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申明:本文為@影吹斯汀 獨家原創稿,未經許可不得以任何形式抄襲or轉載,違者必究!】
朋友們,又到了周五薦片的時候,祝大家周末愉快!
連續推薦了好幾部文藝向的影展片,這周就換換口味,給大家推薦一部娛樂性強的懸疑類型片~
那就是近期釋出資源,收獲今年“法國奧斯卡”——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原創劇本、最佳男主等多項提名肯定的《黑匣子》。
不同于《中國機長》《空中營救》這類聚焦空難事件,呈現驚險營救過程的災難驚悚片,以航空災難為題材的《黑匣子》,別出心裁地把空難的懸念轉移到事件發生后的調查過程上。電影里最大的謎團,就在飛機的黑匣子。
飛機的黑匣子聽上去很神秘,但從功能上,其實有些類似車輛的行車記錄儀,主要在記錄信息。
它有兩個種類,一個是駕駛員座艙錄音器,一個是飛行資料記錄器。前者的錄音磁帶可防火、防水、防震,并記錄駕駛人員從起飛到著陸整個過程的相互對話。后者可記錄飛行時的各種數據。這些信息經處理后,可幫助專業人員更專業地分析事故原因。
電影里,男主馬修就是一個在歐洲航空公司工作,跟黑匣子里的錄音打交道的聲音分析師。
他不需要像機長或空警一樣,在極度危險的情況下,與天災或壞蛋短兵相接。相反,他的工作更接近普通社畜的日常,只需要坐在辦公室,戴著耳機聽錄音、做記錄、填報告,沒啥大風險。
但這份工作也不簡單,需要極高的聽覺天賦和強悍的分析推理能力,是實打實的技術工種。
如果說諜報人員聽錄音,為的是預判被監控人員的風險,為日后的種種行動做準備,那聲音分析師馬修聽錄音的行為,則更像事后的偵探查案或法醫鑒定。
聲音的波形、頻段、時間線等諸多信息,變成了待搜證、鑒定的“案發現場”。盡管黑匣子錄音非活物,但天賦高能力強的男主,自有讓它開口說證詞的本事。
因此,電影的核心看點也有別于其他航空題材的大場面大陣仗,變成男主與黑匣子之間,更內斂的智力、技術較量,頗具新鮮感。
除了題材和人物職業設定的新鮮感,電影也講了一個懸念叢生的“聽音破案”故事。
電影始于一起慘烈的空難事件。一架從杜拜飛往巴黎的班機在阿爾卑斯山不幸墜毀,300多名乘客全部喪生,事故一時間成為全法人民關注的焦點。
在資深調查員波洛克突然失蹤的緊急情況下,一直郁郁不得志的馬修,被指派為這起空難的首席調查員,獲得了一展才華的機會,處理起這起棘手又重大的事故。
是機長操作失誤嗎?還是有乘客實施恐怖襲擊?
錄音里,一句“真主與我同在”的吶喊,作為聲音證據,似乎指向了后一個猜想。結合穆斯林乘客的登機信息來看,一切都順理成章,即這位乘客擅自進入駕駛室,造成飛機事故。
馬修也一戰成名,變成眾人看好的潛力調查員。但臨近結案時,遇難乘客家屬提供的一則通話留言,卻提供了新的時間線,一定程度上反駁了恐怖分子入侵的推論。
面對上級領導“不要過度解讀”的勸誡,一心求真相的馬修,選擇頂住壓力,執拗地重新開始調查。
一個近幾年大規模與歐航合作,處在上市關口,為飛機提供自動駕駛和防火墻系統的技術公司,引起了馬修對系統安全性的懷疑。
馬修正準備從歐航檢測部門跳槽到該公司的妻子,也表現古怪。
上級調查員波洛克在關鍵時刻的離奇失蹤,更讓他心生疑竇,并猜測起他和技術公司負責人的關系。
這些碎片化的線索與馬修過分敏感的直覺,讓他在調查中越陷越深,并腦補了一出陰謀大戲——
技術公司生產的自動操作系統存在大風險,而妻子作為公職檢測人員,也被大公司收買選擇知情不報,上級調查員波洛克可能與此相關而遭綁架。
為了證實自己的推測,馬修越過了職業的界限,利用了妻子的信任,得罪了一切能得罪的人,卻并沒有換來自己臆想的真相。
自動駕駛系統全部正常的檢測結果,駁斥了馬修的推測。他本人也因此丟了工作,婚姻陷入危機。真相再度撲朔迷離起來……
劇情的一波三折和懸念的抽絲剝繭很是精彩,其中的諸多細節和設定,也引人深思。
“吹哨人”在體制內不斷碰壁的經歷,公職人員被金錢腐蝕的勾當,“恐襲”是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的“合理性”,以及個體對抗大資本只能玉石俱焚的結局,都透出黑暗的信號。
這些情節也與一些社會現實形成驚人的參照關系,提升了現實批判性的同時,也成為影片驚悚感、無力感的重要來源。
畢竟聲音的謎團,再復雜也會有解,而現實的利益關系網絡與人心黑暗,就算擺在那兒,也難攻克。
大公司急功近利,在明知飛機系統有設計缺陷的情況下,隱藏問題,最后導致空難事件的情節,在現實中也曾發生過。
其中最知名的,當屬2018年獅航波音737MAX的墜機事故。
現實里這場189名乘客殞命的悲劇,是航空公司管理不嚴、飛機系統設計缺陷等多方不合規因素而釀成的人禍。
虛構的電影,竟也成了對現實的重演和再度警醒。
除此之外,《黑匣子》作為一部跟錄音作戰的電影,在聲音設計上也很出彩。
不同于一般懸疑片的音效,多用來烘托氣氛的單一感,影片的整個故事其實都在圍繞“聽覺”做文章。
在某種程度上,電影故意錯亂了聲音的客觀屬性,讓它在物理(實在的聲音現象)和心理層面(獨屬于男主的聽覺)來回跳躍,變身為一個不可捉摸的關鍵角色。
電影一開場,就用一段聽音戲,拋出了頻率、振幅等知識點,方便觀眾理解的同時,也展現男主的聽覺天賦和聲音攜帶的信息量。此時的男主,看上去有足夠的能力和信念把握聲音。
但隨著劇情發展,我們會發現,男主并不是一個自信和善于交際的人。當他置身于酒會這樣的社交場合時,碰杯聲、他人的交談聲等嘈雜環境音,反而成了讓他頭昏腦脹的病毒。只有戴上降噪耳機隔絕聲音,他的身心狀態才能夠恢復正常。
如此看來,聲音不光是待男主挖掘的“信息庫”,也是他心理狀態、孤立身份的外化。
聲音跟以聽覺謀生的男主,也在破案的過程中,形成了“彼此成就、彼此折磨”的矛盾關系。
男主雖通過聽音分析,廓清了事實,一定程度上“馴服”了它。但他遭遇的劫難,也由車內混亂、令人分神的聲音(音響系統錯亂)所導致。可控與不可控之間,聲音既如命運,也如現實,加強了電影的懸念感和黑暗感。
沒有咋咋呼呼的視聽花活兒,但用”聲音“做出了新鮮感;故事上,也沒有讓人驚呼WTF的離奇人物關系,一眼看過去容易被忽略,但從類型完成度、題材切入點和現實揭示力來看,《黑匣子》是一部值得一看的懸疑佳片。
(mo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