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番茄君慶幸地躲過了情人節“爛片潮”的檔期,因為這三部情人節上檔的影片,簡直拉低了國產愛情片的下限,分數分別為3分、2.7分、4.8分。
不過到了三月,情況不同了。
春節檔之后,終于再次看到好萊塢大片,雖然最新的《蜘蛛俠:英雄無歸》遲遲無法在國內上映,但飾演小蜘蛛的荷蘭弟,卻有新片登陸國內院線。不知道蝙蝠俠和小蜘蛛的大戰,誰能拿到這個月的票房冠軍。
不著急,我們拭目以待——
1、《新蝙蝠俠》
終于,我們得以在國內院線揭開這部DC宇宙新作的真容。
一部《小丑》,讓華納看到了DC的新玩兒法,于是緊接著,這部《新蝙蝠俠》便立馬籌備。
跟《小丑》一樣,無論是導演還是演員,新宇宙的開啟,都需要新的導演、演員和劇組。
這也是廣大DC粉最擔心的地方。
飾演蝙蝠俠的,不是大本,也不是克里斯蒂安·貝爾,而是羅伯特·帕丁森。
沒錯,眼尖的觀眾應該認出來了,他就是《暮光之城》的男主,那個小臉煞白的吸血鬼。
導演,不是諾蘭、蒂姆·伯頓和扎克·施耐德,而是打造過《猩球崛起》的馬特·里夫斯。
這可不是什么草臺班子,這是真正的天團陣容,好萊塢頂級配置。
跟新《小丑》一樣,新《蝙蝠俠》也不再像以前的DC電影,它不是那種純純的超級英雄片,而是融合了驚悚、懸疑、動作、科幻等各個類型。
片長3小時,劇照的光影,都美到極致。
《新蝙蝠俠》的回歸,也意味著那些曾經在《蝙蝠俠》系列電影中出現過的角色,也將一一登場。
瘋狂的小丑、性感的貓女、企鵝人、羅賓……
還有那輛炫酷的蝙蝠車,和他的老管家阿福。
這一切的一切,帶著新鮮的血液,也帶著老粉絲的情懷,來了。
黑暗哥譚,歡迎回歸,蝙蝠降臨,天下太平。
2、《神秘海域》
小蜘蛛的新片,根據熱門游戲改編。
一般來說,游戲改編的電影撲街的可能性很大,普通觀眾因不知道其背景設置容易出戲,而老粉往往因為要求太高而過于苛刻。
但這部《神秘海域》不同,它就是妥妥的爆米花電影。
兩位男主,一位是足智多謀的內森·德雷克(湯姆·赫蘭德 飾),一位是經驗豐富的尋寶者維克多·蘇利文(馬克·沃爾伯格 飾)。
他們組成一個小team,去尋找麥哲倫500年前遺失的寶藏。
類似的情節我們在好萊塢電影中見得很多,但這并不意味著《神秘海域》沒有意義,如果工作生活給了你不少壓力,去看一部打打殺殺談情說愛的爆米花電影,是一種最有效的放松手段。
爛番茄評分,給那些對電影有要求的觀眾:
3、《柳浪聞鶯》
上海國際電影節展出的電影,上映之前媒體上的消息很多。
目前已經開分,豆瓣6.4,將將及格。
《柳浪聞鶯》改編自茅盾文學獎得主王旭烽系列小說《愛情西湖》,獲金爵獎最佳影片提名。
故事講述了上世紀90年代江南越劇團兩個姑娘與一個畫家間的情感糾葛。
從小關系很好的兩姐妹相伴長大,可成年后卻碰到了種種矛盾和分歧。
別急,劇情是三角戀,但又不是三角戀。
她愛上了她,她卻愛上了他。
戀愛的成分不同,性質不同,劇情的走向自然不同,這是一個你追我,我追他的故事。
與其他電影中的狗血三角戀不同的是,這段線性的戀愛關系,涉及到了對愛情的雙重討論。
雖然電影的評價趨于兩極,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對我國愛情電影在類型拓展和題材創新上開辟了新的思路和嘗試。
比起爛大街的狗血三角戀,《柳浪聞鶯》的嘗試,值得肯定。
4、《回廊亭》
根據東野圭吾暢銷懸疑小說《長長的回廊》改編,據說東野圭吾的大部分作品,已被中國影視公司買下版權,但目前拍攝成片的只有兩部,我們熟知的蘇有朋版《嫌疑人X的獻身》就是其中之一。
不知道《回廊亭》是不是第三部,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是一部無論如何都值得觀看的電影。
兩個理由。
第一個,是東野圭吾。
雖然東野圭吾的懸疑小說有日本特定文化和社會背景下的假設性及夸張性,但一般被搶版權拍成影視作品的,都有很“穩”的故事和基本盤,這一點不會改變。
第二個,是任素汐和劉敏濤。
