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證道。——唐淚
黎明一向有“貴公子”的美譽。
而在步入天王年代之后,他也算得平步青云和春風得意。
甚至拿九十年代的歌壇和影壇來講,在四大天王中年齡最小的黎明,也可謂少年得志。
在天王之爭的上半場。
他在發唱片的第二年就拿了香港十大中文金曲IFPI香港全年銷量最佳大碟。
又率先從劉德華手里把最受歡迎男歌手獎搶了過來。
緊接著追平歌神記錄,連續拿了四次金曲金獎。
此外還以多部文藝電影作品廣受贊譽。
這一路的順風順水,或許也造就了他某種程度的“自負”心態。
多年后,當他開始步入下行通道,曾在接受訪談時講,大意是人生要靠運氣,運氣好的時候做什么別人都說好,當運氣不好了,就哪兒哪兒都不對勁。
對這種觀點持保留態度。
畢竟年過六十的劉德華還在不斷拓展資源,張學友音樂之旅還在繼續,也即將復出拍戲,大黎明一歲的郭富城還在電影路上狂奔,其實若論身家,他們中有哪一個需要為生計發愁?
說到底,還是韌性和對職業的熱愛在推動。
而黎明,則在連續的失利中,或許已經失去了這種熱愛。
尤以《搶紅》的打擊為甚。
關于他的影路表現,早已做過剖析。
大致就是九十年代一路高歌,新世紀初抵達頂峰,隨后停留于舒適區,步入表演的固化階段,至零零年代末期的《梅蘭芳》開始全線潰退,其后試圖以《十月圍城》和《火龍對決》兩部影片轉型而不得,在《鴻門宴傳奇》之后跌入爛片泥潭,再也無力抽身。
早期的浪蕩不羈、瀟灑暢意與爆發張力統統不見,只余下內斂到木訥的手段,觀眾只能見到千人一面,除了鐵粉,誰還會為你買單?
而鐵粉從來就不是撐起票房的主力。
但即便是這樣的一種狀況,畢竟天王余威還在,做小成本電影的主角、或者大制作的配角,其實也全無問題,但他偏偏急切地去祭出了一部《搶紅》。
很多人說,黎天王的《搶紅》能媲美劉天王的《富春山居圖》,其實這兩部電影雖然評分差不多,但前者威力比后者要大太多。
當年劉天王一句道歉就輕輕揭過,而黎天王則因這部電影直接息影。
而《搶紅》的豆瓣評分人數僅7104人。
最開始在百科里面沒見到這一欄,豆瓣和海報里面倒是寫了,熊山君、畢成功和黎明。
熊山君?這是西游記里的妖怪,除此之外就查無此人。
剩下的最后一個就是黎明。
另外起碼能宣稱,黎明是四大天王里“第一個做導演”的。
這個名頭倒真是實打實的。
雖然在影史上,我們經常會看到有人跨界去做導演。
劉德華已經念叨了很多年,也多次表示自己最想做的事情,是全面掌控一部電影,但迄今仍在以監制的方式做安全性試探。
郭富城也早就表示想做導演,甚至自己都寫好了一個故事,但一直壓在箱底。
很簡單,導演工作還真不是隨便一個人就可以去做的。
有些成功有時運與偶然性,絕大多數新導,是失手一次后再無翻身的機會。
因為電影其實是奢侈的藝術,也尤其需要觀眾口碑的支撐。
《搶紅》是硬漢、豪車、最炫民族風、說唱就唱、說打就打,古老歐洲家族全員華裔,回憶殺閃到觀眾蒙圈,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就像一個剛學寫作文的小學生,跑去胡亂嘗試,結果被老師打上一把大叉。
電影絕不是“上帝說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而黎明的原則恰恰是“因為要,所以有”。
結果就是支離破碎和邏輯混亂。
其實,黎天王在導演這部電影之前,應該回頭去看看1998年杜琪峰找他主演的那部《真心英雄》,那里面也有紅酒、硬漢和兄弟情義。
哪怕只學到一分半點,電影也應該不至于那么難看。
黎明還有沒有機會在大銀幕上復出?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
但換句話說,講電影《搶紅》導致他息影并不公平,這只是最后的稻草。
真正的問題就如前所述,很早之前就已經出現了。
演技的舒適區。
其實極度危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