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香港演藝圈的標志性人物之一,演繹的不少角色,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喜劇片《笑林小子Ⅱ之新烏龍院》中的方丈大師,給觀眾帶來了無數的歡聲笑語。此人,就是李名煬。
1917年,李名煬出生在湖南一個貧困家庭,祖父曾是晚清重臣曾國藩的軍師。在戰亂年代,他從小生活條件就很差。不過,他的學習能力卻很強。李名煬領取了幾次教會派發的救濟糧后,就可以用英語同教會中的外國人做簡單的交流。這一天賦被父母以及教會的人發現,于是他就被送到教會的學校接受教育。其實,他還是魯迅的學生,曾在魯迅創辦的青年木刻班學習,手工工藝十分精湛。
從教會學校畢業時,李名煬能用英語無障礙地和外國人交流了。由于從小接受過西方的教育,還能說一口流利的英文,他順利進入了著名的貴族學校——圣約翰大學學習,著名學者林語堂和建筑大師貝聿銘都是他的校友。自此,李名煬開始只身一人在上海灘闖蕩。畢業后,他留校任教,當了十幾年的體育系主任。榮毅仁、魯平等大人物,都是他的學生。
1949年時,李名煬決定離開上海,搭乘最后一班上海駛往香港的輪船南下,到香港打拼。他在香港租住的第一間房子的上任租客,是著名的柳亞子先生,從而讓他與很多大人物有了千絲萬縷的聯系。
隨后,李名煬拿出之前的積蓄,創辦了一家公司,名叫“李氏公仔”。該公司生產的含有中國元素的娃娃,在市場上很受歡迎,很快就成為了最為暢銷的產品。當著名富豪李嘉誠開始創業時,李名煬早已身家數萬,是當時有名的大商人。
晚年時期,由于外國玩具的沖擊,李名煬的公司開始走下坡路。這時,他擁有了別樣的輝煌。
無意中,一個嘴角微微上翹的笑容,被一名攝影師捕捉,還刊登在明信片上,取名為“香港的微笑”。這張照片,成了李名煬人生中又一個轉折點。
著名影星蕭芳芳看到照片后,點名要求李名煬出演自己的電影。李名煬覺得嘗試一下新的東西也不錯,故同意了她的提議。后來,他又出演了1992年上映的電影《籠民》,1993年上映的古裝愛情電影《誘僧》中的通達方丈。
憑借這兩部電影的精彩演繹,80歲的李名煬兩次獲得臺灣金馬最佳男配角大獎。但他從未去領獎,他說自己拍電影只是因為內心的熱愛。李名煬出演的電影中,大都是演一些無關緊要的配角,卻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08年年底,李明煬老人去世,享年91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