這兩位演員不是電影圈最出名的,但都是演技爆棚的實力派。
這次任素汐扮演了一位律師,而她的情人,卻在一場大火中喪生。
預告中劉敏濤神情嚴肅,因為這場大火,還與離世富商數十億的巨額遺產有關。
電影捂得很嚴實,目前也僅有30秒的預告放出。不過從預告來看,有東野圭吾那味兒了。
對這部片,番茄君謹慎押寶期待。
5、《如果有一天我將會離開你》
“白色情人節”檔期,聽名字不像好片,但仔細看,說不定有驚喜。
“天壇獎”入圍影片,不止講愛情,也講異鄉,講情感,講人性。
男主李小李在日本東京留學,經過同學管唯(齊溪 飾)的介紹,認識了一群在日本打拼的中國人。
無意間,李小李卷入到了每個人的生活和情感之中。
通過李小李的眼睛,遠在日本的各色鄉愁,漸漸被呈現出來——有的沒有身份,有的有語言問題,有的想家,有的情感不順……
喜歡它的觀眾,認為它溫暖細膩,感情充沛,有種淡淡的詩意的鄉愁。
不喜歡它的觀眾,覺得它矯揉造作,無病呻吟。
你的感覺會怎樣?去看一看這部片,或許很多問題就通透了。
6、《可不可以你也剛好喜歡我》
雖然名字的長度和上一部一樣,但質量上,或許完全不同。
兩位女主大家都很熟悉,《我們與惡的距離》里扮演李大芝的陳妤,以及《華燈初上》中與林心如配戲的楊謹華。
顏值不缺,演技不缺,就連質感也不缺。
可唯獨故事和設定,太“情人節化”。
電影的框架,套在了狗血的“雙向暗戀”里,不少青春片玩兒膩的套路,像PPT一樣在預告片中展出。
如果看慣了國產青春片,你會感嘆:何以淪落至此。
7、《“煉”愛》
諧音梗名字,但不是爛片。
這是一部紀錄片,講述了五位“剩女”的生活。
導演董雪瑩以自己敏銳的視角,捕捉到了五個不同職業,相同情感狀態的女性——明星、音樂人、高管和普通白領等。
他們有人想談一場不分手的戀愛,有人則相信凍卵才是“最有價值的投資”,有人在家人催促中往返于各個婚戀活動,有人則是把希望寄托在社交軟件, 還有人肩負起單親媽媽的重任……
在當下,女性的婚姻問題,本就是一個敏感且棘手的問題,尤其這兩年,相關話題很少在影視作品中出現。
《“煉”愛》能有這種勇氣,已經很不簡單了。
豆瓣已經開分,7.8對于紀錄片來說不算高分。但在評論區激起的討論,才是它最大的意義。
8、《印度女孩》
《摔爸》創造了印度片在中國成功的模式之后,有一大批印度電影制作人開始跟風,想以這種方式虎口奪食。
《印度女孩》里,就有很明顯的《摔爸》影子,只不過這次,勵志的運動從“摔跤”變成了“板球”。
無論是“摔跤”還是“板球”,都有一個共同屬性,那就是曾被認為是男性專屬的運動。
如果一個女孩想要去打板球,她必須經歷比《摔爸》更嚴重的阻礙。
性別、地域、歧視……甚至種姓制度。
在訓練板球的過程中,印度對女性從事體育運動的各種態度漸漸被展示出來。
有人嘲諷,有人譏笑,有人不可接受,有人直接上手……
當然,我們可以預見這部勵志片的結尾,也能一眼看穿它要表達的內核。
無論是《摔爸》《神秘巨星》還是《印度女孩》,印度電影的成功密碼,似乎是他們天然的社會生態和階級(層)狀態。
但不可否認的是,即便全部都是用一個框架,印度電影也在持續不斷地產生新的優秀電影。
這種內容創造的成熟度和嫻熟度,值得中國電影人學習。
9、《瑪納斯人之失落的秘境》
改檔+跳票,終于上映了。
這海報畫風,既能讓人想到古蜀國的黃金面具,又能讓人聯想到瑪雅文明,中西結合,意境甚妙。
再看劇照,有肌肉,有美女,
有DJ有旅游,
還有表情嚴肅的老和尚……
能將這么多毫不相干的元素雜糅到一部電影中,不得不佩服導演的“專業能力”。
10、《鐘馗伏魔》
如果不是看電影名,我以為這鐘馗要結婚了呢,這服飾搭配真的是喜慶。
好了,三月片單就為大家盤點到這里。
對番茄君而言,三月份確實有不少佳片可看——必看的有《新蝙蝠俠》和《神秘海域》;可以嘗鮮的有《如果有一天我將會離開你》和《印度女孩》;如果你是鐵桿影迷,《回廊亭》《“煉”愛》《柳浪聞鶯》都值得一試。
就這,我們四月份再見。
(電影爛番茄編輯部:淼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