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某視頻平臺舉辦的世界大會上曝光了一個大新聞:春晚經典小品 《不差錢》 要拍成電影了。
現場還曝光了《不差錢》的電影海報。雖然主角只露出了下半身,但標志性的蘇格蘭禮服讓人一眼就認出是“本陽,小沈陽"”。
小沈陽不僅是這部電影的主演,還是導演。
很多人對這個消息的第一反應是:《你好,李煥英》大甩賣,小沈陽吃醋了。
事實上,在今年春節期間,本山傳媒的一家公司制作了一部名為《發財日記》的電影,其導演、編劇和主演都是宋小寶,這也是一部像《李煥英》一樣的典型的“小品電影”。
這部電影籌備了兩年,邀請了十幾個一線明星。一開始它要去電影院看,后來因為大環境或者不自信,最終選擇了在網上放映。
沒想到鐵頭那邊的《李煥英》賭贏了,票房賺了54億,而《發財日記》盡管口碑不錯,反響卻差了很多。
但是,《李煥英》的成功引出了一條路:一個成熟的、觀眾有情感支撐的小品如果翻拍成電影,只要打磨得好,票房前景可能是難以估量的
于是,《不差錢》電影被提上日程。
劉強東曾經講過這樣一個笑話。
他說猶太人做生意是這樣的:一個人開加油站火,第二個猶太人在旁邊開餐館,第三個猶太人開洗車店……幾十年后,這里發展成了一個小鎮。
中國人的生意是這樣的:一個人開了一個加油站,它著火了。很快,這個加油站的前后左右都開了加油站。最后大家都沒生意做了。
電影行業也是如此。
2013年《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火了,于是“青春片”成了香餑餑,于是到處都是青春片,兩年后題材被引流;
2016年《尋龍訣》火了,于是“盜墓片”成了大熱蛋糕。一時間電影院都在盜墓,連《愛情公寓》都被拍成了“盜墓公寓”。很快,《鬼吹燈》和《盜墓筆記》的IP地址幾乎被破壞。
到了2021年,故事的主角是賈玲,他創造了一種新類型的“小品電影”,成為今年這一類型電影圈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結果,這里的招牌還沒有樹立起來。沒想到,小沈陽成了今年第二個吃螃蟹的人。
當然,小沈陽不是第一個追隨者,“不差錢!”
》也不會是第一部要被翻拍的經典,之后我們熟悉的很多經典小品很可能都會被重新拿出來加工一番。不過對比于《李煥英》,小沈陽的《不差錢》票房前景卻不容樂觀。
為什么這么說,主要原因有三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40歲的小沈陽,正處在迷茫期
很多人覺得小沈陽是趙本山的徒弟,對師父肯定是死心塌地,但兩人之間的關系其實也有過冰凍期。
小沈陽是81年生人,14歲就出來闖蕩了,他25歲才拜趙本山為師,當時他已經是二人轉舞臺的一個角兒了,一天的工資高達1000元,他和趙本山表面上是師徒關系,本質上就是利益捆綁關系。
2009年春晚上,《不差錢》火遍全國,穿著蘇格蘭裙的小沈陽成了春晚歷史上成名速度最快的藝人。
次年他就開始了全國巡演,所到之處人聲鼎沸,網絡上他的點擊量也超過了40億,風頭一度壓過了師父趙本山。
這么好的資源捧他,但盛名之下小沈陽就顯得有些“才不配位”,舞臺上展現的始終還是扮女性、明星模仿、高音這樣的三板斧,與此同時,他的脾氣也越來越大。
拍攝《三槍拍案驚奇》時被曝和孫紅雷酒后發生沖突;在外地演出后聚餐時因為“心疼”師父直接攔住了想要合影的粉絲,師父見此也一腳把他踹到了邊上……
后來老趙就開始對小沈陽的演出進行限制了,要給他“降溫”。
而他的幾位師兄也陸續得到了機會,王小利、宋小寶等人先后成名,小沈陽也不再是眾徒弟里唯一的王牌。隨著時間的沉淀,大眾對他的喜歡也漸趨理性。
他接受不了這樣的落差,后來他坦言很多好電影找他演,他一看自己不是主角就全部回絕掉了,白白浪費了幾年大好的青春。
小沈陽演了這么多年電影,唯一出彩的就是《唐人街探案》里的配角,十分搞笑,其實他完全可以走上一條黃金配角的路,可是他就是放不下當主角的執念,讓自己的路越走越窄。
這些年他多次消費《不差錢》,2010年就演了《就差錢》,后來又在《歡樂喜劇人》上演了《不差錢2》,全都失敗,于是他直接躺平了,《歡樂喜劇人》的比賽參加了一半就退賽了。
當主角不成,那就直接干導演,2018年小沈陽的導演處女作《猛蟲過江》確實賣了2億的票房,可是豆瓣評分只有3.7分,基本把他之后的作品票房也透支完了。
他這種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的行為就是對自己認知不清晰,不踏踏實實做事,還在想著投機取巧,重現昨日輝煌,結果只能蹉跎下去。
去年在《我就是演員3》里,提到這段過去,小沈陽竟然輕描淡寫地解釋道:“我過去太貪玩了。”
隨后他又說自己已經放棄了小品,原因是現在的小品都是“喜頭悲尾”,他不喜歡,他單純想給觀眾帶來歡笑。
這番精彩的發言引來了一片叫好聲,但仔細一想,小沈陽其實也好幾年沒讓觀眾笑了。
第二方面:《不差錢》不適合拍電影
有人說《李煥英》既然能成功改編成電影,《不差錢》為啥不行?
