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艾嘉有兩個標簽:
一是才女。
她并不出眾,但眼睛里卻閃耀著無限的光芒,給人一種獨特的知性之美。她年紀很大了還是少女氣。
電影《山河故人》中,她60多歲的時候和90后小鮮肉有過一段戀情,觀眾沒有任何違和感。
二是緋聞。
像張艾嘉這樣的女人最受人才的喜愛。她的八卦名單包括李宗盛、羅大佑和楊德昌,兩位音樂教父和一位電影大師。
李宗盛是音樂界的老大哥,但他是張艾嘉口中的“小李”。李宗盛認為張艾嘉是他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人。著名的歌曲《愛的代價》是他送給張艾嘉的。據說李宗盛的大哥在寫作中途哭了。
兩人從未真正愛過對方,但多年后,在李宗盛,的音樂會上,張艾嘉問他是否愛過自己。李宗盛突然變得啞口無言,哽咽。兩人緊緊相擁,一切都很自在。
羅大佑對張艾嘉的感情要直接得多。他花了五年時間寫了一首歌,并在第一時間交給張艾嘉演唱。這首歌是《童年》。
103010換來了一段戀情和一次傷害。
羅大佑喜歡孤獨,而張艾嘉是健忘的。他們的愛情只持續了一年,但是結束了。
1992年,三人的感情糾葛早就告一段落。張艾嘉拍了一部電影《童年》,是對過去感情的回顧。
這部電影的演員陣容很豪華。張藝謀是這部電影的策劃,杜可風是這部電影的攝影師,張叔平是藝術家,鞏俐和鐘鎮濤是明星。
但最令人期待的是,這部電影是張艾嘉、李宗盛和羅大佑的一次聯手合作國王從未見過國王,而且中間有這樣一個混亂的愛情故事。參加這樣的“八卦電影”,必然會激起一種騷情。
但兩位大師為了觸動心中的白月光,拋開成見,為她站了出來,可見張艾嘉是多么的有魅力。
電影《夢醒時分》的片名取自李宗盛,創作的同名歌曲,影片中也演唱了這首歌曲。
片尾曲《夢醒時分》由羅大佑親自作詞演唱,最后收錄。
到了他的專輯《四季》之中。有人說這部電影暗藏著一部張艾嘉的不羈情史,因為電影講述的恰巧也是一個女人在兩個男人之間周旋的故事,而鞏俐的女主人設與現實張艾嘉很多相似。
馬莉(鞏俐 飾)出生在香港,成長在北京,長大后她獨自來到香港開啟新的人生,但因為沒有香港身份證,她求職屢屢受挫。
一次偶然的機會,馬莉遇到了珠寶店的少東家彼得(林俊賢 飾),兩人談起了戀愛,因為門戶之見,男友一直不肯帶她見家人。
一日馬莉遇上了從英國回港發展的王國威(鐘鎮濤 飾),國威風度翩翩,不停對馬莉噓寒問暖,一來二去兩人產生了好感,但王國威正處在一段婚姻之中,他一邊和妻子鬧離婚,一邊和馬莉交往,從道德的角度不太站得住腳。
這里不得不插一句,張艾嘉和羅大佑戀愛的時候,張艾嘉還是個有夫之婦,這段戀情從一開始就不被祝福。
張艾嘉是《夢醒時分》的編劇,她應該是想通過這個情節設計解釋自己當年和羅大佑的那段感情吧。
影片最后,馬莉識破了男友的真面目,也不想破壞國威的家庭,她憤然離開,做了一名導游,迎來夢醒時分,然而這時她又和國威在路邊邂逅了,故事到此戛然而止。
鞏俐成了張艾嘉展示自我的“工具人”
《夢醒時分》豆瓣評分只有6.7分,是一部乏善可陳的作品,究其原因就出在張艾嘉自己身上。
要知道,一個導演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喜歡把自己的親身經歷改編之后,拍成電影,導演或許沉溺在自己營造的氛圍里孤芳自賞,觀眾卻很難產生共情,本片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夢醒時分》其實講的就是張艾嘉、羅大佑和李宗盛之間的那點兒事,只不過經她一改編就變了味道。
