性用戶也不抵觸,比如《司藤》《你是我的榮耀》。至于衛視觀眾,從來不關注男女之隙。
第二,把男性向拍成全民向,才是邁向“劇王”的關鍵一步。
《跨過鴨綠江》和《大決戰》都是戰爭劇,按理說這是男性觀眾的舒適區。但這并不妨礙女性觀眾欣賞它。因為其不僅講硝煙彌漫的戰場,更講波詭云譎的形勢、轟轟烈烈的時代和爾虞我詐的人心。
《贅婿》原著是男頻小說,編劇將之改成了歡脫喜劇。很受歡迎,有效播放量斷層第一。2019年底播出的《慶余年》,同樣由男頻小說改編而來,卻一點也不妨礙它適配全性別。
最后,還有些數據需要明晰。
廣電總局公示,2021年全年全國生產完成,并獲得《國產電視劇發行許可證》的劇目194部6722集。而去年拿到發行許可證的,是202部7450集。
可以看出,提質減量依舊有條不紊進行。一來,雖然減少的不多,但部數還是下降了。二來,平均集數越來越短了,從36集變成了34集。當前這個時代,用戶的時間越來越值錢。“把劇拍短”是一種潮流,也是一種必然趨勢。
194部作品,現實題材劇目144部,歷史題材劇目39部,重大題材11部。
三類作品中,重大題材值得一提。去年有11部重大題材拿到發行許可證,重大歷史有2部,《金瓶掣簽》《忽必烈》。前者以17到18世紀的西藏地方歷史為依托,生動講述了中央政府在151年的歷史長河中,如何探索出一條經營西藏、管轄西藏的統治策略,并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教合一制度。
后者圍繞元世祖忽必烈的一生展開。重點講述他在祖父成吉思汗的影響下,從懷有遠大抱負的少年成長成文韜武略的大汗,一統華夷的歷程。
重大革命題材有9部,分別是《覺醒年代》《大浪淘沙》《中流擊水》《光榮與夢想》《香山葉正紅》《大決戰》《百煉成鋼》《我們的隊伍向太陽》和《春暉》。9部作品中,只剩《我們的隊伍向太陽》《春暉》兩部尚未與觀眾見面。
2021年過去了。就創作而言,這是好勝過壞的一年。整體環境雖趨冷,可好劇在一茬茬出現,提振了觀眾對國產劇的信心。步入2022年,觀眾想要看到更多更好的作品,創作者且努力。
- END -
關鍵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