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與質量未必成正比,這在電影行業內是個公認的事實。就連坐擁內地影史票房冠軍《戰狼2》的吳京,也曾在采訪中很清醒地表示票房高不意味著自己水平高,票房高真的需要占盡天時地利人和。多數人認可《戰狼2》是部優秀的電影,但是不是真的一定優秀到質量上可以排第一?恐怕多數人心里要嘀咕一下。不過一件事的發生總會有它背后的道理,電影票房也一樣。
2021春節檔領跑者《唐人街探案3》在上映第5天的凌晨就取得了超過31億的傲人票房,已接連超過了《我不是藥神》、《八佰》等電影的最終票房。雖然《唐探3》只領跑了3天,在第4天就被《你好,李煥英》奪走了日冠,但首日破10億、4天破30億的紀錄已經足夠驚人,短時間內很難被打破。
不過有趣的是,《唐人街探案3》的口碑有些不盡人意——在票房超過《我不是藥神》沒一會兒,豆瓣評分就已降到了5.7分,貓眼評分8.6分相對于貓眼一貫的電影評分來說也不高。而剛剛被它超過的《我不是藥神》在評分人數已經超過166萬的情況下仍保持這9.0分的豆瓣評分,兩相對比未免過于慘烈。
公平地講,票房達到30億級別以上的片子通常來說雖然大多不差,但評分也不一定就會很高。正所謂眾口難調,看的人太多,總會有些人不那么喜歡,這也很正常。像《我不是藥神》這樣看的人很多還能保持9.0分的電影確實是鳳毛麟角,拿出來作對比有些不具有代表性。但縱觀內地影史的11部票房超過30億的片子里,《唐探3》的5.7分也還是低得太明顯(倒數第二的是6.6分的《唐探2》,倒數第三的是6.7分的《美人魚》)。
雖然評分低,但《唐探3》票房上的成功幾乎是可預見的,有太多該系列的粉絲愿意不計口碑地在第一時間買票觀看。這就是IP的力量,有了前兩部電影以及一部12集的網劇做鋪墊,《唐人街探案》的整個故事已經成了環環相扣的一個體系,自然會拉動票房。其實類似的情況在好萊塢的超級英雄片身上早已出現了多次,只是國產片里前所未有(以往的系列電影如徐崢的“囧”系列并未真的把劇情串聯起來),大家有些不習慣。
好萊塢的系列電影常常會出現只要培養出穩定受眾、IP形成就左一部右一部的拍,不斷重復著流水線一般的套路越拍越敷衍,拍到實在拍不下去了就完結,然后還要再重啟,把圈錢幾乎寫在了明面上。然而依然有大量粉絲買賬,并堅稱電影并不爛,粉絲主導下得出的評分也不低,而實際上很多系列電影拍到最后也就只剩下工業水準尚可了。
《唐人街探案3》的制作水平其實也是不差的,全程用專業的IMAX攝影機拍攝,多個國家取景,雖然不少人因為其喜劇標簽直接默認它不是大片,但實際上影片中密集的打斗戲和大量的宏大場面已經完全是大片配置。《唐探3》的問題所在是其風格上過于鬧騰,劇情中推理的部分偏弱,尤其是第三部的主體案件顯得不夠豐滿。
其實所謂的缺點也不難理解其用意。角色過于浮夸、整體顯得鬧騰是為了迎合春節檔氛圍,推理偏弱是為了降低觀眾理解的門檻爭取讓更多觀眾輕松看懂,主體案件偏弱則是為了留出更多時間布局關于Q的設定,構建起整個系列的故事體系。只不過理解他為什么這么拍不等同于最后出來的效果一定是好的,有野心去爭取更廣泛受眾的同時就勢必要犧牲掉一些東西,但最后依然不可能討好所有人,還有可能讓原本的受眾不夠滿意。
雖然《唐探3》在普適性和獨特性的平衡上栽了跟頭,導致評分不高,但這個IP的價值依然得到了體現,而且在這一部中得到了進一步的構建。雖然平臺的評分探底,但喜歡《唐探3》的觀眾數量也并不少,有些觀眾看得很樂呵,但他們往往不是去主動打分的那批人。有些粉絲覺得有點兒失望,但也仍有不少粉絲捕捉到了陳思誠構建IP的野心,并甘愿被他套牢,期待著下一部Q的進一步顯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