現實中一個才女和兩個才子談戀愛,這是很稀松平常的,分分合合也好,介入別人的家庭也罷,你都能歸結為“文藝男女的放蕩不羈”。
可是電影里,才女被修改成了一個打工妹,這個打工妹沒什么特長,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就是美貌,她先后被兩個富豪喜歡上,一個把她當金絲雀豢養,一個為她拋妻棄子。
真實的故事這么一改編,立刻成了一個三觀不正的瑪麗蘇劇。
作為編劇,張艾嘉顯然把主角投射到自己身上了,片中的馬莉香港出生,北京長大,又來香港發展,片外的張艾嘉自己祖籍是山西五臺,臺灣長大,在兩岸三地發展,兩者有很多共同點。
可是在創作時,張艾嘉又是矛盾的。
作為才女,她想要展現謙卑的一面,她生怕觀眾從主角身上看到她的影子,所以她把主角寫成了沒有身份證舉目無親的打工妹,和自己這個才女差了十萬八千里。
可作為導演,她又有私心想把這個角色拍得美一點,所以她找來了當時風頭正勁的鞏俐。
在杜可風的攝影下,鞏俐身著現代服裝,美得不可方物,舉手投足間透露著一絲御姐范兒,和富二代彼得、國威在一塊氣場太強了,看不到一點打工妹的樣子。
而事實上鞏俐自己對這個角色也不信服,表演起來也并不走心,她只是張艾嘉展示自我的“工具人”,所以說《夢醒時分》算是鞏俐最美的一部電影,也是她演藝生涯中最平庸的一部作品。
本片的劇情受創作者真實經歷的掣肘,遮遮掩掩,最后拍得十分糾結擰巴,毫無說服力。
但片中一些人文思考卻值得稱道,當時香港還未回歸,很多香港人和臺灣人對大陸的態度深情而又曖昧。
就說當時的香港吧,看似繁華,卻透露著紙醉金迷的浮夸,用片中一句臺詞形容:
“香港就是個美麗的姑娘,人人都想占有她,卻沒有人愿意娶她。誰都想分享她的快樂,卻沒有人愿意了解她的痛苦。”
再說內地,片中鐘鎮濤飾演的國威來到大陸出差,他的言談舉止反映了當時香港人的一種復雜心理。
這里面透著一種難以言說的優越感。
國威來到北京,作為港商處處受到優待,各個部門的大佬都來為他接風洗塵。
國威問出租車司機一個月賺多少錢,出租車司機說500元左右。
出租車司機反問他的收入,他回答地很狡猾,他說努力的時候多賺一點,懶惰的時候少賺一點。
這種居高臨下的姿態“很香港”。
這里面還有一種親切感。
國威坐車經過天安門廣場,內地人和他介紹天安門,他簡單回了一句“我早就知道了”,一句話就讓人感覺到了一種溫度在里面。
這里面還有一種危機感。
內地雖然經濟比不上香港,但影片中處處顯示出勃勃的生機,和香港的暮靄沉沉一比讓很多港人感受到了危機。
這里面還有一種陌生感。
張艾嘉其實是想進一步深入內地,但從小養尊處優的她很難滲透到更深的層面,只有浮光掠影交待一下,內地部分拍得還是很臉譜化,那種隔閡感感覺明顯。
諸多情感交織在一起,使得《夢醒時分》在亂麻般的劇情之外,反而多了一絲讓人回味的點。
這部影片拍完4年后,另一位香港導演也拍了類似的題材,講述了一個內地男青年來香港打工和港人戀愛的故事,那就是陳可辛的《甜蜜蜜》。
張艾嘉的《夢醒時分》本可以成為《甜蜜蜜》那樣的經典,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她過度的自我代入使得這這部電影最終淪為平庸。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一粒雞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