《李煥英》是改編自賈玲真實的經歷,有著清晰的時間線和情感遞進,把這個經歷改編成小品有一種言猶未盡的感覺,所以賈玲才想著拍成電影。
賈玲拍《李煥英》單純地想懷念母親,她明確表示短期內不會再碰電影,這種純粹的動機使得《李煥英》成為了電影中的一個“孤品”,并不具有可復制性。
而《不差錢》壓根兒就不是一個完整的故事,只是一個逗趣的片段,沒有故事該有的起承轉合,場景只有一個,全靠笑點密集的臺詞完成表演的,怎么拍成電影?
《李煥英》的電影和小品幾乎是原班人馬出演,《不差錢》呢?小品里某兩位演員顯然不可能主演,小沈陽一個人能帶得起電影的節奏嗎?
還有小品《李煥英》講述的是母愛這個永不過時的主題,拍成電影毫無違和感。《不差錢》呢,當年就是靠著小沈陽扮女人和一些段子火了。
現在那些段子早就被觀眾嚼爛了,當年的獵奇心也沒有了,還靠什么吸引觀眾?
哎,小沈陽沒有賈玲的命,卻做了賈玲的夢。
演員湊不齊,故事等于沒有,主題太過模糊,可以肯定電影《不差錢》就是套了個“不差錢”的殼子,另起爐灶講一個全新的故事,對觀眾毫無吸引力。
第三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趙本山
小品《不差錢》有著重要的意義,它是趙本山最后一個引發全民熱議的作品,觀眾對它是有一定情懷的。
把《不差錢》拍成電影本質上就是在消費這種情懷。可小沈陽搞錯了一件事,他從來不是觀眾的情懷,趙本山才是。
那個小品中,小沈陽確實是更出彩的一個,但是老趙才是真正的主角。
各位重溫那一下那個小品就發現,全場都是老趙在帶節奏,只不過趙本山為了捧小沈陽,把很多出彩的包袱讓給了徒弟,才讓他喧賓奪主的。
這個小品如果踢掉了小沈陽,換個相同風格的文松頂上來,照樣能出彩;但如果踢掉了趙本山,整個節目就垮掉了,趙本山才是這個小品的靈魂人物。
從更廣的視角來看,《不差錢》也是趙本山小品生涯中重要的一環,從早年的諷刺小品《牛大叔提干》到后來的《昨天,今天,明天》,《賣拐三部曲》,再到《不差錢》。他從鋒芒畢露到登峰造極再到收起鋒芒力捧徒弟,我們是能勾勒出一條清晰的曲線的。
而獨木不成林,小沈陽的整個小品生涯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就一個《不差錢》,這就是整個本山傳媒在捧他,和他自己的能力沒有太大關系。
換而言之,如果說要販賣情懷,《不差錢》要拍成電影,觀眾需要的是趙本山,不是小沈陽。
郭德綱說,藝人拼到最后拼的是文化。
一夜成名的小沈陽就是輸在這一點上,獻丑不如藏拙,他現在一會大徹大悟,一會眼紅跟風的行為又讓人長嘆不已。
皮哥想勸勸小沈陽,當下之際,好好認清自己的定位,努力在一部電影里扮演好一個二當家的角色,向著最佳配角的目標邁進,他還有翻身的可能;
如果還是盲目自信,要當主角當導演,飲鴆止渴,消費情懷,那距離真正的涼涼不遠了。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一粒雞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