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顏寶玲(河南鄭州)
說實話,觀看這部電影,感覺像看加長版的情景劇或小品。電影前半部分是喜劇,電影院爆笑聲不斷。不少人估計不是看第一遍,好多有笑點的地方,演員剛剛說完上句臺詞,他們瞬間就可以接上下句。電影后半部分是悲劇,影院一片安靜,昏暗中我的眼淚流得稀里嘩啦。
賈玲說:如果自己現在過得不好,母親走就走了,但現在自己過得還挺好,物質和精神條件都挺好,真希望母親能和自己一起享受成功果實。這部電影是賈玲獻給媽媽,獻給每一位平凡而偉大的母親。賈玲用電影向天堂的媽媽哭喊:“媽媽,我讓你高興了嗎?媽,我能讓你更高興!”子女想要回報父母,哪怕付出一切代價,哪怕是在電影中、在穿越中滿足這種心愿。這是賈玲懷念媽媽的方式,也是賈玲這部電影觸動很多人的地方。
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賈玲的這部電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每個人看到的,終歸是我們眼中的世界。這部電影是包裹著喜劇外衣的悲劇——母親為孩子含辛茹苦付出一切,子欲養而親不待。我更愿意探究的是母女關系這個主題。
影片中的賈曉玲一直無比努力地想讓媽媽高興,可好像終歸是徒勞。她的這些努力、挫敗和痛苦,一一戳中我的淚點。因為這也是當下我亟需突破的人生課題。
現實中的我,與她何其相似!只是我愛媽媽的方式,比她更加笨拙和辛苦。自我記事起,媽媽的幸福似乎就是我快樂的源泉;我是媽媽“人生故事”的忠誠聆聽者,也是媽媽幸福的堅定捍衛者。我一直為媽媽的命運努力著,以一個孩子合宜的或不合宜的方式。
自懂事起,媽媽的幸福似乎就是我此生最大的意義和追求。一路走來,我拼盡全力,想讓媽媽高興、快樂、幸福,但我最終感覺無能為力。為此,我不惜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團糟。
漸漸地,媽媽,成為一個讓我又愛又恨的人。愛媽媽,源自孩子的天性。恨媽媽,源自我背負著媽媽的命運生活。只要她不快樂幸福,我感覺自己沒有資格快樂幸福;但不管我怎么努力,我都沒法讓她真正快樂幸福起來,所以我感覺沉重、壓抑、挫敗辛苦……我相信,這肯定不是媽媽愿意看到的。
為此,我曾一度把責任歸咎于姥姥、奶奶、父親、我自己……那些年,我曾無比堅定地和媽媽站在一起;哪怕為此,要與全世界為敵。而所有這些,只是出自一個孩子的本心。
隨著心智日趨成熟,我漸漸明白:每個人的幸福,終究要靠自己去努力和創造。而這個,父母給不了,愛情也給不了,子女更給不了……有句話說得好,“每個人的精神黑洞,最終還要靠愉快的生活來治愈?!倍淇斓纳睿荒茏约航o自己,不是嗎?
所以,我想對媽媽說:親愛的媽媽,您的命運背負了太多的沉重,您經歷了太多的溝溝坎坎。這些既有時代的命運,也有家族的命運,您需要靠自己的智慧和悟性擺脫命運的桎梏。親愛的媽媽,您有自己的命運,我有我的生活,我無法背負您的命運。就讓您的愛歸我們,您的命運歸您自己,讓我們將往事清零、一起對未來上癮吧!
生活中,我不僅是女兒,還是媽媽。馬上步入不惑之年,我不能繼續做賈曉玲,讓自己和媽媽留下遺憾;更不能做李煥英,讓自己家里的那個“賈曉玲”,活得擰巴。我需要思考,自己到底該如何活著。我想,我的兒子小貝,肯定希望看到她的媽媽活得熱烈又青春、恣意又飛揚。
不做賈曉玲,更不做李煥英,允許自己自由自在地去乘風破浪。
這是我愛自己的方式,也是我愛兒子愛母親的方式,更是我愛生活的方式。
愛她,就要好好活……
關鍵詞: